李貴妃
(廣州開放大學,廣州 51009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指出在新時代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史學習不僅能有效發揮其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大學生是黨的新生力量及未來的中堅力量,是黨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者和傳承者,要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以高校的黨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高等學校作為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育人進程中要正確引導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形成科學認識,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功能。
關于中共黨史的特點和內涵界定上,郭德宏提出了政治性、歷史性、理論性、現實性和科學性的“五性”統一的特點。宋月紅、張然、李忠杰等認為中共黨史主要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史、改革開放史等,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共產黨人優良革命傳統凝結的歷史結晶。高文兵、李培培等從德育視角、文化視角、意識形態功能、政治認同功能、育人功能等闡述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關于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研究主要分為直接和間接論證,前者是通過對大學生展開調研獲取第一手資料;后者分為現實和理論依據,現實依據主要有大學生當前思想狀況、國內外環境等,理論依據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史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學科教育等。葉福林、劉燕認為黨史學習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有利于將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在青年大學生中傳承并發揚光大,形成錯誤思潮的防火墻。張靖爽認為加強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是培養時代新人和鞏固人才培養主陣地的迫切需要,充分發揮固本強基、聚力凝心作用。在路徑研究上,胡玉寧認為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設黨史課程,開拓形式多樣的課程思政教育,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使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地吸收思政元素。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強化課程思政實踐基地建設,構建形式多樣、亮點突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思政課程。
廣東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城堡的建筑者和生力軍,必須弘揚和踐行正確的價值追求,樹立正確的三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堅持實事求是和理論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明確清晰闡述黨的先進性和人民性,同時要強化促進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黨史認知,充分發揮黨史學習教育的功能。
加強黨史學習有利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形成正確的理解和把握,只有深刻學習黨史才能形成科學、正確的黨史認知,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化和中國化。學習中共黨史,讓學生充分認識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四大選擇”,即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理論引領、選擇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選擇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經濟。高校通過引領青年大學生全面深入了解中共黨史,使其充分了解在四史不同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一路披荊斬棘,不畏艱辛,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充分體現共產黨人的人民性。只有加強黨史學習教育,使共產黨人的各種優良傳統精神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在新時代深入人心,持續弘揚發光,才能積極引導廣大學生投身于新時代中國夢的建設,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絢麗發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史學習教育將進一步促進共產黨人深刻牢記初心使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是我黨永葆生機活力,也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領導者,尤其是青年大學生,是偉大復興中國夢早日實現的主力軍。高校要強化黨史學習教育,以黨的“四史”精神武裝大學生,堅定其理想信念,樹立正確思想認識和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歷經艱難險阻,風雨兼程取得史詩級輝煌成就的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偉大歷史,高校要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推動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通過黨史學習教育使大學生深刻領悟黨的宗旨,使大學生以“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為目標取向,在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持續增強四個自信,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傳統,銳意進取,在新時代再創輝煌。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黨史學習一直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加強黨史學習教育不僅能提升全民族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凝聚中國力量,塑造中國精神。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充分利用地方紅色資源優勢,發揮高校主陣地優勢,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堅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把正黨史學習教育的根本方向,多渠道、多元主體參與黨史學習教育,運用多樣化形式將黨史教育融入專業學科教育,厚植學黨史、講黨史的學科根基。高校要開展黨史教育要始終牢記立德樹人使命,培養學生繼承黨堅守為人民謀幸福初心,樹立新時代使命擔當意識。
廣州開放大學黨委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各種途徑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加大黨史學習的宣傳教育,拓寬各種渠道促使黨史教育大眾化、常態化,增加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完善課程教學內容,利用地方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實踐基地,采取多元化教育方法,強化高校育人功能。
1.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
在新時代下,充分利用學校網絡平臺優勢,運用線上和線下融合學習教育形式,主要從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深入開展,堅持立德樹人。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大學必修課,強調提高四史教育比重,使大學生深入了解并科學認知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一百年來取得的豐功偉績,將黨史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機結合,開展“青年大學習”黨史學習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烈士精神”思政講座等。其次,大力推廣課程思政資源建設,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專業學科知識,提升思想認識和黨性修養,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激情和學習興趣,發揮大學生先進代表的引領示范效應。最后,發揮學校平臺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推動教育教學創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以各種形式宣傳黨史教育,利用多媒體課程平臺給學生舉辦名師講“四史”網絡公開課、播放紅色電影,使其在耳濡目染中繼承弘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
2.以社團活動為依托
近年來,學校以社團形式開展各種類型的黨史學習教育,如紅色歌曲大賽、黨史知識競賽、愛國主義詩詞、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及黨史學習微視頻大賽、“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團日活動、基于學校圖書館線上平臺的黨史讀書打卡活動等,深入拓展校園文化主陣地。讓廣大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深化黨史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初心使命。同時充分利用學校大力打造的馬克思主義實踐基地,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引領青年大學生深入了解黨史。
3.以社會實踐為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利用好紅色革命基地,講好黨的故事和革命的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借助社會實踐強化黨史學習,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具有地方紅色革命特色的烈士陵園、革命圣地、紀念館,如農講所、黃花崗烈士陵園等,瞻仰祭掃革命先烈,激揚大學生努力奮斗豪情。同時利用小程序組織學生線上打卡廣東省紅色革命基地,做到隨時隨地黨史學習教育,構建黨史教育新平臺。
1.大學生黨史學習意識不強
學校通過各種形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發現,學生黨史學習意識欠缺,主觀上積極主動學習動力不足,入耳不入心,對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的情感相對淡薄,認為黨史學習教育是黨員或者入黨積極分子的分內事,在意識上把黨史學習教育當作特殊的角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的效果。學生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對象,其主體地位不突出,主體作用不明顯,難以激發學生黨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
2.教師隊伍有待加強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構建了思政育人模式,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不斷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各種形式組織和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育人,開展了廣州開放大學課程思政說課大賽和思政課程微視頻大賽等活動,以提升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有助于將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有效融合,進一步促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3.教育實效不足,未形成整體合力
高校黨史學校教育途徑主要有課堂教學宣傳黨史知識、依托社團活動利用實踐教學基地和黨史教育線上平臺深化黨史學習、以社會實踐為紐帶積累黨史知識,融合理論與實踐。但從三種形式的課時分布比例來看,其主陣地還是課堂理論教學,而黨史學習的實踐教育和依托社團活動的黨史教育相對較少。另外,學校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從組織、資源、實踐等環節,利用系統優勢,建立了思政育人模式,但由于模式處于實踐摸索階段,各個部門尚未形成合力,呈現分散化特點,從整體上未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
新時代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對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意義重大。高校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從話語主體、話語表達和話語傳播三個方面圍繞黨的理論創新、實踐成就和革命精神等內容構建黨史教育的話語體系。
黨史學習教育是個系統工程,為進一步提升黨史教育成效,從五個維度優化黨史教育,形成構建五環模型,即從領導維度、組織維度、資源維度、內容維度和實踐維度構建黨史教育模式(見圖1)。第一,突出領導維度,學校領導班子高度重視,讀原文、悟原理,增強學習的感召力;第二,提升組織維度,規范黨史學習教育的制度性規定,優化黨史學習教育環境和條件,強化學習的保障力;第三,強抓資源維度,加強師資建設,強化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建設一批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充分利用嶺南紅色資源,確保學習的吸引力;第四,注重內容維度,多形式多渠道構建黨史學習教育,豐富黨史教育內容,增強吸引力,增進學習的向心力;第五,聚焦實踐維度,支持鼓勵廣大黨員和先進分子積極參與志愿服務,認領微心愿,將黨史理論知識融入生活實踐,落實和提升學習的轉化力。

圖1 黨史教育人五環模型
廣州開放大學擁有系統分析四十余家,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很大的挑戰,同時也形成了系統優勢,學校充分利用系統優勢,基于各系統分校自建的在線學習平臺,形成橫向和縱向結合的立交橋式黨史教育模式,即形成“學校-學院-分校”的系統,結合線下與線上融合的黨史教育體系,構建多層次網絡平臺,將黨史學習教育融會貫通于各學科教學,克服開放教育的工學矛盾,打造具有時空連續性的學習教育模式,不斷擴展黨史教育的廣度,提升黨史教育的深度。
通過優化黨史學學習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豐富與發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等教育理論,為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民族認同感、政黨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教育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