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玉招
關鍵詞:問題孩子;轉變;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樹人
問題孩子,顧名思義是指在師生眼中有各種不良行為習慣或壞毛病,且屢教不改的孩子。一般來講,問題孩子的具體表現為行為叛逆、上網成癮、厭學逃學、早戀、自閉、對親情冷漠、經常打架等。對于問題特別嚴重的孩子,如果不及時進行教育,其有可能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但“問題孩子”不是“不良孩子”,教師要采取相應策略促使其積極轉變。本文結合筆者對中低年級“問題孩子”的教育實踐,探索行之有效的轉變策略。
一、學無止境,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1.學無止境,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作為教師,其要有學無止境、求異求新的理念,不斷汲取新的營養,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教師只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 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實踐,了解新時代學生的特點,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另外,教師還要積極參加各種團體輔導、培訓,學會心理咨詢與心理疏解的方法,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與表象,熟知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正方法,這樣,教育才能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2.尋根問源,熟知“問題孩子”的特點
“人之初,性本善。”“問題孩子”不是天生就這樣的,有的是因為家庭變故,有的是因為沒抵御住身邊的誘惑,有的是因為受到欺凌沒有及時得到幫助,懷恨在心引起的,有的是因為無人陪伴,教育缺失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自身殘疾,受到譏笑諷刺,無法疏解情緒形成的。可見,每個“問題孩子”背后的成因都不相同,具體行為表現有憂郁、煩躁、孤僻,不和家長溝通,視家長為仇人;偏執、抵觸,容易激動,情緒波動強烈,總是和家長、教師唱反調;容易激動,亂發脾氣,虛榮心強,聽不了正確的意見、建議;經常曠課、遲到,甚至逃學;沉迷網絡,不愛學習,不愛參加集體活動。
二、分門別類,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轉變觀念,全力以赴
雖然“問題孩子”在每個班級的占比不大,但是教師也不能忽視其存在, 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全力以赴幫助其轉變。在教育中,教師不要因為“問題孩子”的搗亂、叛逆,一時無法管教而失去耐心、信心,聽之任之,讓他們自生自滅,要摒棄偏見,把他們視為班級正常的一員。正因為他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更要多留心,多一份關心。
2.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學生,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工作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對于新接班級,教師要了解班級學生的身體健康情況,不但要了解病情,還要掌握病情成因和治療措施。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結構,深入了解離異、單親、留守家庭學生的生活、學習、教育情況。對于性格孤僻、偏執或不合群的學生,也要多加留心,不僅要掌握學生的在校行為表現,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例如,每接到新班級時, 筆者都會與原來的班主任進行認真溝通,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并進行詳細記錄,在開學兩周內,做一次全面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結構、學習環境、身體狀況等,并做好記錄,然后與每一位學生談心,俯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動態。這之后,筆者會將觀察、調查、問卷、家訪等了解到的具體情況制作成班級學生情況表,建立班級學生詳細檔案,然后分門別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三、守護陪伴,細致入微,持之以恒
1.參與活動,貼心交流
有的“問題孩子”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陪伴與溝通,而隔代教育存在溺愛、縱容等情況,從而導致其在心理、行為上出現問題。這些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如下:性格比較孤僻,不善于溝通表達;學習上缺乏監管,成績不理想;缺乏正確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違紀行為時有發生。教師要重視這些“問題孩子”的教育引導,定期與其父母、監護人溝通,在課間和這些學生共玩游戲,讓學生體驗活動的快樂;在課后和他們共同打掃教室,讓其感受勞動的樂趣,和其共讀一本書,交流讀書心得,一起聽歌,談論他們喜歡的歌手,共同設計小制作,開展變廢為寶的活動……即深入了解學生,并與學生齊心協力完成一件事,共享活動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例如,班級的留守兒童小A 長期與爺爺一起生活,由于生活環境臟亂差,經常不換衣服、不洗澡,身上總有一股難聞的味道,同學們都疏遠她,不肯與她同桌,不肯與她一起玩。一直到三年級,小A還是自己一桌。另外,小A 自卑、內向,不善于與人溝通,常常以打架解決問題,上課也不專心聽課,學習成績不理想,不時鉆到桌子底下發出怪叫。接到這個班級后,筆者每次批改作業的時候都坐在她旁邊。剛開始小A 存在抵觸情緒,當小A 慢慢習慣之后,筆者對班上的女生說:“老師有個絕技,特別會綁頭發,如果你們今晚把頭發洗干凈,明天課間老師就幫你們綁個漂亮的辮子。”第二天,筆者看見小A 也洗了頭發,于是特別提出表揚,“今天小A 的頭發洗得特別干凈,我就先幫她綁個小辮子吧”。學生們對教師的舉動很詫異,小A 也將信將疑地走到筆者身邊。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皮筋幫她綁了兩條漂亮的小辮子。從綁辮子開始,筆者慢慢引導她勤洗澡、勤換衣服,并到她家和她一起打掃整理房間,一起包餃子慶祝生日,手把手教她寫字,輔導她學習,并引導學生跟她一起玩。一段時間之后,小A 變得開朗、合群,并開始主動學習。
2.允許反復,慢慢等待
轉化“問題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見效的,有時用對了方法,他們會有所轉變,但過幾天又恢復原樣。因此,教師要持之以恒,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改變策略,允許其反復,慢慢等待“花開”。這其中的關鍵是要細致入微,持之以恒,時刻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了解他們的家庭變故,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輔導、疏解,使其健康、平安成長。班級的小B 有偷東西的不良行為習慣,屢禁不止,筆者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多次,但效果一直不佳,經常反復。因其住校,筆者就把他帶在身邊,一起生活。有個周末,小B 很開心地帶筆者去他“姑姑”家摘橘子,沒想到去的不是他的姑姑家,而是帶著筆者去偷摘橘子。被主人抓住后,筆者幾乎賠光了身上所有的錢,為此吃了一個月的素,并把剩的一點錢給他“打牙祭”了。從那以后,小B 真正改掉了偷盜的壞習慣。
四、動之于情,真誠寬容,信任鼓勵
魯迅先生說:“教育是要根植于愛的。”“愛”是軟化“問題孩子”的重要武器,愛是教育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教師不僅要有愛心,還要善于把愛表達出來,例如,學生生日時的一聲問候,生病時的一聲呵護,退步時的一聲鼓勵,進步時的一聲加油,成功時的一聲祝賀等。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后,就能與教師產生情感共鳴,并從心底接受教師的愛。對于心理上、行為上比較偏執的“問題孩子”,教師更要用愛去教育他們,引導他們,防止他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愛要真誠。教師不要嫌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差,不要嫌棄他們臟、亂、差,而要真心實意關心學生,如在學生生日時,帶上一個小蛋糕,深情地唱一首生日歌,以此感化學生,或去看望生病的學生,給他們補落下的功課,或在課堂上摸摸他們的額頭探探溫度,撫撫他們的肩膀,拍拍他們的背讓他們挺直腰,等等。當學生從心底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感受到教師的關愛,真正認同教師、接受教師時,就會真正聽從教師的教導,慢慢實現轉化。
愛要寬容。“問題孩子”大多比較敏感、偏執。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使他們走向極端。對此,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深入調查,不要先入為主,更不要用有色眼鏡看人,要學會靜心處理。“問題孩子”犯錯后,教師要平心靜氣調查詢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換位思考,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其動因,并引導其認識到錯誤的根源以及危害。教師的忽視和無原則的嚴懲重罰只會導致師生對立,使“問題孩子”漸行漸遠。同時,教師還要為“問題孩子”營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引導學生和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努力完成各項任務,讓其有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而不是歧視他們,孤立他們。有一次,班級的小C(“問題孩子”)與班長打架了。班長學習好、人緣好,所以,學生們一致認為是小C 的錯。筆者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情況,然后又找到當時在現場的幾個學生分別談話,最后才知道是班長罵人在先。于是,筆者先做班長的思想工作,要求其道歉,再跟小C 談心,引導其明白打人的行為是錯誤的, 也讓他向班長道歉,最終雙方握手言和。從此以后,小C 對同學、教師的敵意少了許多。后來小C 和筆者說:“以前,從來沒有人先向我道歉,這次不但有人向我道歉,而且道歉的人還是班長。”小C 覺得筆者處理問題公平,從那以后就開始聽從筆者的教導。
愛,還要信任。每個學生都希望有表現的機會,一些情況特殊,甚至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更需要適當的機會來樹立自己的形象。班級的小D 聰明但好動,管不住自己,常常惹是生非,正常情況下,他沒有機會當值日生,在筆者的堅持下,小D 當上了值日生。基于值日生的責任,小D 盡量控制自己,不再搞惡作劇,不再違反紀律,其管理能力也日漸凸顯,學生們因此改變了對他的印象,小D 對自己也充滿了自信。可見,教師要相信學生,相信他的實力,這也是教師對學生愛的表現。
五、曉之于理,故事引導,見賢思齊
有的“問題孩子”在人生觀、是非觀等方面存在模糊認識,對此,教師可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他們明辨是非。例如,針對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可以給學生講故事,讓其通過故事明了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1.正面典型故事引導
在教育中,教師可以正面典型的故事,特別是身邊人物的故事,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利用身邊“問題孩子”轉變的實例引導學生,讓他們覺得典型故事、實例可信、可學,“他們都能做到,我為什么不行”。
2.反面典型故事警示
在教育中,教師要收集一些反面典型的實例分享給學生,和學生一起討論青少年犯罪給社會帶來的危害,給家庭帶來的傷害。師生的討論反思可達到“師生共情、生生共鳴”的效果,讓“問題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心靈的震撼中幡然醒悟。
3.趣味連載故事吸引
在轉化“問題孩子”的教育中,教師可以趣味連載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埋下伏筆,以達成既定的目標作為繼續聽故事的交換條件。這樣,學生為聽到引人入勝的連載故事會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例如,筆者根據學生愛冒險的特點自編了一些歷險故事,然后繪聲繪色地講給學生,但每次都留下懸念,告訴他們完成作業后再繼續講,或認真上完一節課后再講,或改掉一個壞習慣再講。這樣,一些好動愛玩的學生都能靜下心來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
六、落實“雙減”,精細管理,教育合力
1.加強手機管理
長時間玩手機,既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也容易對學生心理造成影響。一部分“問題孩子”就是因為沉迷手機,觀看不良讀物而出現“問題”的。對此,學校、家庭和社會要通力合作,落實“雙減”,加強“五項管理”,重視手機的管理。
首先,要有效溝通,理解學生。教師要了解“問題孩子”沉迷手機的程度,理解他們,在不違背成長原則和道德原則的基礎上,對學生做出有限度的讓步,引導他們慢慢轉變。同時,教師要告訴家長保管好自己的手機,控制好手機,不讓學生隨時拿到手機,更嚴禁將手機帶到學校。其次,教師要了解學生們玩手機是玩游戲,還是觀看不良讀物,玩的游戲是益智類的,還是內容粗俗的,甚至是有暴力傾向的游戲。例如,對沉迷手機的學生,教師要了解他們沉迷的程度,沉迷的內容與形式,然后“對癥下藥”。例如,班級的小E 沉迷手機,喜歡玩游戲,經常半夜起來偷玩手機。于是,筆者引導家長,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玩個痛快。在某個周末,小E 的家長和其不吃不喝,昏天黑地打了兩天的游戲,打到小E 都想吐了,其萌發出“我再也不打了”的念頭。這種方法就是與其讓他偷偷玩,還不如光明正大一次性讓他玩個夠。對于玩手機成癮的“問題孩子”,教師可以與其交心探討。
2.分享經歷,感化孩子
“問題孩子”沉迷手機,強行禁止往往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對此,教師可與其交心,先談自己年少時類似的經歷、類似的感受,讓學生明白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誤,但要懂得改變自己,懂得克制自己,然后再與學生分析玩手機的得與失,分析得與失的占比,了解玩手機的危害,最后達成共識:手機如何保管,什么時候可以玩,一次可以玩多久等。
3.改變方式,變廢為寶
游戲充滿挑戰,富有成就感,還蘊含團結合作的能力訓練。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設計思路,對應現實生活,讓游戲與現實生活建立關聯,以此引導學生玩歷史人物游戲、文字游戲等正面游戲。例如,在學習課文《草船借箭》后,可以引導學生玩三國游戲,學習成語之后,可以玩成語過關游戲,學習英語單詞之后,可以玩“百詞斬”游戲。同時,教師還可把課堂設計成通關游戲,把作業變成打游戲一樣,完成一項就能獲得一次正面鼓勵。
4.落實讀物管理
落實“雙減”、加強“五項管理”中還有一項就是讀物管理。好的讀物可以引人向上、向善,不良讀物會引誘人犯罪。因此,轉變“問題孩子”還要落實好讀物管理。教師可開展閱讀好書活動,給學生推薦優良讀物,清除不良讀物的影響,特別要與“問題孩子”一起共讀一本書,一起討論讀后感,合作完成讀書摘記,設計閱讀思維導圖等。同時,要注意降低閱讀難度,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閱讀真正走進“問題孩子”的心里。
5.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教師要與家長共同合作,形成一致意見,鞏固學校教育成果。對此,教師可通過深入家訪、舉行家長會、開展家長培訓等活動,轉變家長的觀念,與家長達成共識,家校互通、共享,共同關注“問題孩子”的細微變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與家長開展親子共讀、親子游戲、親子體驗等活動,以此拉近親子關系,提升教育成效。
七、結語
綜上所述,“問題孩子”的教育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艱巨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多措并舉,綜合教育。冰心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一朵鮮花不美麗,也沒有一個學生不可愛。”的確,學生是可愛的,即使是有“問題”的學生也有閃光點。只要教師認真關注,恰當引導,真情陪伴,悉心照顧,傾心疏解,每一個“問題孩子”都會成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