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祖珍
在小學階段數學教育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年紀尚小,正處在自我認識的起步階段,學生的邏輯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都比較薄弱,所以很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難免會碰到一些困難,從而對數學失去興趣。所以,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做的就是培養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數學課堂教育的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教育當中。
數學知識在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人們證實猜想、輔助計算和處理復雜數據。數學模型可以高效地描述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不僅是應對各種各樣的考試,更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服務社會。學習數學可以幫助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礎,也是發展思維和邏輯技能的基礎。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思維和自學能力的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缺乏較強的自學能力,不能很好地參與課堂教學,容易出現疲勞。通過提高課堂效率,可以很好地改變這種情況,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知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更好地實施基礎教育。
無效的提問只會影響學生的思考興趣,而教師想要充分利用學生的上課時間,需要避免無效的提問。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鼓勵學生思考。
例如:讓學生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好奇,并利用大腦進行思考。并充分利用上課時間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的效率。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復習,以便學生可以準確地理解課程中的要點。教師在教授新課時,不要直接解釋新內容,而是要讓學生將上一節課學到的基礎知識嵌入他們的腦海,并掌握知識之間的高效聯系。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活躍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鼓勵他們通過積極的體驗式教學過程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此類動手教學活動中,從事數學實踐的學生通常可以掌握某些研究技能,這些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在數學研究中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是不斷提高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
例如:當學習“觀察物體”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教師可以帶一只毛絨兔子上課,提問:“請注意并思考這只兔子的正面、側面和背面是怎樣的?”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先給兔子拍張照片,并在演示過程中向學生展示,要求學生思考拍攝照片的方向。最后指導學生進行總結:從不同方向觀察事物時,結果是不同的。
近年來,中國的科技型企業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也顯著提高,極大地豐富了教育領域的資源。因此,教學資源豐富的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扮演信息技術者的角色,以創造直觀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課堂上數學教學的低效率直接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有關。因此,如果要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效率,必須先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必須確保所設計的內容與課程相關,以便學生能夠激發獲取知識的學習欲望;另一方面,確保教學滿足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需求。
例如:有關學生如何學習“圓的認識”的部分,首先,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在多媒體上展示了美麗的圓形建筑,這些建筑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為了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使用信息技術演示繪制圓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圓圈各部分的名稱,并強調需要記住直徑和半徑。然后,帶領學生探索同一個圓的直徑和半徑之比,并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圓的特征。最后,幫助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并讓學生交流學習經驗。這樣,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創建直觀的情境,學生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到教學中,從而在興趣的驅動下使學生大膽地獲得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可以通過合理的指導深刻地了解所學知識,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率。又比如學習“加法和減法”,教師可以在導入階段使用多媒體工具以動畫形式顯示素材故事,如“小貓吃魚”和“可愛的企鵝”。這樣使學生產生了特定而直觀的感覺,從而激發了他們對動畫視頻內容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向學生提出問題,以便他們可以對視頻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更多地關注課堂上的數學知識并動員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為提高課堂效率打下基礎。
以生活為導向的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并增強他們的理解。為了使知識的內容便于理解,教師可以使用生活的各個要素將它們聯系起來,從而成為一種合理且框架化的教學。教師可以使用物理對象,如多媒體、游戲和其他方法進行高效的教學。
例如:小學生喜歡放風箏,教師可以說:“今天老師會帶領大家去買風箏,1只燕子風箏是3.5元。買3只燕子風箏要多少錢?”讓學生計算一下要付的金額,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
眾所周知,人類記憶的過程遵循著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原則。為了增強個人記憶的效果,有必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回顧和復習。作業是復習和鞏固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如果學生放學后對家庭作業不感興趣,將不可避免地被迫進行家庭作業,家庭作業自然會失去其審查和鞏固的作用。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充分發揮家庭作業的重要作用并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教師需要根據課堂的實際教學情況更新家庭作業的形式,以激發學生對家庭作業的濃厚興趣。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的內容之后,教師分配了以下任務:請以各種方式檢查千米是長度的最大單位嗎?毫米是長度的最小單位嗎?另一個示例是,在講解相關知識內容之后,教師分配了以下任務:讓學生像小測量員一樣回家去測量他們喜歡的東西,然后進行評估,測量出實際長度。教師更新了家庭作業的形式,創新的作業形式激發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同時,學生在做作業時會不自覺地建立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可以看出,創新形式的家庭作業是提高小學數學課程高效性的重要驅動力。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往往是獨自完成學習任務,雖然小組合作學習越來越得到教師的青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習內容都適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
例如:在學習“認識多位數”這一課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帶領學生通過算盤對多位數進行認識。對使用算盤,可以采取小組共同使用的方式,這樣在“認識多位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會更加高效。另外,在“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的課堂教學中,也十分適合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因為統計需要多個人的記錄來完成統計表,這時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教師通過對學生分組,可以以5人為一組,其中4個人分別度量自己的身高和體重作為統計數據,剩下的1個同學負責記錄數據和制作統計表,這樣就可以快速地完成一個統計表格。而班上多個小組同時進行,節約了課堂時間,提高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做好課堂內容的準備,統籌規劃好課堂上所要講解的內容,確定該課題內容是否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以提高教學效率,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
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不是任何時候都適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例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每個人都必須動手完成相應的小組合作學習內容。教師要能夠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在一些數學學習中需要進行手工模型操作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在分配好小組之后引導每個小組進行手工模型的動手操作。
例如:在小學數學“角的度量”這一章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數學圖形進行計算,其中涉及的知識點包括直線、射線等內容。學生需要具備幾何知識,才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良好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每個小組進行分工,使每個小組都能夠順利地完成對直線、角等性質、特點的認識,并且互相提問,鞏固相關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相互之間共同監督、共同學習、共同記憶,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消化了課堂學習的內容。
數學課本里所有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簡單數字、公式,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充分地注意到這些內容的趣味性,形成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數學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圓”的教學中,數學老師在為學生詳細講解圓的相關基礎知識之后,可以給學生介紹圓周率的相關數學知識及其來源,以及祖沖之關于計算圓周率的故事,給學生們播放相關的視頻。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圓”的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圓的知識。比如在“認識十以內的數”這節數學課的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一些關于數字來歷的故事,古代的人都是怎么計數的。通過這些經典小故事不僅增強了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動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們綜合學習活動的興趣,并且也大大加深了中小學生們對此節數學課所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點及內容的正確理解和實際接受程度。
隨著現代科學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采用多媒體進行網絡化課程教學。數學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到合理地運用各種多媒體,結合課本內容適當地給學生們播放一些動漫、視頻、音樂。運用多媒體將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與數學課程很好地結合到一起,給學生們營造出一個輕松愉快的數學課堂學習氣氛,來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并且極大地提高了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對課本中的知識講解之后,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更加豐富、多樣化的課外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加寬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更加快速高效地吸收課本中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熟練掌握并且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制作出學生感興趣并且蘊含著豐富知識的課件。
例如:在“對稱、平移和旋轉”這一教學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為了能夠通過講解讓學生更加清楚對稱、平移和旋轉的基本概念,可以用多媒體數學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們具體展示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數學變換,并且在播放過程中給學生們講解一下知識內容。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更高效地吸收和掌握相關的知識概念,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比如在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除法”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和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同學們分蛋糕”這樣一個與日常生活息息有關的視頻,引出除法的概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獨立思考往往能夠促進其主動的、深入的學習與探究,是支持學生深度、高效學習的前提。為了構建高效課堂,小學數學教師不能再以單方面的知識傳輸為主要教學手段,而是要轉變教學傾向,突出問題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教師還應基于數學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知識以及學生的認知結構來創新問題,保證問題的啟發性和探究性,再選擇恰當的時機向學生提問,設置課堂懸念,以充分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動機,促使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和深入探索,拓展學生的學習深度,從而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高效進行。小學數學老師利用獨特而有效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授“因數與倍數”時,本節課程的內容相對簡單,但是需要學生們經過完整的探究過程才能深刻掌握,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課堂提問,讓學生們在提問中加深理解。當教師提出問題后,給予學生們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們更好地探究出問題的答案。通過創新課堂問題,促進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高效課堂是課堂教學的理想狀態,更是每個教師都在不斷追求的目標,是推進新課改、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率已成為數學教師發展學生數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采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并進一步加強對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各個方面的研究和調查。在特定的教學過程中,它與生活息息相關,積極創建高效的教學課堂,進行教學反思,準確地理解數學課堂高效教學的基本規律等,可以全面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并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的養成,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