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慶 盧凱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改革要求結合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融入紅色文化教資源,以此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自信與紅色精神。在當前信息傳播速度較快、政治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受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受到一定的沖擊。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斷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實現與紅色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幫助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政治觀,不斷提升高職院校思政教育整體質量。
1? ?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紅色文化的必要性
1.1? 紅色文化為高職思政教育提供了原本性政治文化資源
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分析可以知道,紅色文化本身蘊含著革命精神與文化價值,能夠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信仰與革命精神,承載了我國革命斗爭歷史的發展進程,是中國共產黨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革命斗爭的文化表達。也就是說,紅色文化代表了中國革命斗爭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追求、理想信仰與優良品格,高度契合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主要內容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紅色文化所彰顯的革命精神與價值觀,為高職思政教育工作開展提供了相關的政治文化資源,可借助紅色文化開展跨時代的思政教育,印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思政教育深入學生內心,提升思政教育整體質量[1]。
1.2? 外來文化對我國高職學生文化觀造成沖擊
在當前信息高速傳播的互聯網時代中,多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正在不斷沖擊學生的頭腦,高職學生本身思維較為活躍,在某些信息的影響下,會導致自身文化價值觀出現偏移。所以,需要借助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高職思政教育,以革命歷史發展內核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重新樹立文化自信[2]。
1.3? 落實新時代高職思政教育改革
為貫徹落實思政教育工作會議精神,需要明確當前高職思政教育工作的著力點,通過創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融合紅色文化資源,來打造具有時代氣息的高質量思政課堂。我國具有非常多的紅色文化資源,載體形式豐富,并且能夠做到與人文文化、自然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中延安紅色文化、井岡山紅色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更是與當地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文化開展思政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內涵,能夠吸引學生興趣,打造高水平的思政教育課堂。
2? ?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融合中出現的問題
2.1? 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不足
當前高職思政教育對紅色文化資源挖掘力度不足,運用效果不明顯,主要體現為這樣兩點。第一,紅色文化教育方式落后。在實際的高職思政教育課堂中,有關紅色文化知識的講解,只是結合思政教材綜合闡述一些典型案例,考慮到紅色文化基地門票成本等方面的情況下,很少帶領學生實地考察紅色教育基地,使學生對歷史紅色文化缺少一定深度的認知,難以理解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革命信仰。第二,融合程度不高。在當前高職思政教育全方面呼吁融合紅色文化教育的環境下,部分高職院校關于紅色文化教育的開展,往往只是組織學生觀看紅色電影、書籍,或者聽紅色演講、報告等,教育內容浮于表面,為了融合紅色文化而融合,未能體現紅色文化教育的本質,難以從精神層面理解紅色文化內涵[3]。
2.2? 有關紅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單一
一方面,為了達到思政教學目標,強行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思政內容相結合,忽略了紅色文化本質與思政教育時代性之間的內在聯系與適應性,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另一方面,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部分高職院校選擇采用題海戰術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以達到考試目標為主要目的,實際上脫離了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的初衷,嚴重影響融合教育效果,甚至會使高職學生對紅色文化教育產生抵觸心理。
2.3? 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感
紅色文化體現了革命進程中的歷史精神,在當前現代化社會主體中,應結合思政教育內容賦予紅色文化新的精神內涵,實現與時代發展的契合,突出紅色文化教育的本質。而就當前高職院校紅色文化思政教育實際情況來看,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感,主要體現在空喊口號,未能將紅色文化與學生所處的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紅色文化精神本質,紅色文化思政教育整體效果不佳[4]。如在講解百色起義的過程中,教師過度政治化渲染革命事跡,夸大革命精神,學生難以將時代發展與革命精神聯系到一起,難以深度把握紅色文化的時代精神。
2.4? 紅色文化載體形式單一
目前來看,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的主要載體為教育課程,這導致紅色文化教育缺少實踐性,以設置考試或者課堂講解的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受限課程教材,對現有教材依賴程度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政教育開展方法基本都是按照教材內容空講紅色文化,學生理解程度不高,難以把握紅色文化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紅色文化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難以切實轉化為學生的信仰理念。
3? ?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的融合措施
3.1? 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長期的革命斗爭歷史,使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除了革命博物館與英雄紀念館等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之外,還有著不同類型的革命斗爭視頻資料、地區抗戰文化等資源。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主要包括這樣幾點。
首先是區域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結合思政教材內容,挖掘本土固有的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使命感。我國各個地區都具有非常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如烈士紀念碑、文物遺址、抗戰文化、紅色追憶、紅色旅游、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利用革命斗爭中寶貴的影音資料、物質資源等開展思政文化教育,不同類型的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不同的形式與載體。對于物質紅色文化資源,主要以思政社會實踐為主,以參觀革命實物,引導學生感受革命歷史對自身的沖擊,并與自身實際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對于視頻書籍紅色文化資源,可以采用課堂講解的方式,引導學生直觀感受革命歷史,建立文化自信。
其次是網絡紅色文化資源挖掘。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平臺有著多種類型的現代化紅色文化資源,比如紅色文化話劇、表演、歌曲等。高職思政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現代化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教育,并借助相關APP向學生普及有關紅色文化知識,建立立體化多層次的紅色文化宣傳格局,符合學生認知觀念的紅色文化知識教育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強化思政學習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融合。
3.2? 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
首先,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在傳統強調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加強紅色文化實踐教育的占比,以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標,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教師可以采用體驗式實踐教學方法,在向學生普及有關紅色文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革命景區與博物館等。引導學生從實地感受紅色文化帶給自己的沖擊,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調動學習積極性,加強教材理論知識與紅色文化教育的融合,通過實踐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深入理解紅色文化革命內涵。
其次,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當前高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程度不深,需要在加強學生紅色認知的基礎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不能盲目跟風,為了開展紅色教育而教育,而是應當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強調學生認知能力與思政教育目標,建立長期綜合性的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另外,需要強調高職院校與當地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借助本土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政教育,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文化自信。結合革命歷史脈絡與革命活動背景,建立系統化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保證在高職思政教育中形成完整的革命文化,教師在此過程中需重視對思政課程資源的開發,加強教材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
3.3? 賦予紅色文化時代感
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階段創造出來的先進文化,這些文化不僅是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同時也是時代文化。紅色文化不僅是對革命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是當前社會文化建設的思想武器,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從理論方面來看,紅色文化是近代中國人民創建新中國的革命歷程,是革命家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之后所形成的革命文化,這種革命文化是以唯物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歷史性的特征。需要賦予紅色文化時代感氣息,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結合特色社會主體核心價值觀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強調高職思政課程的時空性。
在開展高職紅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實現紅色文化革命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紅色文化新的精神內涵,重視紅色文化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詮釋新的紅色文化精神,提升紅色文化時代感。紅色文化本身具備革命意識,教師應注意提煉其中的關鍵元素,并將其作為提升高職學生思想境界的核心要素,結合思政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新時代的革命歷史觀與文化觀,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教導學生牢記歷史發展,不忘革命精神,為中華崛起而努力奮斗。
3.4? 創新紅色文化載體形式
當代高職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容易接受各種新鮮事物,為加強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融合,可以利用各種新型載體來開展紅色文化和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首先,是課程載體。課程載體是聯系紅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形式,貫穿高職思政教育全部過程,創新紅色文化在課程載體中的表現形式。高職思政教師可以采用開展文體活動等方式,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組織學生開展紅色舞臺劇表演,以舞蹈、表演、歌唱等形式闡述革命歷史的精神內涵,形成紅色文化教育氛圍,不僅有效提升課堂活躍程度,還能增強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合程度。其次,是網絡平臺載體,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平臺成為展現紅色文化內涵的新型載體,微信公眾號、微博超話與紅色網址等,都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內容。以紅色文化網為例,其遵循“為實現中國夢傳播正能量”的原則,存在重要新聞、理論園地、革命地標、紅色影像等多類型的紅色文化板塊,并記錄了時代發展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創新紅色文化載體形式,在課堂中將教材內容與網站知識聯系到一起,強化學生對現代化紅色革命精神的思考,加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程度。
4? ? 結束語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奮斗的形成史,蘊含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內涵,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風向標,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融合,對提升思政教育課程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針對當前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融合程度不高,教育形式單一等問題,需要深挖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思政教育方法,以時代感引領紅色文化革命新內涵,以此加強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合程度。
參考文獻
[1]蔣鵬.紅色文化創意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的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9):92-93.
[2]趙芳.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的高職思政課程體系建設[J].時代報告,2021(04):142-143.
[3]顧雪霏.老渤海紅色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大學,2021(28):41-43.
[4]王佳瑩,裴堯.東北抗聯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吉林高職思政課的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114-115.
[ 作者簡介 ]
馬亞慶,男,河南漯河人,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盧凱,男,河南漯河人,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 項目名稱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21年度創新創業發展能力提升工程《漯河抗戰文化德育資源挖掘及融入高職院校思政革新探究》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LYZSKXM020。
[ 摘要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相應的精神物質文化,在新時代體現了革命歷史斗爭時期的信念與價值追求。紅色文化與高職思政教育的融合,不僅是落實新時期思政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教育質量的主要方向。本文闡述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融合的必要性與出現的問題,并從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紅色文化教育方式、賦予紅色文化時代感、創新紅色文化載體形式等方面,總結高職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的融入途徑,旨在加強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引領與培養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與政治認同。
[ 關鍵詞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紅色文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