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鎮恒

STEM教育是一種跨學科融合的教育,具有跨學科、趣味性、情境性、體驗性、協作性、技術性的特征。我校毗鄰桂畔河,依托熟悉的本土資源,利用STEM課程理念融合各學科特點,對課程進行融合與擴展創新,設計不同梯度的教材供學生實踐研究。
一、構建基于本土資源的STEM創新課程體系
探索STEM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構建STEM課程,我校提出“融通”的 STEM課程理念,跨學科整合各科知識,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該理念包括發展領域、平臺建設、課程構成,從多維度構建學校校本課程,為豐富校本課程體系提供框架指導。課程構成包括基礎學習課程、拓展實踐課程、特色創新課程。基于本土資源的STEM教育課程屬于特色創新課程。
基于上述核心理念,我校從2019年起嘗試構建學校STEM創新課程體系,STEM課程每周一節,采用大班教學,根據學生認知特點,按年級劃分主題,借鑒其他地區學校優秀經驗,并結合本地具體情況進行本土化改良。
二、構建富有本地特色的水資源STEM課程
開發實現學生自我創新與多樣發展的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組織STEM教育課程開發小組,可由科學、信息技術、數學、綜合實踐、德育等學科教師組成。②通過培訓,讓教師理解STEM教育課程理念與教學模式。③學校做好STEM教育課程宣傳工作,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④通過分年級探究活動,以學生年齡階段特性為基礎,實施不同STEM教育課程,營造寬松、開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探索、體驗與實踐。
其次,依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按年級開展“基于桂畔河的STEM教育課程”(如右圖)。
三、探索學校STEM教育課程實施路徑
1. 加強STEM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部分學校STEM教師由科學教師擔任,其上課模式按照科學課的要求進行,與STEM教育課程所強調的跨學科整合有所不同。因此,學校需要加強STEM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外出培訓和校內研討,提高STEM教師的綜合素養。在開發課程時,不能單一偏向某一學科,應有跨學科思維,運用不同的知識解決問題。如編寫《人的身體有水嗎?》一課,通過了解人體的水分率,學生能計算自己身體的水分含量,這需要用上數學知識。通過了解人體是由水、蛋白質、脂肪、無機質四種成分構成,運用生物、科學、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制作動物水分實驗,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2. 整合本土水資源,開發適合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系列課程
我校充分利用校內教師資源優勢,鼓勵科學、信息技術、數學、綜合實踐教師設計實施STEM課程內容,進而形成課程學習內容。內容包括探究性學習、實踐性活動等。
3. 構建小學STEM教育教學模式
教師在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課程內容采訪、收集資料、觀察生活。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課程資源。如在《水的浮力》一課中,學生提前準備好泡沫、石頭、樹葉等材料,上課時將其分別放在水盆里,觀察三種材料的實驗現象,并做好觀察記錄。
在STEM教育教學中,有效的合作學習能促進教學質量。在STEM課堂上,我們常看到教師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小組內,學生能有效地發揮自己的特長,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學習單,讓能力強的學生充當“小先生”,將自己獲得的經驗傳授給能力較弱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享受成功的喜悅。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在組內交流、分享,掌握課程內容。
為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注意給學生“留白”,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想象基于現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在《畫出污水凈化流程圖》一課中,學生觀察污水的凈化過程,了解過濾的意義,通過認真分析、小組討論,優化污水凈化過程。
教學過程應該是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過程,通過教師被動教轉變為學生主動學,促進其全面發展。上課時,學生帶著疑問邊聽教師講授邊思考,迅速融入課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當教師在課堂上講授重難點時,學生就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教師只要稍作點撥、引導,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如何優化污水排放?》一課中,筆者要求學生提前預習,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準備實驗材料,在課堂上,學生親自動手優化污水排放實驗,在小組內討論、分享。
總之,開發STEM教育課程,要基于學生的認知特點,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聚焦多個維度,提高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