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曦?趙雨

摘 要:中國教育日益全球化,這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出發,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融匯中西。本文選取《新思維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Unit4 Text A“Great Four Innovations”作為案例文本,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英語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的研究現狀,從新媒體視閾和跨文化的角度探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何引導學生做好中國文化傳播使者。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英語;優秀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張雨曦(1990.09-),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ESP專門用途英語、系統功能語言學、文體學;趙雨(1978.11-),女,陜西西安人,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翻譯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陜西省社科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重點研究項目“關于培養高職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HZ0830)、2022年度陜西省中華職教社職業教育研究課題“敘事認同視域下高職院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教學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ZJS202220)、2022年度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人文社科類一般科研課題“跨文化背景和新媒體視閾下大學英語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素養和傳播策略探究”(項目編號:2022YKYB-064)的研究成果。
伴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溝通日漸頻繁?!爸袊圃臁薄爸袊幕薄爸袊适隆钡奈陀绊懥Σ粩嘣鰪?。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國際人士開始關注中國,了解中國,思考中國成功背后的原因。在全球化發展和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能否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到能否傳播一個真實、全面且充滿自信的中國形象。如今,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許多國際或民間的涉外交流活動都涉及文化領域,因此,要想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傳播,就必須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要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日常教學中,強調文化自信,滲透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主要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英語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策略的研究現狀,從新媒體視閾和跨文化的角度探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何引導學生做好中國文化傳播使者。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的一門必修通識課,內容豐富,授課者多,受眾面廣,因而在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一方面,筆者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查閱、整理發現,國外學者并沒有直接提出“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概念。但是國外學者對文化的研究角度多、內容豐富,例如從文化軟實力、文化自覺、文化認同、文化包容等角度展開研究,均體現了文化自信、文化傳承和傳播的理念;另一方面,通過中國知網對國內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初步探究,以一級關鍵詞“大學英語”、二級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三級關鍵詞“中國文化”依次作為依據進行檢索,檢索到相關研究文章進行分類統計,如表1所示:
通過關鍵詞檢索到相關研究文章842篇,其中 2018年至2021年間共發表175篇。2018年至2021年國內相關研究涉及以下幾點:大學英語課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國文化失語癥、文化自信的培養策略探究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將“新媒體視閾”作為四級關鍵詞進行檢索,總論文數量只有12篇,時間跨度從2015年至2021年。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可探究性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二、研究理論和方法
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確定為國家戰略。國外有關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cross-cultural compet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研究成果頗豐,主要圍繞闡釋跨文化能力的內涵、分析其構成要素和提出培養跨文化能力的教學模式這幾個方面展開。本文主要選取《新思維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Unit4 Text A“Great Four Innovations”作為案例文本,主要從新媒體視閾和跨文化的角度探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何引導學生做好中國文化傳播使者。早期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側重于對能力的探討,學者們多從學習能力、適應能力、行為能力或是從認知、個性以及態度等不同視角進行研究。西方學者的研究集中于對個體能力維度的研究,普遍共識是跨文化能力是特定跨文化環境下個體進行并完成有效、得體的交際活動的能力??缥幕芰ρ芯看砣宋锏蠣柖喾颍―.K.Deardorff)將跨文化能力定義為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的和恰當的行為和交往,凡蒂尼(A.Fantini)等持相似觀點。
本文通過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以實證性為主的研究方法,擬在新媒體視閾下通過大學英語課程來探究“講好中國故事”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對策和建議。首先,對大學英語課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傳播策略的研究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根據前期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求分析的實證性研究,深入思考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在科學理論指導下有條不紊地推進實施。其次,必須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應該具有較強的時代性、民族性、創新性,是具體的、真實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依賴于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和交際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其中文化敏感性體現在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的差異識別,以及文化適應的靈活性(cultural flexibility)。交際技巧包括文化語言(cultural language)、文化展示(cultural exposure)以及文化技巧(cultural technique)。
(一)分析討論
教學案例:《新思維實用英語綜合教程1》Unit4 Text A“Great Four Innovations”。本文主要探究從新媒體視閾和跨文化的角度探究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如何引導學生做好中國文化傳播使者。
(二)課前驅動
學情分析: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認識不足,普遍存在文化自信不足、對傳統文化了解不足、跨文化交際能力較低等問題。許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主要是由于不少教師自身對本民族的文化認識不足,不能有效地滲透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從而無法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只停留在講好語言知識點的層面,沒有深挖有關本民族文化的教學內容,導致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的認識不足。
課堂預熱:教師提前一周發布“學堂在線”學習任務,關注評論區,答疑解惑,并及時批改學生主觀題作業;學生登錄“中國日報”App,上網搜集本單元相關話題資料;學生利用“扇貝英語”App提前預習本單元重點詞句。課前將學生進行分組:“高鐵組”“網購組”“移動支付組”“共享單車組”。
(三)課中促成
新奇導入:播放有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趣味中英文視頻,活躍課堂氣氛,導入本單元主題“Four innovations in China”。
話題預熱:組織學生根據視頻內容,對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在“雨課堂”發起問卷調查:能否用簡單的英語講好有關中國新四大發明的故事。
小組任務:布置讀寫任務,小組合作后展示“講好中國新四大發明的故事”,并完成同伴互評。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跳讀練習:要求學生在四分鐘內快速閱讀Unit 4 Text A的第一、二、十段,教師講解跳讀技巧。教師利用Quizlet App講解本節重點詞匯和短語;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結合剛學過的重點單詞和短語,用不超過50詞對課文進行總結。
同伴互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根據同伴互評表格的各項內容完成評估。
(四)課后拓展
話題拓展:組織學生在線觀看錢學森用中英文霸氣回復華人記者問題的視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錢學森先用英文、后用中文回答華人記者的尖銳問題?成為一位優秀的發明者或科學家需要哪些品質?教師播放“讓外國人嘆服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的視頻,總結回顧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再次強調本節課教學的情感和價值觀目標:創新開拓、文化自信、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
三、總結反思
(一)特色創新
第一,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文化交際體驗,并結合新媒體技術,組建特色學習小組,增強文化知識帶入感,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將學生分為“高鐵組”“網購組”“移動支付組”“共享單車組”,讓學生加深對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印象;第二,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使之樹立文化自信,讓學生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第三,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借助英語學習類App、互聯網、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幫助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反思診改
第一,加強監督,因材施教。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完成課前預習任務,對知識點較為生疏,不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增強預習任務的可評可測效果,對學生起到督促作用。對個別英語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課前課后完成材料閱讀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設計教學內容要難易適中;鼓勵同伴互助,根據學生語言基礎進行互補性分組。第二,教學效果評估方式的多樣性有待提高。在未來教學中,教師應更充分利用新媒體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提升教學評估方式的多樣性和科學性,真實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馮勤.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及現代價值[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5):116-118.
[2]謝曉娜,李曉鵬,何芙蓉.新媒體視閾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17(15):26-27.
[3]黃高鋒.當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0(3):15-17.
[4]楊修平.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理據、現狀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8):36-41.
[5]薛靖,王美玲.跨文化交際視閾下大學生如何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J].編外英語,2021(2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