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創新和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最大變量,方便我們工作與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了諸多問題,網絡安全特別是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黨高度重視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最前沿,健全互聯網領導和管理體制,堅持依法管網治網,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1]高校作為重要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基地,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保障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對于促進高校“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特別是在網絡時代,各國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較量。意識形態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國家的政治安全、社會穩定,關系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高校是培育大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場所,互聯網是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政治任務。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大學生滲透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社會主義終結論”等謠言肆意傳播,潛移默化地污染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面對嚴峻的形勢,高校必須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加強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是國家網絡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有利于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保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
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是否安全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2]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在多個場合強調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強調為黨育人、為國育人。然而,網絡環境復雜多變,大學生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很多的挑戰。一方面,互聯網時代錯誤思潮的傳播手段更加隱匿、傳播內容更加豐富,對大學生辨別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地區試圖通過網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并且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區,各種社會思潮和社會輿論彌漫在網絡空間,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另一方面,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思維邏輯相對比較成熟,知識儲備水平和辨別能力不高,容易受到網絡上錯誤思潮和輿論的蠱惑。加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提高大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大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待網絡上的觀點,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互聯網的出現,讓全球真正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各國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和平和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是當今世界發展并不太平,特別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疫情,世界更加動蕩不安,網絡空間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和復雜。西方國家借助于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對我國高校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意識形態滲透,一方面,宣傳西方優越的政治制度、文化和自由民主思想,美化西方國家的社會生活,特別是進行了學術包裝,在課堂上肆意傳播西方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另一方面歪曲事實,灌輸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否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攻擊黨的領導,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西方價值觀和不實言論的強烈沖擊,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弱化了我國網絡空間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領導權。
網絡輿情管理是新時代高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輿情按照性質可以分為正向的網絡輿情和負向的網絡輿情。正向的網絡輿情能夠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為師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促進意識形態建設。相反,負面的網絡輿情會散布網絡謠言,降低學校的信譽,降低師生的認同感、歸屬感,甚至產生安全隱患,阻礙意識形態建設。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和接收者,微信、微博、抖音等軟件平臺為高校網絡輿情快速、大量傳播提供了渠道,這些都加速了負面網絡輿情的擴散。大學生群體上網時間長,對社會熱點問題關注程度高,表達意愿和表達能力強,但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和大學生自身水平有限,他們有時難以辨別事情的真偽,特別是受到一些無良網絡媒體的誤導后不加思考地發表情緒化的見解和極端的言論。此外,為了適應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的建設,大部分高校開通了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官方賬號,有些高校由于審核發稿不嚴,會發表一些不當言論,這可能會引發負面網絡輿情,還有一些賬號會冒充高校官方賬號,這些都給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新時代網絡空間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各種難題給高校老師和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老師和相關工作人員存在著以下問題:第一,思想上不重視。一些高校老師和相關管理人員沒有深刻認識到網絡空間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峻性和復雜性,認為自己在課堂上只需要教授專業知識,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只是思政課老師或者宣傳部門的工作。第二,能力不足。一些高校老師和相關工作人員對于大學生常用的一些網絡平臺不熟悉、不了解,不能夠及時獲取網絡上的輿論信息。此外,還有部分教師思想政治素養不夠高,在網絡上發表一些錯誤言論,甚至煽動學生轉發,對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造成了嚴峻的挑戰。第三,大部分高校缺少完整的網絡意識形態建設體系。沒有確定對應的責任主體,對于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沒有相應的監督、評估和激勵體系,導致教師和相應的管理人員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去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
要切實加強黨對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健全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制度,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要在學校黨委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各學院黨委和基層黨組織要積極配合,黨員要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宣傳黨的政策、方針,主動加強輿論引導,用馬克思主義占領高校意識形態陣地,敢于同互聯網上錯誤的思想輿論作斗爭。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不應該是由某個人或者分散的幾個人完成的,應該是在一個職責明確的工作小組領導下完成的。在學校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直接負責,定期不定期召開大會,傳達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指導思想,對學院網絡意識形態教育工作予以指導、幫助,并對教育效果進行監督、評估與反饋。在學院層面,有院黨委書記牽頭,貫徹、落實好具體的各項任務、要求,自覺接受學校指導、監督。
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必須要有一支較高網絡素養的教師隊伍支撐。第一,提高思政課教師的網絡素養。思政課是高校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老師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乎到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堅定程度。因此,高校要為思政課教師網絡意識形態素養的培育提供學習和研究的渠道,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的培訓、講座和學術會議,申報相關的課題。通過這些學習和培訓,使教師具備能夠根據網絡空間面臨的形勢和產生的問題而變化和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的能力。第二,提高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相關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傳統的意識形態工作往往是依靠人工進行,而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面對海量的數據、快速的傳播速度,傳統的工作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工作的需要。高校要為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使得他們能夠使用互聯網技術來解決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建設存在的問題,樹立互聯網思維,提高高校網絡空間治理的效能。第三,加強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的培訓。要對高校新聞宣傳工作者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根據我國國情和各高校實際,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看法創作出高質量的稿件。
“網上網下要形成同心圓”[3]。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是參與網絡空間的人是真實存在的。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既要做好線上傳播,又要重視線下宣傳,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灌輸渠道上,不僅要重視官方網站、報紙、廣播等傳統的宣傳渠道,更要重視微信、微博、小紅書、抖音等大學生經常使用的社交、娛樂APP。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是進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徑。要將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課堂,既要重視思政課程,又要重視課程思政,舉辦網絡意識形態建設相關主題的思政課比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灌輸內容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社會主義優越的政治制度、絢爛多姿的校園文化,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線上和線下、校內和校外、傳統方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宣傳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加強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是非觀念,堅定青年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而確保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2]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02).
[3]習近平關于網絡強國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70.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