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提升以及個人身心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升華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讓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以正確的思路去判斷正誤、辨別真假,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本文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結合家國情懷的內涵及培養意義,提出了幾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策略,旨在推進小學生整體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教學策略;課堂
作者簡介:許卓男(1993—),女,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金山小學。
教師可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讓學生了解家國情懷,明確其意義,自覺提升道德素養。為此,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家國情懷的內涵及培養意義,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以充分展示學科價值,助推學生成長。
一、家國情懷的內涵及培養意義
從根本上來講,“家國情懷”能使一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產生高度認同,并使人在自身責任感的影響下,將個人進步與國家、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在生活中發自內心地愛家庭、愛社會、愛國家。在滲透家國情懷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著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這是滲透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1]。
首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能讓學生對國家產生更清晰的認識,并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身上所承擔的時代責任,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產生信任,自覺地將自身與國家聯系在一起,明確個人定位和責任,積極學習,努力成長。
其次,滲透家國情懷的教學,能讓學生對國、對家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模式比較單一,對學校和家庭的依賴度比較高。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了解多元化發展的社會環境,對自己接觸的文化知識以及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高度的認可,理解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從而對學習相關知識更加有興趣。
最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德育一直是中小學教育的核心任務,家國情懷的滲透可以讓學生對當今的國家、社會有清晰的認識,感受到當下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因此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更加認可國家以及社會的秩序,從而自覺形成規則意識,樂意做一個遵守秩序的公民。
二、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滲透家國情懷時缺乏引導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教師將道德與法治課上成了純理論課,滲透家國情懷時缺乏引導,當教學涉及民族精神、社會現象、家庭生活等內容的時候,只顧講解概念,不能很好地進行延伸、拓展。于是,學生只能干巴巴地接受這些定義,學習過程只有聽講和背誦。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并不能真正地認識到家國的意義,這就讓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滲透難以發揮作用。
(二)教學形式單一、固定
家國情懷屬于一種隱性的課程知識,在小學階段的教材中,沒有明確地介紹家國情懷,所以教師在滲透家國情懷時,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或者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產生思維上的認識。但是在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滲透家國情懷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固定,課堂氛圍比較沉悶,學生缺少學習積極性,這讓家國情懷的滲透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礙。學生對家國情懷沒有足夠的認識、沒有情感上的共鳴,自然體會不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三、如何實現家國情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
對教師而言,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都需依賴課堂,在滲透家國情懷時同樣如此。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師需要以課堂為中心,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參考點,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認識家國的概念,從而推動學生產生家國情懷。
(一)深挖教材,向學生展示家國情懷
在滲透家國情懷時,教師需要先讓學生認識什么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家國情懷有著深刻的底蘊,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對國家、社會發展,對學生的成長都有著非凡的意義。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對國家這個概念還不是特別了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學生認識上的這一局限性,細化自己的教學內容,將家國情懷的內涵和意義一點點展現給學生。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深挖教材,尋找可加以利用的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經過了多輪調整,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教材中選取的知識內容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來補充學習素材,加深學生的感受,激起學生的家國情感,奠定其學習的基礎,為其后期的情感發展以及個人價值形成做好鋪墊[2]。
例如,在教授“我們當地的風俗”的時候,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當地的各種風俗,這是民族發展的結晶。隨后,教師據此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引導學生從風俗中感受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為此,教師以當地的某一風俗為討論話題,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在學生討論時,教師還請了在當地從事文化保護工作的人員來到課堂,與學生一起參與話題互動。此后,教師補充有關該風俗的故事傳說及風俗的演變過程,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出來,讓學生受到熏陶。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更積極地學習民族文化,研究社會精神文明,從家國情懷的角度出發,思考風俗文化對國家、對人民的重要意義。
(二)變換課堂,讓學生感受家國情懷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專注度還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接受新知識的時候,因此,為提升教學有效性,在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教學形式對教學效果和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滲透家國情懷時,教師不能單純地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學習,應在多種多樣的課堂中融入家國情懷思想,帶給學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體會。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教材的特點,豐富教學形式,改善課堂氛圍,給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同時讓學生實現和歷史的交流,感受家國情懷的意義。
例如,在教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課時,教師要明白,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對法律的認識不夠深入,甚至缺乏法律意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也難以用法律觀念去思考問題和控制自身的行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講解法律知識的時候,輔以視頻、動畫等,讓學生從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資源中感受法律,獲得正確且積極的引導,發現法律對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教師要激發學生對法律的興趣,讓學生發現法律和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明確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由此產生更多的思考,對家國情懷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三)組織活動,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教學法是一種十分有效且可執行性非常高的教學方法。在活動教學法中,教師能夠結合教學需求選擇活動類型,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并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創造力、發現力和探究力。組織活動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從而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鍛煉其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在活動中滲透家國情懷,以家國情懷的內涵為活動線索,促使學生對家國情懷產生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時,教師以“建黨100周年”為背景,組織了以“我為黨驕傲”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認識中國共產黨,發揚愛國愛黨的精神。在課堂上,教師先將該主題的背景講給學生聽,讓學生認識到在這100年中我國發生的巨變,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我們當下生活的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解。背景介紹清楚后,教師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三到四個人,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準備演講稿,談一談自己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表達自己對黨的情感。在活動中,教師還可從國和家兩個方面向學生普及黨的思想,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當然,教師還可以舉辦其他形式的活動,如歌唱比賽、辯論會或者茶話會等課堂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產生深刻的認識。
(四)聯系生活,鞏固學生的家國情懷
小學生對家庭的依賴度較高,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于第一時間尋求家庭的幫助,缺乏獨自應對生活問題的經驗。因此,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內容時,應當有意識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解決問題的思維,并在這樣的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為此,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當從實際的故事、場景出發,去解釋教學內容中的故事、人物等,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學生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從而鞏固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授“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候,考慮到這部分內容其實和學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遙遠,在城市里生活的學生往往對自然災害的認識不是很深,教師需要挖掘這類災害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時產生切實的感受。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新聞報道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以及災害發生后我國的應對措施。從新聞中,學生能看到我國在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候及時采取了應對戰略,全國各地都在支援災區,捐款捐物,幫助災區重振家園。在這樣的故事描述中,家國情懷就能夠很好地滲透,學生會明白,沒有國家的宏觀調控,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的家庭和社會不可能那么快就恢復正常。此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家國情懷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家和國之間存在的深刻聯系,從而實現家國情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有效滲透。
(五)合理評價,讓學生內化家國情懷
除了課堂教學環節,在評價環節同樣可以滲透家國情懷。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家國情懷產生一定的認識,但是要讓學生進一步內化家國情懷,讓教學持續產生效果,教師還需要結合課堂內容進行合理的評價。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教師要豐富評價形式,擴充評價內容,為學生和教師打造溝通的平臺,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有針對性的培養,讓學生的品德素養和法治觀念得以提升[3]。
例如,在教授“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介紹多個民族的課堂活動。首先,讓學生搜集一些民族知識,包括民族聚居地區、環境和民族文化等;然后,讓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制作介紹民族知識的海報;最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展示并講解自己制作的海報。在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的海報后,教師可以邀請其他學生對此進行評價,說出各自的建議和想法,由此幫助學生認識各個民族的特點,促進家國情懷在課堂的滲透。在這一活動結束后,教師還應當及時根據學生的作品說明,對學生提交的海報作品進行評價。
結語
總之,家國情懷是國家、社會發展的支撐力量,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要形成的核心認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通過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家國情懷的內涵,并且以此作為個人發展的指導思想,承擔起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賦予當代的重任。為此,教師可以通過改善課堂氛圍,豐富課堂形式,挖掘學科教材,積極組織課堂活動,對學生展開合理評價來推進家國情懷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鼓勵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許喜紅.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策略的思考與探索[J].考試周刊,2021(62):133-135.
[2]劉麗琴.小學道德與法治家國情懷教育滲透途徑探微[J].名師在線,2021(11):63-64.
[3]梁麗霞.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 厚植學生家國情懷[J].名師在線,2020(3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