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 夏利梅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0
兩年來,教學方式已逐漸從傳統課堂轉入線上教學,也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共存時期。尤其是對于高職院校里個別實踐性很強的軟件課程,要想在網課時期不打折扣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方法與效果,保證實踐課操作水準,就需要各專任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推陳出新,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和模式,如此學生在線上學習BIM類課程才能做到與線下學習同質等效。
作為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與評價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1+X”證書制度試點正在國內一波又一波展開。其主要由各類高校統籌并組織實施,面向的主要對象為在校學生,在每學期開展“X”證書培訓,同時與當前實施的三教改革相融合,最終實現職業教育素質與學生就業水平的提升。我校作為建筑類高職院校,各級領導和專任老師也對該制度處于前期探索階段。實施“1+X”證書制度有利于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促進人才培養國際化,對中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與“1+X”BIM職業考試初級對應的課程為“Revit建模基礎”。
混合式教學不可簡單淺顯地理解為“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它涉及兩種模式的有機健康融合,即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互補。學習者在上述的過程中能切身體會到該模式的顯著優越性,之前大力提倡的深度學習效果得以實現。要明確一點的是,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高效提升學習者的專業素養與就業能力,而全過程中用到的在線課程平臺、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整合也一起得到了質的飛躍,可謂一舉多得。
(1)同樣地,實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時,也分為課前導入、課中探究與課后拓展三階段。通常在課前會提前上傳好相關教學資源(如課件、習題、討論話題)至學習通,這樣學生經歷本章節的預習環節后,在課中可按照識讀圖紙嘗試著創建相關模型,教師則在全過程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
(2)每節課均會布置相應的課堂任務,學習者則以任務為導向,嘗試著自主攻克當堂課的重難點,轉被動地接收知識點為主動學習,每次下課前由課代表打包收齊隨堂建模模型文件,教師可以遴選出一些優秀模型和典型問題模型保存,最后整理成各種教學資源。最后,每次課結束后可在超星平臺上發起師生互評環節,主要評價角度可以為師生雙方的表現。
(3)思政教育元素隨時隨地融入,譬如,在介紹“1+X”職業等級考試流程時,可適時列舉一些警示案例來宣傳誠信考試重要性,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當然,除了在課中可以密切追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在課后也可對學習者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如討論區留言、作業批改評語等加深后者對知識點的掌握深度。總的來說,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中均存在著自主發揮的空間,其自主學習意識大受激勵,最終實現提高線上教學的學習效率。
本文通過研究越界人和野生動物的速度與軌跡得出:越界人的行走方向一般是固定且有目的,這點在邊疆表現得尤為明顯。這與野生動物無目的,軌跡曲折多變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得到越界人與動物的軌跡數據后,對數據進行計算。規定矩形框的中心為運動目標的質心,(x,y)表示矩形框的中心坐標,(x1,y1)表示矩形框左下角頂點坐標,并用(x2,y2)代表矩形框右上角的頂點坐標,很顯然x=x1+(x2-x1)/2,y=y1+(y2-y1)/2。目標的位移由目標的運動軌跡計算得出,然后計算目標在監控中移動的總路程(位移為目標移動的直線距離,路程為目標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總長度)。
盡管高職院校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部分重合,兩者在紙面上實現融合也并不難實現,但是能否做到教學同質等效這一水準關鍵仍在各專任教師。高職人才培養需要質量保障措施,高職院校能否具有有力的保障措施是實現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在理論和現實上融合的關鍵。我校作為主打城鄉建設專業的行業特色院校,BIM等級證書制度對各級領導老師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在“1+X”證書試點之前,各個專業教研室已著手制訂了相關人才培養方案,其中勢必存在著一些滯后性的內容,具體表現如下。
(1)輕應用,重建模。當前各個土建大類子專業學生BIM技術的學習主要集中于Revit軟件,絕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基本操作完成簡單項目的建模,但忽視了模型完成后的合成和應用,可謂淺嘗輒止。需知以上只是BIM技術的冰山一角,其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則被忽略,今后教師亟待加強這部分的教學與應用。
(2)專任教師實際工程經驗不足,與用人單位需求脫節。教師群體中參與BIM實際工程運用的比例很小,對于企業的實際訴求不清楚,這種背景下培養出的高職畢業生初入職場后難以直接上手大中型BIM項目,用人單位仍需付出一定的成本來培訓新人。由于實戰經驗的缺乏,易造成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漸行漸遠。
(3)教學案例未推陳出新。BIM課程教材中常用的案例一成不變,需知社會上Revit軟件的版本年年更新,新的功能和新的應用點層出不窮,而專任教師每年的授課內容幾乎不變,在未來面對BIM技術迅猛發展會難以適應。
(4)技能與評價體系不匹配。簡單來說,學生如若只會機械式地操作BIM類軟件建模,或在考核時只注重操作點得分,則與培養現場工程師的理念背道而馳,需知在運用任何BIM類時,均不可跳出規范規則的框架限制。
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理解,國內外學者側重點各有不同。如德國學者Rebecca Launer則強調學習環境的混合,而我國學者則更加側重于學習模式的混合,他們認為混合式教學主要是整合線上和線下兩種教學模式。無論是線上抑或是線下教學,學生均是教學的主體,需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因此,學生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參與者。教學工作的組織和開展,要注重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混合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教學改革。
在開課之前,教師與學生的手機端或電腦端均已安裝好學習通軟件或超星客戶端,兩類用戶分別在平臺有著不同的角色,同時軟件也提供了較為友好的交互界面。現以高職工程造價專業“Revit建模基礎”課程為例,展示教學過程如下。
4.2.1 搭建BIM課程平臺
授課教師登錄學習通APP或超星平臺,點擊“新建課程”,即可根據手頭的教材大綱和目錄著手搭建。在該環節中,可以參考平臺中已有成熟的類似專業課程獲得靈感,也可手動添加教師本身經年累月教學過程中的課程資源,或是使用第三方錄屏軟件將微課等小視頻上傳到每章節中,既可以作為學生在線作業的任務點,也是期末復習資源。本文選擇“新建課程”模式,以選用教材內容為主體,兼以借助一些BIM類微信公眾號資源完成最后平臺的搭建。
根據本學期的教研室授課安排,分別在學習通界面新建兩個班級:造價2031班和工管2031班。兩班學習委員或課代表可以將自己班級所對應的課程邀請碼分享至本班班級群內,學生只需要在手機端或電腦端掃碼即可加入Revit基礎課程。另外,教師對于各班學生花名冊的管理也切換為無紙化操作,只需將平臺中已有的班級信息導入本課程中即可,這大大減輕了教師為學生給出過程性評價成績的工作量。
4.2.2 課程資源積累與完善
上課前,教師通過“通知”給學生下發具體學習任務和要求,上傳發布教學視頻、學習資料、試題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根據內容分組學習。學生帶著任務,根據老師的引導,利用老師提供的資料,自己選擇時間和地點在課前完成。教師可通過學習通APP后臺統計來及時跟蹤班內認真預習的同學,一遍把握教學進度。
上課前10分鐘左右,教師可利用客戶端在班級群內發起簽到,課后及時導出考勤統計;課中如果有同學提出課件內相關內容及困惑點,可及時修改課件下載權限,供給有特殊需要的同學課余深入探究;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軟件的搶答、投票、討論區等模塊功能充分調動起來,提高了線上教學的課堂氛圍。
課后,教師可利用“作業”及“考試”功能分別搭建作業庫與試卷庫;也可以就課程重難點等知識,或有關拓展話題在討論區發起話題討論,學生可選擇參與話題,老師則在評論區作實時點評,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外,同學也可通過平臺與教師一對一文字、語音交流,方便教師對未跟上的同學進行更詳細的輔導,對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拔高。
傳統教學受限于課堂時間,教師還要協調規劃好授課安排。學習者只能被動地去接受一些所灌輸的知識,這一過程缺失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更有甚者,學生在課堂只忙于筆記,來不及獨立思考。對于課后作業,學生提交時間和教師批閱反饋時間通常存在一周左右的滯后性,不利于學生汲取當堂所學知識點。此外,所布置的課后作業也很難保質保量完成。
相比于純線下教學,當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隨時隨地預習或復習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并在平臺的引導下自主完成在線練習,此時教師課堂教授任務量會相應減輕。如此,課堂上更多的時間可以分配在與學生互動、點評、答疑上,大大提升了課堂質量。當然,對于一些學習特殊需求的學生,可以通過QQ或微信課后一對一答疑交流,實現了分層教學理念。
“混合教學”中的“混合”一詞,具有多種理解的可能,既可以是“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混合,也可理解為“多種教學工具或方法”的“混合”,或“各種教學理念”的混合,但“雙線教學”明確指向“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這兩條線,一目了然。從學生的角度理解,混合式學習最初被解釋為各種學習方式的混合,后來被進一步闡釋為在線學習和面對面學習的結合;從教師的角度理解,混合式教學強調將在線教育應用于傳統課堂教學中,兩者同步開展,在線教學并不是教學可有可無的輔助活動,而完整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充分發揮二者優勢,又體現著時代性和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凸現學習者中心,有利于提升教育的個性化水平。
混合式課堂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去加入相關課程,輕松打破了學院與學院的授課壁壘,學生有機會去接觸自己感興趣的其他BIM類課程,且電子版資源的隨時隨地可供下載也提升了學生搜集專業信息的能力。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搜索學習資源能力的同時,對今后的畢業求職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
需要明確的是,學校一定是開展混合式教學的主陣地,教師一定是混合式教學的引導者,學生一定是教學全過程中的主體,明確了以上幾點方能更好地開展新型教學模式。此外,教師對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更新與維護尤為重要,及時地更迭教學資源可順應專業前沿的發展,防止教師由于教學工作量的減少而降低了責任意識。總之,混合式教學的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上好課。
顯而易見,基于超星平臺的“1+X”混合式BIM課程教學,可以更好地服務于高職階段工程造價和工程管理專業的學生,對于未來就業所需的職業能力也一并得到了鍛煉。盡管當前混合式教學還沒有得到廣泛實踐,在各高校中推廣也勢必會遇到一些波瀾。網絡、多媒體等軟硬件設備的缺乏;學校、社會公眾的對教育效果的顧慮;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能力;學生自主自學能力和信息素養的不足;學習管理系統、智慧平臺等技術的開發等。縱然有許多挑戰和困難,但可以明確的是混合式學習、混合式教學必然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因此只有主動擁抱未來,才能更好地適應不確定的未來。
總之,混合式教學在全過程中強調最新信息技術和BIM相關學科教學的整合,線上教學和BIM課程教材有機融合才能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在教學效果上強調提升課堂中的個性化水平,專業知識得以被學生正確接收,為學生提供量身打造的教育,以促進其終身發展。當然,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仍為發展的新鮮事物,還有許多未知亟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