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慧 劉振 李峰宇
摘要: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相較于萊西、龍口等周邊縣市,萊陽市經濟增長后勁不足、產業結構不均衡等問題日益凸顯。文章基于萊陽2015~2020年相關經濟數據,剖析萊陽經濟增長的動力與結構,提煉萊陽經濟增長動力轉換與結構優化路徑,為萊陽“十四五”及未來更長時間段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經濟增長;發展動力;產業結構
一、引言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并以此作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從發展動力看,我國市場需求結構已由過去依賴投資與出口拉動轉變為以消費、投資、貿易協調發展帶動,加快培育完整內需市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事關我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從產業結構看,我國產業結構正由以工業主導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轉變,傳統動能加快轉型升級,新興動能加速培育,產業布局持續優化,經濟發展效率顯著提升。整體而言,我國高質量發展同時兼顧發展的“量”與“質”,核心變化是從關注經濟規模和增長過程,轉向關注增長結果和效益。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萊陽經濟發展動力及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經濟整體發展勢頭逐步放緩,各項經濟指標增速均呈下滑趨勢,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為444.0億元,近兩年增速均低于4.5%,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高速增長轉向中低速增長。人口紅利消失,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萊陽常住人口為79.5萬人,較第六次普查減少8.4%,為煙臺市降幅最大縣市。整體看,萊陽經濟發展速度不斷放緩,與萊西、龍口等周邊縣市相比,發展相對滯后,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已成為萊陽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萊陽經濟增長動力分析
投資、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需求動力,整體看,萊陽存在投資結構不優、消費活力不足、外貿價值不高等問題。
(一)固定資產投資均衡性不足
萊陽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中高速增長,從“十二五”末期至“十三五”末期,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2%,但在國家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固定資產投資年度增長率總體呈現下滑趨勢,近兩年投資增長率均低于6.2%,說明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在逐步減弱。從投資率看,萊陽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在“十三五”期間一直保持在50.0%以上,說明萊陽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較高。從投資結構看,受恒大丁字灣項目影響,萊陽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在2018年產生峭壁式劇增,其后維持在較高水平,可見萊陽近三年來房地產投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在逐步下降。
(二)消費市場活力不足
2020年萊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9.6億元,較2015年下降3.7%,近三年一直處于負增長狀態。雖然萊陽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消費支出呈現正增長態勢,但年復合增長率低于4.5%,且邊際消費傾向不斷降低,已由2015年的0.598降低到2020年的0.561。整體看,萊陽消費市場增長動力不足,居民收入增長有限,居民消費意愿不斷降低,同時受人口規模縮小影響,直接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放緩。
(三)外貿附加值相對較低
萊陽“十三五”時期對外貿易活力不斷提升,進出口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年均增速接近8%。2020年外貿依存度達到18.9%,相較2015年提升1%。從貿易結構看,“十三五”期間出口占對外貿易比重均高于85.0%,貿易順差持續增加,出口對萊陽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提升。從出口產品看,以果蔬粗加工等低附加值食品為主,產品競爭力較低,也直接影響萊陽對外貿易規模與利潤率。
通過萊陽“三駕馬車”拉動作用分析,萊陽經濟增長動力仍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主,消費與進出口對于地區生產總值帶動作用有限,尚未充分融入國內國際兩大消費市場。
三、萊陽產業結構分析
通過產業結構高級化所促進的經濟增長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整體看,萊陽第二產業拉動作用逐步下滑,初步呈現服務業為主要驅動力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萊陽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十三五”期間,萊陽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二五”末期的13.8:46.7:39.5調整為“十三五”末期的12.8:40.0:47.2,實現“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三次產業增加值量級均呈現明顯提升,其中,第一產業保持平穩增長,年均增長4.8%,第二產業增長放緩,年均增長僅為3.1%,第三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年均增長10.2%。萊陽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三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以實體經濟為主的第二產業增長活力不足,對萊陽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支撐能力有限。
(二)第二產業發展活力不足
萊陽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十三五”期間對GDP的累計貢獻率僅為21.5%。萊陽傳統產業存量大是導致其在2019年貢獻率下滑的主要原因,食品粗加工、汽車零配件等傳統優勢產業頹勢明顯,尤其受國際貿易競爭與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因素影響,食品、機械等產業波動明顯。此外,萊陽新興產業培育不足,高端化工、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尚處于培育期,產值規模不足,新動能尚未形成有效市場競爭力。同時,投資對實體經濟的賦能效應不足,嚴重制約新舊動能轉換速率與效率,亦是造成萊陽第二產業經濟貢獻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三)第三產業經濟帶動作用不斷提升
從第三產業發展看,萊陽“十三五”期間第三產業對GDP的累計貢獻率達到68.5%。但是,萊陽第三產業主要以批發零售、旅游服務、健康養老、房地產等生活服務業為主,以金融業、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占服務業比重尚不足20%,難以支撐企業與實體經濟發展訴求。
綜上所述,萊陽產業結構雖得到持續優化,但傳統動能偏重,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的第二產業發展緩慢,第三產業雖實現長足進步,但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尚未形成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穩定輸出。
四、萊陽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建議
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萊陽正處于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合理分配經濟發展資源、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階段。為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高效、平穩轉換,萊陽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積極培育新動能、合理分配現有要素資源,確保經濟的可持續與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挖掘發展新動力,加速集聚創新要素資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導綠色食品、裝備制造等傳統企業強化科技創新投入力度,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研發,持續壯大規模、提升品質,塑強優勢產業集群。二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明確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的強鏈建鏈補鏈環節,制訂產業招商目錄,依托萊陽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園等重點園區,推進產業鏈精準招商,加快構建萊陽實體經濟增長新動力。三是突破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發展質量,加快金融、商務服務、信息服務等優質項目引入,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二)積極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投資、消費與外貿協調發展。一是優化投資結構,防止形成“過熱”“過剩”的投資領域,重點聚焦實體經濟發展,加強優勢項目投資力度。二是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建立產業引導基金,激發企業研發的積極性,強化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核心地位,提升本地產業整體創新競爭力。三是拓寬萊陽產品市場流通渠道,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加快商業綜合體、商業街區建設,提升居民消費體驗感,拓寬國內市場內需潛力,在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通過展會推介等方式推廣綠色食品與智能家電等優勢產品,融入RCEP,深化同日韓的貿易合作,提高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比例。
(三)合理優化要素資源配置
聚焦萊陽推動產業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需求,提升關鍵要素資源吸引力,提升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一是集聚關鍵要素,拓展投融資渠道,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支持城投集團參與重大產業化項目投資,強化雙招雙引力度,成立專業化招商團隊統籌全市招商工作,重點在青島、濟南、深圳、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地設立駐外招商聯絡處,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產業項目來萊陽落地轉化。二是提升土地等資源配置效率,推進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定期發布萊陽年度“畝均論英雄”企業榜單,對企業實行要素差別化供給,嚴格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市場準入標準、強制性能耗標準、土地投入產出強度標準和環保標準,嚴控高能耗、高排放行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理論學習,2017(12):4-25.
[2]彭煥才.深入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N].人民日報,2021-09-10(009).
[3]崔俊富,陳金偉.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研究[J].管理現代化,2021,41(04):47-50.
[4]王琦,馬斌.濟南市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及實現路徑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02):118-123.
[5]鄭健壯,張楚妍.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浙江實證[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2021,21(03):38-45.
(作者單位:張慧慧、劉振,萊陽市發展和改革局;李峰宇,青島新經濟發展研究院。李峰宇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