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燕 李丹燕


摘要:財稅政策是影響微觀經濟主體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以我國2016~2019年的12家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數據為樣本,分析財稅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政府的財政補貼及稅收優惠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政府財政補貼政策會降低企業技術創新成本;同時政府財政補貼退坡、違規騙補等現象存在,導致企業的綜合技術效率較低,也印證財政補貼并未被充分使用于企業創新研發的環節。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發展的主導方向,研究結論能夠為有效制定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激勵政策提供經驗證據。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產業;財稅政策;實證分析;DEA模型
由于傳統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污染環境的特點,新能源汽車產業應運而生。新能源汽車是技術原理先進、主要動力來源不依賴內燃機的車輛,包含純電動汽車、增程式電動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氫發動機汽車,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可以實現近零排放、使用成本低等優勢,所以我國制定一系列財稅政策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財稅政策在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產能過剩、騙取補貼、補貼退坡、技術不成熟等缺陷。因此,進一步探究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對于優化中國的能源結構、優化汽車產業鏈發展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相關理論及文獻綜述
(一)外部效應與綠色稅收
從需求層面來看,使用新能源汽車能夠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空氣質量和減少碳排放,同時還能緩解石油對外依賴。使用新能源汽車具有的正外部性特點,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很難實現新能源汽車供給的最優規模,需要政府通過適當的干預措施,如財政補貼等手段來糾正新能源汽車定價失靈的問題。Jonas Meckling & Jonas Nahm(2019)建議根據汽車的排放量來確定適用的環境稅稅率,并發現這一新的稅法可以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綠色稅收開征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環境、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促進綠色生產和消費。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
從新能源汽車的供給和政府財政干預介入的時機層面來看,必須注意產業的生命周期性規律影響。通常來說,每個產業都要經歷的一個由成長到衰退演變的初期、成長、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喬亮國、李占元(2015)通過研究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問題,認為政府應從研發、產銷、購買和使用等環節入手,科學調整產業稅收政策,通過稅收政策的作用來抑制傳統能源汽車發展,促進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張靜鑫(2019)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產業發展理論,說明通過政府介入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來合理配置市場資源,促使新能源汽車順應產業結構升級的新要求,符合汽車產業發展規律。
(三)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財稅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
對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必要性研究:David Diamond(2008)指出稅收政策和貨幣政策能夠有效促進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的發展,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與完善建議:徐玲燕(2018)從外部性內部化、供需原理、財政補貼、稅收激勵等理論角度分析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必要性。趙蒲珍(2016)則從政府采購政策角度出發分析。王艷紅和梁冬梅(2018)指出中國現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存在補貼地域不公平和補貼方式單一等問題。雷靜婷、鄭恒(2019)使用價值鏈分析法,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價值鏈活動進行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資源浪費嚴重,市場規模水平較低,專利壁壘高等問題。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在探討研究財稅政策實施的理論及必要性的同時,也提出了財稅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由于國內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財稅政策的研究起步較晚,大部分基于理論方面的定性分析,此外學者們分析中國現行的新能源汽車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時,很少涉及補貼退坡這一問題。本文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現階段已上市的公司數據,圍繞我國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扶持力度不足和補貼退坡的問題,展開實證分析,研究財稅政策對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
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研究樣本為2016~2019年我國A股上市的新能源汽車企業。企業的財務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專利數據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宏觀數據源于歷年各地區統計年鑒。
(二)模型假設與變量選擇
假設一:企業所得稅稅負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力度呈現明顯的負相關;假設二:政府財政補貼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投入力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假設三: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相比于政府財政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果更高;假設四: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投入方面的激勵效果相比于增值稅更明顯。
基于上述假設,本文選取的被解釋變量是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客觀來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最核心競爭力是創新投入,但企業真實的創新產出難以直觀刻畫,而企業圍繞專利活動的研發投入則較好地解決這一盲區,并客觀反映企業的研發實力;在創新研發投入指標的選取上,本文依據國際上較為通行的處理手法,采用R&D投入/企業營業收入來測度企業的R&D投入強度。
本文選取的解釋變量是政府財政補貼,增值稅稅負和所得稅稅負。政府財政補貼不包含政府成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稅負,用于衡量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實際稅收負擔的大小。具體以企業在年度內獲得財政補貼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值及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稅負作為代理變量來測度政府財稅政策的實際影響。根據既有文獻的研究,本文加入了一系列影響企業研發活動的控制變量,如資產負債率、企業規模和凈資產收益率。
(三)模型設定及實證策略
為驗證財稅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本文設定了如下回歸方程加以驗證:RDit=a0+a1FSit+a2VBit+a3TBit+a4LARit+a5ROEit+uit(其中a0為常數項,ai為系數項,uit為隨機誤差)
1. 相關性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中,企業的研發力度平均數值為4.23%,最大值是8.62%,最小的數值是1.29%,說明選取的公司研發投入力度較低,且存在較大的差距;企業所得稅稅負的平均數值大于增值稅稅負的均值,政府財政補貼力度的均值為0.0102,且標準差較小,說明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從表3的相關性分析數據可以看出,一些主要變量在該模型中都為顯著水平,其中政府財政補貼與研發投入力度達到顯著正相關,表明政府的財政補貼激發企業的研發創新;企業所得稅負與研發投入力度呈現明顯的負相關,說明加大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力度會減少企業的稅收負擔,從而增加企業研發投入。
2. 多元回歸分析
為了分析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影響,運用Stata15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在該模型回歸中選擇三個解釋變量,由于可能存在不隨時間而變化的遺漏變量,而遺漏變量將會導致模型的系數估計出現偏差,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模型。
表3中P值是0.000,說明模型經過調整后是顯著的。政府財政補貼、企業所得稅稅負、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都會顯著地影響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力度。
三、實證結果及經濟解釋
(一)財稅政策與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研發投入
表2和表3報告的是基準回歸的檢驗結果。企業所得稅稅負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的相關系數是負數,說明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會使企業加大科研力度,假設一得證。其次,政府財政補貼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說明政府的財政補貼會促進創新,激勵企業進行研發投入,假設二得證。從相關系數看,企業所得稅的相關系數的絕對值是0.823,而政府財政補貼的相關系數是0.311,說明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相比于政府財政補貼的激勵程度更高,假設三得證。同時企業增值稅稅負相關系數是0.681,跟研發投入力度沒有顯著的關系,假設四得證。
本文在回歸檢驗時進行了VIF檢驗處理,發現各變量間的VIF都小于10,說明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可能性很小;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避免模型的系數估計出現偏差,盡可能降低內生性問題的干擾;為了消除反向因果的干擾,本文對補貼政策變量進行了滯后1期處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考慮到了變量之間效應傳遞所需要的時滯。
第一,政府財政補貼力度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都呈現明顯的正相關,說明政府財政補貼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活動具有激勵作用;企業所得稅稅負與研發投入力度都呈現顯著的負相關,說明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會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從而支持了前文的假設及表3的固定效應檢驗結果。第二,從具體的財稅政策效應差異來看,企業所得稅的政策效應相比于財政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果更高。第三,財稅政策能夠調整我國的經濟運行和平衡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分配關系,同時彌補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缺陷。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補貼政策具有基礎性、導向性作用,同時由于財政補貼作用在供給端和需求端上讓新能源汽車價格下降,使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上升,間接導致替代品傳統汽車的需求量減少。
(二)財政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入產出效果
為了研究財政政策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入產出效果,參考國內外文獻的實證研究,運用DEA的BCC模型對上述上市新能源企業2016~2019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本文的投入指標是政府財政補貼,產出指標是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率、發明專利授權數量。產出指標中的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具有加速企業技術研發、增強企業自身地位和發揮塑造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本文對這些數值進行正則化處理后通過DEAP2.1軟件運行分析。
BCC模型測算出來的結果包括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狀態。結論反映,2016~2019年企業之間綜合技術效率存在較大差異,財政補貼沒有得到有效使用。例如:2019年的上汽集團,相比于其他車企得到的財政補貼高,但是相應的綜合技術效率卻很低,說明沒有恰當使用政府財政補貼。另外,2016~2019年一些企業綜合技術效率偏低,反映存在使政府減少新能源汽車補貼即補貼退坡現象或是企業存在騙取財政補貼的現象。從純技術效率指標來看,未達到1說明這些企業的監督管理力度不足和閑置技術資源,而研究區間內每年只有兩家企業的純技術效率等于1。從規模效率和規模報酬狀態分析,分析期間每年都有兩三家企業的規模效率達到1,說明這些企業的規模報酬不變,財政補貼得到有效的利用;除2017年外,其余年份大部分企業規模報酬遞減,政府增加的財政補貼反而會使企業的產出量減少。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財稅政策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新帶來更多的資源,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讓企業增加創新資本投入。企業創新的過程帶來正外部性效應,有利于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并提高企業的預期收益率。但如果財稅政策的積極作用沒法有效發揮,補貼與優惠很可能會轉化成消極作用。具有以下政策啟示:
第一,國家產業政策、財稅政策的運用深刻地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業態,一方面,財稅政策通過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提高實體企業在創新資本的投入,為新能源汽車企業創新帶來更多資源,這將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留在企業的研究開發部門工作并為企業創新活動注入動能;另一方面,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減少企業本來應該繳納的稅費,使企業內部周轉的資金增多,從而可以減少籌資金額、籌資的相關費用及利息成本。
第二,我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自主創新是內核,但我國一些新能源汽車企業沒有充分發揮財政補貼在科研方面的作用,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然難以攻克關鍵技術。根據BCC結果,測算的企業綜合技術效率總體偏低,說明財政補貼沒有充分使用在研發環節,一方面反映企業對研究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我國生產核心部件的技術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企業存在騙取補貼的現象,政府加強監管和施行補貼退坡政策,企業得到的補貼減少,也會在研發方面停滯不前。
第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仍然需要建立在完善產業財稅政策體系的基礎之上,把握好補貼介入與退出的節點,將資源精準投放到實體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中。政府需要界定財政補貼的范圍,加強監管,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完善產業鏈,發揮財稅政策的激勵作用,鼓勵節約能源消費,避免“一刀切”的退出政策。引導新能源汽車企業進行戰略創新、加快升級改造,朝著綠色能源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Jonas Meckling,Jonas Nahm.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y bans:Industrial policy competition and green goals for the auto industry[J].Energy Policy,2019,126.
[2]喬亮國,李占元.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研究[J].商業會計,2015(07):86-87.
[3]張靜鑫.新能源汽車稅收優惠政策及其效果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9.
[4]David Diamond.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centiv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Evidence from US states[J].Energy Policy,2008,37(03).
[5]徐玲燕.財稅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影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6]趙蒲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財稅政策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6.
[7]王艷紅,梁冬梅.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J].時代金融,2018(33):379-381.
[8]雷靜婷,鄭恒.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價值鏈結構及其優化[J].中國經貿導刊,2019(11):56-58.
(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金融與投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