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 楊歡英
高校就業工作應“堅持硬實力,牢抓軟實力”,拓寬就業渠道,及時調整職業方向和就業預期,創新招聘方式、優化招聘服務。主動培育適合社會市場發展需求,形成特色鮮明、定位準確、布局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體系,充分利用國家利好政策為畢業學子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一)畢業生心理素質亟待提高。高校大學生對職業規劃概念模糊,對相關選修課程投入不夠;學生缺乏理性判斷與競爭意識,從而逃避現實;職業規劃教師專業性有待加強,多數教師對職業規劃課程并未潛心研究,也未曾進行系統的理論培訓,沒有結合時代熱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用信息,難以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
(二)學生轉職場“無縫對接”成為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奢望。縱使高校與招聘單位線上線下齊發力,開展“職等你來”“百日千萬網絡”招聘會,優質資源專題宣講會,但參與度并不高,原因千差萬別,就業輔導員推薦的崗位不敢嘗試,怕面試無果丟面子;一批考研、考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學子堅持暫不就業;部分學生專業知識不扎實,導致筆試不過關;部分學生面試容易緊張焦慮;學生心目中的職業與現實不吻合。經歷了打擊極易出現倦怠情緒,求職道路并非一片坦途,需要對職業規劃做充分準備。
(三)求職落差與不適應性建構機制需完善。學歷一再貶值導致畢業生求職壓力增大。期望值越高,求職中越自負,越容易產生焦慮恐慌心理。求職專業不對口,工作提不起興趣;校內佼佼者卻成了單位打雜人員,頻繁跳槽司空見慣;在校生找到了心儀的實習單位,信誓旦旦以為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可以輕松轉正簽約,卻因實踐操作能力不過關導致事與愿違。部分學生缺乏自我心理定向學習能力,很少有學生將精力投入升學、深造進修、就業創業及為自己充電的行動中,缺乏蓄勢力量以至于面對求職出現極度不適應的情況;工資與安全感往往不成正比;平時不重視職業規劃課程,不能恰到好處地應對復雜局面。對順利升學就業同學產生嫉妒心理;女畢業生面臨求職碰壁與職場歧視,這“當頭一擊”讓大學生的心理落差越來越大。
(一)實踐教育與職業教育“雙提升”有待加強。高校應與時俱進深化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課程改革,刻不容緩更新教學內容,促進實踐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提高高校教師管理服務能力與課堂教授互動能力,“關注學生注意力,聚焦學生思維力”,在職業教育中深刻啟迪大學生實踐能力創新,在實踐中潛心琢磨求職意義。
(二)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多渠道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周。選用在學生群體中熱度較高的社交軟件作為育人載體,并將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引入教育宣傳文案、視頻設計中,以拉近學校與學生的距離,塑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高校應重視大一學生的職業生涯啟蒙教育,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周,在游戲中感受職業生涯樂趣;大二開設職業規劃大賽周,通過展示PPT、演講等形式,真切感受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大三開展入駐校園孵化基地創業周,模擬創辦自己的企業,通過完整版創業手冊及創業模型及盈利狀況評選最優作品;大四開展就業雙選周,通過互換角色,模擬職場面試環節,強化無領導小組與結構化面試的真實性,幫助學生高質量就業。
(三)瞄準新方向強化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咨詢測評體系建設。高校應發揮就業輔導員作用,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建設融創一流課程,革新教學方法,利用慕課資源實施翻轉課堂,堅持邏輯重啟發,緊抓學術聚前沿,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完整完備,核心要素突出清晰,課程設計形式多樣,將課程思政融于職業規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時時新,提升教學的有效性。課程建設是普及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的基礎,強化課程建設能夠有效指導學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擇業與就業,順利步入未來的職業生涯。健全職業生涯咨詢服務體系,能夠根據個性化的群體進行多方面指導,滿足學生切實需求。強化職業生涯測評建設,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健全科學完備的測評方式,配備專業人員定期測評,讓受評對象科學的認知自我,確立切合實際的人生定位。
(一)合理規劃職業生涯,為求職提前做足準備。多數教師認為,只要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技術能力得到提升就會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較重視專業課程和能力實踐課程,而忽視立德樹人教育,并沒有將立德樹人的教育內容貫穿到教學當中。“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高校應打造“三全育人”格局,鼓勵大學生清晰認知職業規劃,勾畫職業發展藍圖,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培根鑄魂的根本。1.提高專業技能,為職業化素養提高賦予更多可能。畢業生應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心無旁騖做學問,志如磐石當學生,鍥而不舍塑品格。高校應提供更多平臺,充分釋放發展動力,為學生提供干事創業的資源,激發人才活力,提供專業技能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試點,高維度暢通學術、專業雙渠道,合理規劃人才軌道空間。高校應不斷深化產教融合,緊跟時代前沿,為新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注入“活水”,創新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從職業發展角度探索多元化人才發展路徑,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企業技師傳幫帶作用,推進學校專業教師實行“新型學徒制”,利用工學交替與雙師型教書育人共同指導模式,把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有機結合,讓學生掌握職業素養中的針對性與有效性,達到超常發揮技能水平、符合企業硬性指標的目的。2.細化體驗活動環節提高學生求職應變潛能。高校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利用活動內容掌握自我認知、努力方向、職業類別、生涯決策等各方面能力,喚醒學生未來求職意識,增強自身求職競爭力。生涯體驗主要從游戲及互換面試官與求職者的角色中感悟求職技巧,利用真人版演技再現求職場景,在現實中了解自身求職意向,明確求職動向,認清自身求職優勢與劣勢,從而梳理未來職業規劃發展新路徑,夯實專業基礎,扎實專業技能,以不變應萬變,增強求職的競爭力。開展別開生面的職業體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并尋找問題,主動為學生解疑釋惑,幫助學生擺脫求職過程中的迷茫與困惑。
(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引領職業信息領域的新模式。德字為先育青年,先做人再做事最后做學問,將教育公平體現在發展素質教育各層面,開創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從“多層次”到“多類型”形成職業生涯規劃縱向貫通。職業規劃重在求穩,多層次分析求職意愿與匹配度,多類型觀摩職業道路中的路徑方法。走出校門走進企業,開展校企聯誼活動,引領學生確立高質量求職觀。鼓勵學生奔走于宣講會與招聘會之間,參加校內外職業技能大賽,參與企業實習、實訓積攢經驗,提高技能。社團、實習、參賽、獲獎經歷都是擇業競爭籌碼。教師在培桃育李前需“爬書山、攻難關、博學識、廣技能、深功底”,教學是科研成果的系統演繹,求職是知識理論探索的實踐沉淀,從實踐探索的視角看待知識點,重歸納演繹與實驗佐證,重旁征博引與結構嚴密,扎實職業規劃生涯學科專業知識,持續提高就業、創業、創新能力。不斷完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思辨啟迪,提升并轉化理性思維,拓展求職更替輸送信息,正確引導學生發現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理論與實踐技巧。2.從“教育鏈”到“人才鏈”實現職業生涯規劃橫向融通。高校應將“立德樹人”貫穿就業工作全過程,高校教師應鼓勵學生邁出求職第一步,抓住機會,大膽嘗試,“知差距,找原因”,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本著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關心社會企事業單位人才需求、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工作目標,正確引導畢業生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任課教師要鼓勵提問,堅持教學反思、教學相長、學問互促。以“勇氣、底氣、功底”合理評價學生。努力搭建院企、校企合作平臺,堅持“擴渠道、強服務、高標準、嚴要求”,為社會精準輸送人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重點,精準宣講”,鼓勵畢業生“明確方向,把握機遇”,投遞簡歷需趁早,企業簽約需及時,從產教融合中培養高質量人才,充分提升畢業生綜合素質。堅守立德樹人初心,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探索教書新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提升育人新本領,嘔心瀝血點亮學生夢想。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課的優良教風、學風代代相傳,用耐心演繹嚴格師愛,毫無保留教化傳授,達到高校育人育才的最終目的。
“立德樹人,長遠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從本質處解決教育評價體系指揮棒,秉承“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高標準嚴要求,打好教育工作基礎,常抓不懈,馳而不息,以德塑魂,久久為功。思考清楚怎樣培養及如何培養這一問題,才可真正在教育界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水滴石穿、鑄魂育人效果,以點帶面引發圈層運動,終將匯聚起鑄就新時代教育強國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