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昌首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蘇婕
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需要在高校中充分落實,由于國家對于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標準越來越高,使得高校課程思政理論課程教學與其他課程都需要進行相應的優化升級。多學科形成課程思政教育合力,達到育人的目標。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中,應該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滿足當前高校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以此來提升高校各個學科在當前教育背景下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是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個實現途徑。課程思政顧名思義,就是將課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教學手段。在課程思政還沒有被普及時,我國高校已經存在相應的思政課程,而且傳統思政課程在高校整體的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但從實際的教育效果來看,卻是不夠理想的。這是因為傳統思政課程在內容上與實際生活較遠,導致高校學生不能對其進行充分理解與學習,這就造成高校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持續性減退,而在當前教育背景中,傳統的思政課程已經無法滿足高校學生們的學習需求。隨著現如今課程思政的提出,一改以往教學中的不足,充分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不斷挖掘各科專業中的思政元素,以此奠定堅實的教育基礎,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充分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品質與個人素養。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可以充分促進高等教育內容的升級,將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充分結合,形成一個高效率的思政教育模式。
(一)高校結合外部力量實現全員育人。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常常將自身與社會力量結合,開展全員育人教育工作。高校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高校、社會方面的力量充分結合,共同針對學生展開課程思政教育。除此之外,家庭的教育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家庭的協助教育。總的來說,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是極有必要的。高校不斷結合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現。此外,高校還將參與教育的各個主體的關系與順序進行梳理,整合歸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二)高校將課程思政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一般來說,都是將其貫穿至高校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的。隨著學生的持續學習,所接受的課程思政教育也是循序漸進的,并不會因為達到某一學習階段就停止接受課程思政教育,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根據所學習的內容特點,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理念,達到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基于此,高校在開展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時,應該充分結合高校學生實際的發展變化,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特點制定后續的課程思政教育內容,以此來達成課程思政目標,順利開展課程思政育人任務。對于高校而言,高校學生由于已經或即將成年,因此其思想觀念已經相應形成,但是穩定性較為缺乏,因此高校應該針對這種情況,充分加強課程思政的教育力度,幫助高校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三)高校利用課程思政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當前課程思政教育開展的過程中,由于高校對于課程思政的效率有著一定要求,因此對學生來說,既需要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實踐能力。因此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要求是要讓其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強自身的抗挫折能力。這對于高校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也是課程思政育人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實際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高校應該從多個方面入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以此來充分解決高校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切實滿足高校學生的學習需求,利用課程思政保證學生全面發展。
(一)課程思政教育模式較為傳統。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 “三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其他專業學科,將課程思政教育有機融入,以此達到教育的目的。但是,現如今一些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教育模式較為傳統,創新性不足,使得育人模式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此外,高校對此沒有制訂及時的應對措施,缺乏對教學方式進行科學的處理,使得課程思政教學還是采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將高校學生當作課程思政教學的被動接受者,這對于高校學生未來的學習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二)課程思政教育水平不高。在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其教學質量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息息相關的,與學生的學習理念有著一定的關系。目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過程中,一些開展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師往往是其他專業教師兼職的,能夠全職擔任思政教學的高校教師較少。由其他教師兼職雖然對學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優勢,也能更好更快地結合學生實際的生活習慣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但是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與意義掌握較少,對課程思政的相關知識相對缺乏。因此,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兼職高校課程思政教師存在一定的問題。此外,高校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對教育質量起到了一定的影響,高校學生由于需要學習的內容較多,將時間完全分配給了專業課,因此在接受思政課程教育時,很難再拿出相應的時間去參與 學習。
(三)理論與實踐教學欠缺關聯性。在實際的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重理論、輕實踐,認為思政教育是一種理論教學,與實踐缺乏相應的聯系。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缺乏與社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導致高校學生缺乏相應的實習就業機會,因此很難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處。
(一)創新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若想充分保障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質量,首先應該積極創新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增加課程思政教育的途徑,可以開設高校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思政學習方式。此外,高校還應該創新升級相關課程,充分了解高校學生的所思所想,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課程思政課程以及未來自身發展規劃等等。這樣一來,就可以充分幫助學生提升對未來發展的重視程度,加強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個人素養。在實際的課程思政教育中,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模式。
(二)提高高校課程思政育人能力。若想充分提升高校課程思政的教育效率,高校應該充分提高高校課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高校教師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水平與個人素質。我們知道,高校教師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不僅是學術發展的領路人,還是保障學生健康發展的守護者。因此若想充分提升育人模式的效率,首先就應該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師管理體系,充分提升高校教師的個人素質與教學能力,以此來培養高校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專業素養。此外,高校還可以定期開展培訓活動,充分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思想素質。
(三)打造融合式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校的建設更加離不開教學人才與教育資源的保障,以此來保證自身未來的發展。這樣一來,可以持續性為社會輸送高質量、高水平的人才,還能不斷提升高校自身的教育能力。基于此,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呼應國家政策,根據自身實際的發展情況來打造一個融合式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綜上所述,隨著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的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未來學科教育的質量也有著充分的提升。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不僅可以充分保障育人質量,還能與高校各個專業進行結合,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滲透進去,保障課程思政的教育效率。在未來的高校課程思政育人模式中,應該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質,不斷提升學科的教學作用。利用這種新型的教學理念,搭配充足的教學資源,創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共同實現高校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促進高校課程思政教育可持續性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