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毛塔
摘 要:在深度學習狀態下,學生能投入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中,從而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新知識及應用過程進行多元探討。這樣,學生的思維將呈現發散性,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生活中所遇各類問題,強化自身的數學能力。基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力求將數學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為學生全方位成長夯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178-03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deep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ZHOU Maota(Wanmao Nine-Year School in Zhuoni County, Gannan Prefecture,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In the state of deep learning, students can devote themselves to certain challenging learning, so that teachers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students can conduct multiple discussions on new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process. In this way, students' thinking will be divergent, and they can use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have learned to solve various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life and strengthen their mathematical abil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ep learning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and proposes strategies to guide students in deep learning.Strive to raise the level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a new height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all-round growth of student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認識到小學生邏輯思維科學培養與不斷強化是教學改革大方向,有意識引導學生走入深度學習,參與不同難度深度學習活動,提高小學生數學能力并在最大限度上改善教學效果,保證各階段數學教學質量。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帶著前瞻性思維,結合小學生成長特點及思維特征,從學生求知欲望與真實需求入手,創設不同情境來幫助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運用提問題方式加強引導效率,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1.小學數學教學中深度學習現狀分析
(1)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使用陳舊方式,導致一些教學方法缺少靈活性,課堂氣氛得不到有效調動,學生不能持續帶著熱情參與各類課堂活動。當小學生面對抽象符號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畏懼心理,學生探究熱情逐漸被燃盡,加上小學生天性好動,面對缺少變化的教學方法找不到探索知識的興趣點,將無法進入深度學習狀態。
(2)應試教育影響較大
在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未得到及時創新,部分數學教師仍采用標簽式的知識解讀方式,學生未成為課堂主體,長期處于被動接受各類數學知識的狀態,無法順利實現深度學習。與此同時,在應試教育的持續影響下,部分教師往往未能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上,而重視小學生整體成績的不斷提升,忽視數學素質與知識遷移能力科學培養。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2.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
(1)基于學生興趣,激發探究熱情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習興趣點的把握是打造出高效課堂的關鍵所在,同時也能基于興趣點引導學生逐漸走入深度學習狀態。為了有效地激發學生潛在的探究熱情,運用多元引導方式尋找具有探究意味問題的切入點,學生會帶著熱情參與其中,將自身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巧妙轉換至各階段數學學習中,輕松走進深度探索與學習,從而使學生整體學習效率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例如,在學習與除法相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材深入研究發現:多數內容是以各類計算為主,而學生往往不樂意參與枯燥與無趣的計算活動。因此,可以考慮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其注意,提出有意思問題:“大家說說世界上具有最大體型的動物是什么?”學生面對簡單而又有意思的問題會回答出“大象”“鯨魚”“恐龍”等不同動物。此時,學生思維開始呈現一定活躍性,教師又說出更有趣的知識“大象體型確實不小,但36頭大象體重總和和藍鯨一樣”,學生開始驚嘆,教師接著說:“藍鯨體重高達198噸。”這時,學生開始興奮,教師隨之提出具有一定探究性問題:“誰能算出藍鯨體重是大象的多少倍嗎?”學生繼續運轉思維,嘗試通過不同方式去計算,同時產生新的問題:“如果藍鯨體重為198噸,是大象的5.5倍,那么大象體積算法是198÷5.5,這與整數除法意義是否相同?”面對小學生產生的新問題,教師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看到115÷5、115÷23、10.32÷2和10.32÷2.4之間計算規律。學生會通過逐一的計算意識到“小數除法意義與整數除法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對積、因數等內容進行進一步講解,學生由簡單計算走入意義探索,實現深度學習,懂得如何運用除法計算技巧。
(2)創設多元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師生之間有效溝通可以搭建出師生心靈交流的平臺,可以真實地收集到小學生真實需求與個性特點,對互動教學、情境教學、游戲教學做到極大程度優化,激發出小學生探究熱情,引導小學生走入深度學習。考慮到小學生思維正處于由具象轉換為抽象的過程,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多元情境創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能探索到更深層次數學知識并加以利用,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學以致用”。與此同時,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導致其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需要在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的運用情境方式來引導小學生,使其原本短暫注意力有效地集中于課堂并呈現出持續性,有利于學生走入深度學習。為此,教師結合情境方式開展深度教學引導活動,學生可以帶著興趣走入不同層次學習。例如,在教學“小數點的性質”時,教師以故事方式引導學生走入故事情境,學生看到數字王國中有一個叫小數點的小朋友,圓滾滾的,但卻沒有朋友。學生會開始思考:“為什么小數點沒有朋友呢?”教師又繼續創設情境:“大樹爺爺告訴小數點,因為在大家一旦靠近你,就會變小,所以大家才遠離你。”學生帶著疑問思考“為什么會變小”,教師馬上出示150這個數字,鼓勵小學生將小數點放在任何一個位置,部分小學生會放在1和5之間,變成1.5,還有部分小學生放完小數點之后得到15.0,所以他們意識到小數點的加入會讓數字變小。這時,教師沒有進行進一步講解,而是創設出問題情境:“小數有什么性質?如果你知道了小數性質,怎么樣去改寫小數部分,讓其變為規定位數的數字呢?”在具有遞進特點的情境中,學生開始尋求同桌幫助,也開始嘗試去挪動小數點,意識到小數點的變化有一定規律性,發現直尺等測量工具上也會用到小數點,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存在潛在聯系,從而走入深度學習,探索到新知識并加以分析,形成數學能力。
(3)運用提問方式,走入深度學習
為了讓學生輕松走入深度學習狀態,小學數學教師應對課堂提問方式不斷進行優化,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學生在不同引導方式下運轉思維,從而從多角度去看待所遇數學問題,能形成具有發散性的思維,也將知識與技能做到靈活運用,強化其數學能力。由于部分數學概念極具抽象性,小學生不易理解,不利于后續對所學知識的運用,無法走入深度學習狀態。因此,教師運用教學工具將抽象內容巧妙轉換為直觀或立體方式,借助提問等方式,通過層層遞進方式,學生會逐步深入并完成知識探索。例如,在教學“圓柱與圓錐”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對各階段教學目標明確,找出學生的興趣點,將圓柱與圓錐特點與體積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走入深度探索。教師還運用硬紙片、木棒、膠棒、膠布和彩筆等工具,與學生共同完成圓柱或圓錐制作,同時將作品展示。此時,教師提問:“硬紙板快速旋轉時,大家能看到什么形狀或圖形?”學生會動手嘗試并完成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方式下討論“圓柱和圓錐都哪些特點”,學生會結合制作過程、圖形轉換等方式尋找其中的特點,教師也運用紙筒類教學工具直接剪切,以最直接、形象的方式展示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之間關系。最后,學生會對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推導,依托教學工具和教師引導等層層遞進的方式,圍繞一個知識點尋找多個有關知識,憑借不同思路來驗證自身的想法,完成體積公式推導與記憶。如此一來,學生在面對相關體積計算題時能帶著正確思路,調動腦中知識與所學技能尋找到解題辦法,從深度學習層面感受到數學應用價值。
(4)巧用實驗方式,實施探究教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驗可以促使小學生對問題進行多元分析,尋找多突破點將問題有效解決,同時感受到數學價值,掌握相應數學技巧。為此,教師巧用實驗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不同角度探究,學生能經歷觀察、分析、猜測、驗證與歸納等多個過程,從而得到所需結論,不僅可以鞏固記憶,也能靈活運用。在該過程中,學生主動地走入深度學習,驗證相關數學定理,對公式進行科學推導,還有利于形成極強邏輯思維能力。教師會選用生活較為常見材料,激發出小學生創造力,對思維過程進行完美演繹。例如,在“圓柱與圓錐體積”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借助課前預習方式引導學生收集彩色紙張、廢舊乒乓球或者沙子等材料,并有意識地結合數學知識去思考這些材料可以做出什么有趣實驗,從而產生極強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其次,在課堂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乒乓球高度、底面積折疊紙張并形成一個等底等高的圓錐形。再次,學生在考慮圓錐與圓柱體積關系時,教師鼓勵其思考“沙子在實驗中有什么作用”,學生馬上運轉思維并運用最簡單的辦法,即將圓錐中裝滿的沙子倒入做好的圓柱體中,發現需要倒3次,才能讓沙子裝滿圓柱體,從而明白其中的關系。最后,面對體積公式,學生根據實驗過程來推導,將猜想進行驗證,對實驗結果做出總結與歸納,實現知識體系構建,一方面能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形成邏輯思維能力,為深度學習夯實基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實驗探究,看到知識之間存在必然聯系,那么在運用時會從多角度考慮,即使面對變式問題也能輕松解決。學生也會在接觸新知識時,一步一步探索與深入,不僅能找到數學知識規律,還能通過深度學習掌握知識的運用技巧。
(5)加大學習深度,增強學生體驗
若想實現高質量的深度學習,教師應重點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力。如果學生形成了穩定與主動的探索意識或者具有較強自主學習能力,往往會有意識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并能主動地進行多角度分析,尋找解決途徑,靈活調動腦中的知識并不斷嘗試,順利地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放手,學生才能獲得更多自由思考時間,從而能在自主狀態下走入深層次知識探索與學習。例如,在“統計與概率”的教學中,教師用任務驅動方式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同時借助小組合作讓學生自由空間中分享自身看法并產生新的問題,組員共同探究。教師也會為學生布置“統計每月零花錢”“統計本班學生身高與體重平均數”等主題任務,運用小組競賽方式激發出學生參與熱情,學生帶著競爭意識去探索知識,主動從不同角度去尋找完成主題任務的方法,為深度學習的發生提供更多可能。在此基礎上,學生會聯想到生活中真實調查事例,樂于將生活事例與學習結合,對數據收集與整理過程有進一步了解,感受到歸納與分析過程,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掌握簡單整理數據技巧。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思維特點加大學習深度和難度,增強學生數學探究體驗。例如,在“位置與方向”的教學中,教師完成基礎內容精準傳遞之后,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元素來確定位置。教師還引導學生在腦中規劃回家路線、學生會從不同角度考慮,結合建筑物與馬路位置完成規劃,讓思維呈現出靈活性,也使學習更加深入,將課堂所學遷移至日常生活應用中,增強學生數學體驗感。面對不同數學知識時,學生能主動參與探索,習慣性地探索深層次內容,在掌握所學知識后,能夠讓知識有效輸出,學生也會在問題分析中獲得更多內在信息,讓解題過程更加精彩,尋找到最終答案,形成良好的數學能力。
3.結語
深度學習成為新時期小學數學改革的高標準,教師應通過雙向或多向互動等方式關注學生各階段學習狀態,結合學生真實需求和個性特點創造利于小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在逐層遞進方式下走入深度學習狀態,實現小學生數學能力不斷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站在小學生角度對數學課堂進行創新,打造出多彩與有趣的課堂,使思維之花在數學課堂上精彩綻放。學生在新穎課堂中獲得更多獨立思考時間,思維呈現出發散性并能主動尋找所遇各類問題的多條途徑,實現知識的高效運用,有利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科學培養,實現數學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林琳.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1(30).
[2]顧興付.借助深度學習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J].新課程,2021(40).
[3]施瑜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度學習的策略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8).
[4]丘金壽.小學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策略[J].名師在線,2021(26).
[5]許美蓮.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