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杭

【摘? 要】“雙減”政策要求大力提升課堂品質,對教師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要求。現代教育理念特別強調培育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生物學作為與人類生存關系最密切的學科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紹了在初中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高效預習、巧設導入、問題導航、創設情境、分層練習等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品質。
【關鍵詞】“雙減”;高效;品質課堂;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初中生物學以實驗為基礎,與人類生活、生存關系十分緊密。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只能局限在課堂的40分鐘,不能布置課后作業。初中生物學教師,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并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就必須不斷改進教學策略,優化教學環節,強化細節處理,營造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課堂品質。因此,提高課堂品質是整個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實現“減負提質”的根本途徑。本文以探究“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物品質課堂為中心,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以《發生肺內的氣體交換》為案例作實施策略闡述。
二、實施策略
(一)高效預習,重視學生課前準備
做好準備充分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根本保證。對教學,教師應該是有備而去,這也是減輕學生學業壓力的前提;學生則必須有備而來,這是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根本保障。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對學習的主導功能,以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預習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預習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始。
對于預習這個環節,作者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如上表),最終確定為每節課騰出最后10分鐘書寫生物預習本,每次上課前科代表檢查并評價、教師詢問并不定期抽查。書寫生物學預習本的作用有三點:第一,學完新課后直接進行下一章節的預習,學生不缺乏自主了解新知識的興趣,因此參與度高;第二,時間有限,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效率高,有利于學生書寫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養;第三,堂堂課如此,節節課循環相扣,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檢查和梳理,同時書面資料的形成,為學生日后開展高效復習打下基礎。
(二)巧設導入,抓住課堂第一環節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高初中生物學教學質量,各種各樣的課堂導入是不可或缺的。一節高品質的課,導入環節的設計非常重要。新課導入環節是全面回歸教學的開端,是學生學習開始的第一興奮點,也是教師成功教學的起點。合理的導入形式往往能抓住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也能激發教師的自信心與成功感。導入部分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其趣味性和針對性。本節課的導入環節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上課前老師請大家看一部電影,學一門江湖失傳多年的絕世武功。”教師故弄玄虛,學生充滿期待。“下面請看周星馳《功夫》的片段——小龍女大戰火云邪神之獅吼功。”當視頻播放時,學生頓時笑聲一片,第一時間點燃了興奮點。當視頻播放到小龍女深吸氣后身體夸張變形時,教師突然按下暫停鍵,同時在學生失望的表情中將問題提出,小龍女此時胸廓擴大還是縮小?此時她是吸氣狀態還是呼氣狀態?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回答擴大、吸氣。
(三)問題導航,分解轉化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習的主線,也是教學成功的生命線。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把學習目標只當作書寫教案的一個環節,很少突出其主導作用,以致經常會出現課堂氣氛熱烈,場面熱鬧非凡,但學生的學習與討論主次不分,出現感覺有意思的、想說的就多說多學,感覺沒意思的、不想說的就少說少學的情況,容易導致教學內容落不到實處。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節課列出“問題導航”,將學習目標分解轉化為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知其所為,同時給出具體參與和解決的指引,讓學生知其將如何為。
“問題提綱”將一個大的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就像導航的航標,指引學生一步步向前走。《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基礎知識層面:介紹了肺部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肺泡與血流的氣體交換過程;二是專業技能層面:通過設置多組教學活動,進行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觀察與交流的合作能力;三是科學思維和情感心態及其作用層面:認同結構和功能相統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激情,使他們感受科技探索的喜悅,從而培養他們務實的科研精神、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健康的協作精神。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將教學目標分解轉化為成7個問題:你一分鐘呼吸多少次?呼吸運動與什么有關?胸廓體積的變化是如何實現的?胸廓和肺的變化與呼吸之間有什么聯系?吸入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分別是氧氣和二氧化碳嗎?肺泡有哪些結構特點適于氣體交換?氧氣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這些問題的設計使教學環節與內容一一對應,目標得以一一落實,學生參與、思考和互動中逐一解決問題,從而使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提升課堂品質。同時“問題導航”讓學習者可以在縱觀問題時,就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架構有個總體了解,也有利于學生整理學習思路。教師也可以通過具體問題再次明確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過程更加簡潔和有效。每節課都將教學目標進行轉換分解為具體問題,對日后進行高效的提問式復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四)創設情境,讓教學更貼近生活
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美籍知名學者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將所教的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和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聯系。”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符合學生體驗過、真實的學習情境,將使整堂課變得更加直觀、具體和人性化。同一節課中,往往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多個情境。首先可以利用自身體驗創設情境。課堂上,作者設計了閉眼數自己呼吸次數一分鐘的活動,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體驗呼吸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并達到快速放松平靜的目的。其次是利用新聞事件創設情境。在學習呼出的氣體和吸入的空氣有何不同時,引用學生溺水后人工呼吸搶救的視頻,創設情境加深學生對呼出和吸入氣體成分變化的理解,同時加強生命教育和防溺水安全教育。最后,引領學生了解科技前沿和健康社會,了解“抗疫神器” “終極救命神器”——體外膜肺氧合裝置,進一步強化肺部的結構和氣體交換功能的認識,認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觀念。
(五)分層練習,減量提質落實“雙減”
“雙減”政策對生物學課堂作業的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檢測課堂效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練習。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能力差異,巧妙使用課后練習進行分層練習。多媒體的全面使用也使練習的大容量成為可能。本堂課設置了6道題目,其中3道“基礎題”必做、2道“拓展題”選做、1道“體驗題”進行討論,易中難梯度清晰,選擇填空、判斷問答,探索討論、題型多樣。完成練習除了讓學生充分思考,教師檢測評價也進行了一定的優化。基礎性必做題選擇生物成績靠后的10位學生回答,并請第一位學生推薦另一位學生回答第二題,依次進行;拓展性選做題則通過隨機叫號軟件“盲選”。練習環節形式多變,在緊湊有趣的氛圍中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重新審視與把握。設置不同層次的練習作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付出努力后,都能獲得成功、快樂的體驗。
(六)多管齊下,點燃激情于細微處
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學,而且是情感和藝術的教學。“教學藝術價值是激勵、啟示和活動。”教師注重語言的生動性,語調的抑揚頓挫,能在最大限度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思維活躍;教師在嚴謹的生物語言中穿插抑揚頓挫的幽默語言,中英文夾雜其間,使課堂充滿笑聲和樂趣,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教學藝術同時還體現在對一些細微環節的處理上。細節的適時引入往往可以為一節課增加不少亮點。比如本節課一開始就要求學生齊讀課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使課堂一開始就顯得目的明確;隨機叫號軟件的使用,使整個課堂都充滿樂趣和懸念,充分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的僥幸心理,自由討論的熱烈程度空前;賞識評價、詼諧批評,突然的一句詩句等細微的處理,都成為一節好課的催化劑,能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真正的課堂高效。
三、 結束語
課堂教學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的系統。教學策略必須為目標服務。本節課從“高效預習→巧設導入→問題導航→創設情境→分層練習”等方面入手,不同程度優化教學方法和環節,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師生都找到了學習的主線,做到備課有綱、學習有綱、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考點明確,從而為在“雙減”政策下打造“高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品質課堂指明了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王海云.初中生物課堂的導入設計策略.基礎教育論壇[J],2021(384):69,71.
[2]張慧.試論分層作業設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 2018(33):68-69.
[3]黃媛.分層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基礎教育[J],2020(1):238.
[4]劉冰.激活課堂氣氛,提高生物化學課堂教學效率.中國教育專刊[J],2007(9):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