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奕奕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泰州 225300)
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文化強國的理念也開始深入人心。為了促進文化強國的傳播和發展,需要將文化自信的理念全面覆蓋高校教育。當前我國非常重視思政教育的發展。思政教育作為中華文化以及現代社會主義精神的載體對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為了切實保障文化自信在全社會領域的普及,需要著重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并將文化自信融于其中,發揮其自身的價值和作用。
1.1 文化自信的概念。文化的意義非常廣泛,其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全面。如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哲學、科學以及風俗習慣和人文道德都包含在了文化當中。一個民族從誕生到發展中間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光,而文化恰恰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肯定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肯定。這種肯定包含著人們對于快樂和幸福生活的肯定,也包含著諸如教育事業等多方面的肯定。我黨成立以來一路披荊斬棘,始終走在隊伍的最前方,靠的是堅定的信念,而這堅定的信念則來源于我國傳統文化千百年的傳承。
1.2 文化自信的作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歷史的車輪當中,中華民族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興衰。正是在這多次的反復更迭當中,中華傳統文化變得更具包容性。而眾多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匯在一起,能夠經歷歷史的風雨中華傳統文化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文化傳承至今融合了所有優秀的文化。在這文化當中保留著中華兒女的謙遜、團結、質樸等優秀的精神。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經風霜,面對外族入侵再一次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內涵。時間向前推移,到了近代社會,中國從一窮二白的社會發展到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這一切的飛躍也有中華文化在推波助瀾。國際社會對于中國的印象也是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可以說中華文化代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尊嚴和形象。從這方面出發,中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將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當中不僅能增加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能夠指導學生未來正確的前進方向。這樣能夠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華民族在現代社會能夠欣欣向榮的重要原因是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我國是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發展當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傳承和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獨具一格的中國特色文化。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包容性依然在發揮作用。中國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純潔性的同時,也會不斷學習和汲取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我國堅持各民族、國家的共同進步和繁榮。而從國家社會的角度上看,多元文化已經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處理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國內部也存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有飲食、文化、服飾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基于此,我國將高校思政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利用文化自信來緩解民族間的對立和沖突,引領學生們找到共同發展的目標,讓學生們學會包容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和種族間的差異大,并嘗試著汲取外來的優秀文化,填補自身文化的空缺,這樣有利于整體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民族力量的凝聚。自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我國教育體系發生了一系列變革。教育變革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教育模式和教學理念的轉變。在現代社會高校的招生標準逐漸放開,其不再被傳統的條例所束縛,招生標準的放開使學校的民族性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性質上分析這種變化是民族的融合的表現。通過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文化自信,建立學生們的共同體意識,摒棄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促進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發揮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
2.1 傳統文化接受度不足。中華優秀傳統年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傳承未曾有衰落的跡象,這時一種民族所擁有的自豪感。但是伴隨著進入現代社會,面對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發展當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據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對傳統文化如戲曲、古詩詞、手工等方面不喜歡,或者是感覺一般。而出人意料的是在這項調查當中,竟然發現有許多學生對于現代流行音樂或者現代電影感興趣。究其原因是由于現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不高,現代社會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和應用。
2.2 主觀認知積極性缺乏。在對傳統文化的調查問卷當中可以看到,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群體當中,只有接近百分之十四的大學生經常會了解和搜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話題。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的對于傳統文化既不排斥,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很少。而接近百分之六十的學生表示自己不了解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和實質都蘊藏在傳統文化當中。從調查的結果當中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接收和了解程度或者積極性都非常低,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現代多元文化沖擊著傳統文化的傳播,從而導致大學生的主觀認知積極性較為缺乏。
2.3 傳承意識較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的瑰寶,也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銘記歷史對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傳統美德如禮義廉恥、忠孝等觀念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非常重要。
現階段我國的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構建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觀的育人體系。各校嚴格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工程綱要的要求推動育人體系的構建,按照大綱的內容和要求實現課程思政的新教學模式。優化和升級傳統思政課程設置,將育人擺在優先位置。而在實際的思政教學工作中,思政教師需要明確好文化自信與課程思政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好教學安排和計劃,使得二者能夠相互促進,實現共同發展。
為了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在傳統單一思政教學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多彩的思政教學活動來實現大學生文化層面的教育。課程一直作為大學教學的主陣地,一直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學生應當高度重視課程教學在教學體系當中的重要性。通過將文化自信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可以使大學生在接收思政教育的同時,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將思政教材的內容與專業課程內容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學的效果。
針對大學生開展的文化自信能夠有效提升課程思政教學針對性。思政教學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當中的重要一環,其思政課程本身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廣泛。為了將思政課程與文化自信二者有效融合在一起,需要圍繞文化自信的內容設置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并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文化自信內容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和課堂必交內容。
4.1 改變教學方式。當下高校教學一直將就業作為教育的總方向,而思政教育一直扮演輔助者的角色。思政教育會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為了使文化自信更好的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當中,需要重新對高校課程進行編排。在高校課程當中凸顯出思政教育學科的重要性,并在思政教學當中設立與文化自信相關的選修科目。并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符合現代社會觀念和精神的課程,同時在設計思政教育課程的過程當中還要突出民族特色元素。這樣可以學生在不經意間學習和理解民族文化的內涵,使民族文化成為學生的一種潛意識。在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時,思政教師還可以收集一些與經典文化相關的視頻。在文化自信選修課程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熒幕傳播這些經典文化,這個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能夠讓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家。思政教學課程的科學設計能夠喚醒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懷,增加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自信,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2 關注優秀文化建設。一直以來高校都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搖籃,而社會始終處在不斷發展和進步階段,那么高校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從而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代社會倡導學生要德智體美勞能力均衡且全面發展。基于此,高校的教育也要符合這個教學理念,在此基礎上樹立學生們關心國家走向和各種決策的好習慣。這里以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體育競技是運動員和人民表達愛國之情的獨特方式。自古以來競技運動都倡導和弘揚要公平競技。現代體育競技被各國看成是文化交流和文化輸出的一種方式。體育競技本身就包含著多種正能量和優秀精神。如公平競爭意識、團結協作意識、使命感、榮辱感、愛國主義情懷等等。將體育競技看成是一種新的文化自信傳遞似并無不可。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完全可以通過播放此類節目來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此外還能引導學生形成公平競爭的健康思想。
4.3 培養學生對文化的鑒別能力。由于現代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學生接觸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多,現代學生每天都能接收到國內外的一些重大信息。高校學生的思想具有高度可塑性,面對外來文化對于學生思想的一個影響,需要學生具備和掌握一定的文化鑒別能力。幫助學生在面對多元文化時,能夠從中分辨出哪些文化是對自己有利的。當學生具備了文化鑒別能力之后,可以有效減少不良文化對學生造成的影響。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當中,需要運用好文化分析的方法,并且運用好馬克思主義體系,對各種流行文化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批判和分析,讓學生全面了解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發展和傳播途徑。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敏感,能夠及時的發現哪些文化是商業性的誘導文化。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美德,也是古代君子所具備的文化素養。以高校思政學科作為載體,培養學生尊重、謙虛、正義、孝心以及善念的文化品質,增加學生對于文化自信的認識,提高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價值。
4.4 教育引導大學生正視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承擔起中華優秀傳統繼承和發展的責任。教師需要在思政教學過程中積極的為學生鏈接有關文化的知識和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到思政課程教學當中。同時教師還需要考慮在不同情境和不同階段文化教學的內容。在日常教學當中學生缺少不了文化教學內容。
4.5 教育引導大學生在課程學習創新中深化文化自信。辯證法要求我們要用辯證發展的眼光取看待事物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的高校方面應當加強教育創新力度,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學資源,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新實踐,轉變大學生的價值觀,讓大學生在創新發展當中堅定文化自信。
4.6 讓紅色文化走進課堂。紅色文化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天然的“教科書”,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所需的歷史、文化、政治素材在紅色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案例,真實鮮活的革命人物、英烈事跡、革命遺址等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走進課堂可以彌補我們理論灌輸的空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容易在情感上喚起大學生的共鳴。可以蕩滌學生的心靈,堅定學生的信仰。
內容共通性。從內容的角度分析,文化自信與思政政治都偏向于人文教育。民族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我國的民族文化植根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近代在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融合中,文化自信培育的內容便是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和思想,而思想政治也作為文化自信的載體的。高校學生需要學習民族文化,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一切都是以民族文化為前提。思政教育的方針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全面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的來說,文化自信是現代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在現代教育當中,突顯文化自信對于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文化自信誕生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中華兒女的血脈當中。肯定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強大和幸福感的完美體現。在多元社會當中,文化自信能夠凝聚民族力量,還能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