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美仙
(福建省建甌市東游中學 福建 建甌 353100)
新課程標準強調和倡導學科教育教學中要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高度的關注和重視,這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學重點逐漸從關注學生成績,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轉變。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策略方式,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從而推動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背景下一個人通過持續學習、探究所形成的能夠同未來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個人終身成長相匹配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具體到英語學科而言,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1.1 語言能力。作為語言性學科,初中英語教學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就是要強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包含了聽、說、讀、寫等基礎性能力和水平,這是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要素,也是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礎和支撐。高中階段的學生思想認知逐步趨于成熟,他們基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更為關注和重視,語言能力為學生后續的英語學習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需要教師強化教學方法模式的改進,注重將實際教學情境與抽象的語法知識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堂之中進行真實生活情境的模擬,將生活之中語法知識應用的條件創造出來,實現學生語言能力提升。同時,教師應當有計劃、有意識地強化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素養的培養,帶動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英語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當注重將英語朗讀、情境對話適當加入其中,特別是將教學內容為圖片、聲音、文字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的課堂活動和教師的講解結合起來,留出一部分課堂時間讓學生自主性地學習和探究,強化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實現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
1.2 文化品格。作為語言性學科英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其中不僅僅包含了語言,而且還包含了文化,特別是文化的內涵以及文化內涵中蘊含的品格。從文化品格的范圍看,基于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優秀文化的認同、全球化視角下的多種價值觀表現都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由于不同國家所使用的語言是有差異的,而差異化語言之中所包含和滲透的文化也是截然不同的,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對語言背后的相應文化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重點讓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和本土文化進行了解和比較,教師要以教材為支撐,以教學內容為依據對教材之中所設計的文化知識進行選擇性、針對性地補充和充實,這個過程中不僅強化了學生知識面的拓展,而且實現了學生文化品格提升,還強化了學生跨文化能力素養的形成與具備。
1.3 思維品質。主要指的是學生在問題思考過程中所展現的能力和素養,主要包含了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等。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注重強化學生思維品質能力的培養,幫助和引導學生對相應的信息進行科學分析、精準判斷,并弄清楚、搞明白其中的邏輯關系。一方面要對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給予關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之中教師應當注重將一定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借助觀察實現基本教學內容的獲取。特別是授課前,在預習作業的布置中,要重點讓學生認真觀察教材插圖、教學標題,對教學內容的主題進行預測,強化學生對大致內容和梗概的了解,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和圖片等進行內容展示,組織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觀察與猜測,強化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激引。另一方面,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進行關注,特別是高中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教師應當強化對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把握,以高中英語課文為依據,教師組織學生從課文結構、語境、背景等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課文的分析,對其中的內含意義進行理解和分析,實現學生分析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1.4 學習能力。高中英語學習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灌輸與傳授顯然是不夠的,倡導和要求學生應當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并積極開展實踐、運用、探究,重點強化學生目標的明確、興趣的提振、意識的提升和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往往會對一個人終身的成長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基于此,高中英語教學之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以關注和重視,重點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進行了解和把握,強化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課堂教學之中注重強化和諧民主氛圍的創設,借助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反饋提升等助力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提升,這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下,中學英語老師大都重視考試成績,卻無意中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語言運用能力等核心素養內容,導致英語課堂教學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如下:
2.1 過度重視成績,輕視能力培養。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和體制的影響,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不管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比較看重孩子文化成績,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夠。大部分教師在中學英語教學中,以學生考試成績為中心,教學方式單一,并沒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創新教學,對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重視不夠,課堂教學整體有效性不強。
2.2 英語教學內容還不夠系統完整。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當中,要有機整合新的英語知識,努力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在教授新課知識時,通常是依據一個課時、小節進行教學的,無法充分利用課堂的有限時間,有效整合各類英語知識,不利于學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無法適應新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效率往往不高。
2.3 教學效率不高。高中英語教學之中存在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特別是部分高中教師教育教學的思維理念極為陳舊,未能得到有效的更新,少數教師仍然秉持應試教育的思維,課堂上過多地講述、灌輸、填鴨,學生昏昏欲睡,這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造成學生學習很疲勞、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必然大打折扣。還有一些教師為實現學生英語成績的提升,將大量的作業和習題布置給學生,導致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長期持續下去必然造成學生厭惡情緒的產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提升步履維艱。
2.4 英語學習無法做到學用合一。傳統中學英語教學下,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普遍不高。英語是一門重要的語言課,不但要讓學生學習掌握知識和語法,更要加強實踐應用和交際交流,真正做好學用結合。在教學實踐中,大部分英語老師只是機械傳授知識,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缺乏重點的培養,有的學生雖然英語考試成績很高,但是卻很難運用英語進行語言交流,有的語言表達不夠順暢,經常磕磕巴巴,無法做到學以致用,不利于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高。
新的課程改革下,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從學習什么轉變為需要學會什么,進而推動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特別是要鍛煉提升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和英語應用能力。在核心素養背景之下,要想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還需要遵循三條重要原則:
3.1 堅持互動性原則。這條原則主要是指在老師和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加強互動交流,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有效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3.2 堅持個性化原則。是指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充分考慮、分析每個學生的自身個性差異,再制定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過課堂教學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有所獲,促進所有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升。
3.3 堅持趣味性原則。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許多知識較為枯燥乏味,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有畏難心理。對此,中學英語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喜好和特點,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基礎。
3.4 堅持主體性原則。高中英語傳統教學之中教師習慣于運用單獨授課模式,學生通常只能進行聆聽教師講解、被動地進行知識接受,這樣的教學是乏味的、枯燥的,難以實現核心素養下的教育教學要求。著眼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教師應當注重將學生充分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之中,對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讓學生全身心、全方位投入到課堂學習之中,基于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能力進行深入分析,并以此為支撐進行英語課程的合理安排。
3.5 堅持情境性原則。語言學習同環境和條件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高中英語教學設計之中教師要注重進行情境的合理安排,借助課后任務、課堂提問等手段將學生帶入到良好的語言環境之中,以此強化高中生英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方面能力素養的培養,使之同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相契合、相適應、相匹配。中學英語教學只要認真遵循這五條原則,就一定可以構建高效生動的英語課堂,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4.1 強化教學觀念轉變,及時調整教師角色。傳統教學模式下,通常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講到結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體和主導地位,只是單純的講授知識,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英語教學效果不佳。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老師的教學理念滯后,沒有做到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過于看重自己的主導作用。因此,核心素養背景下,中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認真學習最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調整自己的角色位置,以學生為主體,自己是引導者和指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究意識。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自身特長,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同時,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由于時間有限,教師要突出重點知識,找到小組間的一些共性問題進行指導,把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激發出來,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習的成就感。
4.2 巧妙進行新課導入,有效調動學生興趣。現實教學中,經驗豐富的教師都重視新課導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開始講課時,老師一定要在學生情緒尚未穩定、注意力沒有集中前,就要靈活運用導入新課技巧,創新教學方式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新穎、高效的新課導入,可以促使學生把新舊知識有效銜接起來,并為學生更好的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基礎。學生有了心理準備,以及知識儲備后,再學習新知識就顯得格外輕松自如了。假如老師走進教師,就單刀直入講授新課知識,由于學生沒有心理準備,就會覺得老師非常唐突,不利于學習接受新知識。而在英語課堂教學一開始,老師和學生就通過互動形式,妙趣橫生的導入新課,就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有效激發出來,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大大提升。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group discussion、tole-play、free talk等教學方式,切實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英語對話知識時,科學組織學生開展“role-play”的活動,就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4.3 強化師生交流互動,營造濃厚學習環境。新課標下,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唱“獨角戲”,要注重與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努力打造良好的英語課堂學習環境,切實提升教學的效率,這也是衡量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比如,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創設生動的英語對話情境,堅持與學生一起,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熱烈的交流,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和表達能力。老師還可以積極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如問路、求職、看病就醫等,學生都會充滿熱情,積極投入到角色扮演活動中,在活動中運用英語交流,把學習到的課本英語知識靈活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仁愛版高中英語教學中,對于“be harmful to/do great harm to the animals”句子的學習,有的學生很難分清harm和harmful在不同詞組中的不同詞性,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當中,快樂地學習掌握有趣的英語知識,有效提高英語的學習質量。
4.4 強化信息技術運用,提高英語教學效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它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并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英語這門學科的實踐性比較強,對此中學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上,一定要積極的應用多媒體技術,不斷豐富英語課堂教學的內容、形式,有效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英語教師要適應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設置教學內容,努力構建生動、高效的英語課堂。而積極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達到這一要求。英語學習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讀是輸入,說寫是輸出,要想符合新的課標要求,就需要加強英語的輸出教學。傳統模式下,英語課堂的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強,而借助信息技術,可以大大豐富“說英語”環節,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要精心選取適宜信息技術的英語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的視頻和音頻等功能,把枯燥的英語教學知識制作成精美、新穎、有趣的課件,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科學合理整合設計教學任務,大大提升學生的讀寫說聽能力和英語核心素養。
4.5 強化讀寫聽說結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在核心素養之下,中學英語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務必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千萬不能只看重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掌握英語單詞、英語語法,而且要加強對學生英語寫作能力和英語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后,還要有效地表達出來,避免出現所謂“啞巴英語”。大家知道,通過閱讀的積累,可以進一步夯實英語寫作基礎,而英語聽力和表達的有機結合,又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而堅持四管齊下、相互促進,就可以實現英語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中學英語教師要把閱讀和寫作、聽力和表達等進行有效的整合、融合,從而讓學生做到輸入可以學習英語知識,輸出可以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切實增強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學“How was your weekend?”一節知識時,老師先讓學生學習掌握主要內容,再引導學生以“My weekend”為主題進行口語交流,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一節生動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形象至為重要,老師的綜合素質高、自身形象好,就能夠發揮示范作用,從而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有助于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總之,核心素養背景下,教師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策略,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口語表達等核心素養,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提升英語教學效果。同時,英語教師還要創設教學情境,加強與學生交流,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式,著力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