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招遠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 山東 招遠 265400)
開展美育“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的公共藝術課程體系,構建美育實施體系和藝術教育發展推進機制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建立藝術素養評價機制,探究提升學生藝術素養的美育教學模式,有利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更好地實現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1.1 是基于對時代新人培育的教育呼召。美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是對人的情操和心靈的教育。在1993年發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對美育的重要性進行了規定,其中指出美育對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培養,以及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價值。到21世紀,美育進一步被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并得到了有效的重視。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教育事業在全面加強德育和智育的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1]。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文件,指出各類學校應開足開啟美育課程,在相關政策的不斷推動下,各級學校美育得到了突破性的進展。發展學校美育,能夠更好地契合當前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發展趨勢,有利于更好地培育時代新人。
1.2 是出于提升中職學生綜合素質的現實要求。從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的關系上來看,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礎和有效的發展手段。借助美育,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審美認同,有利于引導學生產生健康的情感,并以此輔助德育,更好地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當學生在內心深處認同美、向往美時,就會自發自覺地遵守規范,并逐漸內化為自我的道德,也能夠對德育工作起到有效的補充和促進,有利于增強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智育本身是一種理性教育,主要強調學生的認知能力的進步,其主要目的在于傳授知識和開發智力。對于中職院校來說,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為進一步滿足培養符合社會企業需求的人才,智育工作更多的是強調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而美育作為一種感性教育,能夠引導學生陶冶情操,激勵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向上、健康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2]。美育、智育相互促進,能夠更好地助力學生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協調發展。同時,美育也能夠對體育起到有效的完善,對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生需要具備較高的動手能力,而美育作為體育的有效補充,將其重點推進,也能夠更好地培育新時代技術技能性人才。
1.3 是滿足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反映到人才培養領域,新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職院校應該肩負起時代重任,正確把握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進一步培養具有創造力、家國情懷、能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新時代合格人才。而推進美育工作,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對學生來說,通過美育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工作中的美。美本身所帶來的愉悅感,能夠給予學生健康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刺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其思維更活躍,從而更好地助力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的實現,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
2.1 認識不足,對于美育的定位不準。一些中職院校雖然將美育納入到教學計劃中,但是缺乏對美育工作的足夠重視,忽視美育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時,一些中職院校在對美育認識和定位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定位模糊問題,將美育與德育工作混為一談,認為美育就是德育,或者將美育單純的依附于德育。對美育工作的重視不足、認識不到位,也使得美育教育工作的展開效果難以保證。
2.2 內容不全,缺乏美育的系統教育。一些中職院校雖然開設了美育相關課程,但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缺乏系統性,整體的隨意性過強。在美育教材上,缺乏統一的標準,甚至不用教材,或者盲目照抄照搬其他綜合類院校的美育課程,沒有針對中職學生的學情特點[4]。
2.3 協同不夠,學校美育的資源匱乏。在美育的師資配置上,存在著師資配置隨意性強的問題,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由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類教師擔任美育課程教學工作,甚至出現一人上多門課的情況,這使得這些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并且溝通不足,難以系統提升美育教學水平。
3.1 實現美育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統籌配合。
3.1.1.美育第一課堂建設。對于中職院校來說,想要進一步推進美育工作的協同發展,需要做好美育第一課堂建設,這也是深化美育課程改革和創新的重要舉措。美育第一課堂具備普遍性、規范性和實踐性,能夠直接面向中職學生。首先,要開足開好中職院校美育課,按照教育部的相關部署進行美育課程設計[5]。其次,中職院校在進行美育教育過程中,需要結合自身的職業教育特點,彰顯與普通高中的不同之處,建設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使美育與學生能力水平,綜合素質相符合,提升美育的實效性。再次,在美育課程開設過程中,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合,更好地推進基于美育的課程思政建設,善于挖掘其他專業中美育元素。
在進行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設時,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以及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求,結合藝術類課程的獨特優勢和跨學科特點,針對學生的美育需求進行課程建設。其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育為中心,以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培養為重點,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使藝術類課程與人文類課程相結合。此外,要因地制宜,結合專業特點,開設不同的選修課。如與基礎模塊相關聯的“舞蹈”、“攝影”等藝術特色課程,與專業學習相關聯的“動漫藝術”、“藝術設計”等藝術特色課程,具有地方特色的“葫蘆烙畫”、“剪紙”等民間藝術課程。通過晨讀誦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結合當前微課教學線上教學的發展熱潮,可以開展公共藝術教育類微課制作、講評和展示活動,更好地建設高質量美育精品課程。
3.1.2 美育第二課堂建設。中職院校美育第二課堂建設也是美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行第二課堂建設時,需要與第一課堂有效銜接,根據中職院校學生的教育特點,打造品牌化、特色化第二課堂。第一,要加強藝術社團建設,成立禮儀、聲樂、器樂、葫蘆烙畫、舞龍舞獅等藝術社團,在藝術社團的招募過程中,要做好普通在校生的挖掘、選拔和培養工作。通過第二課堂建設以及藝術社團組織,學生能夠在實踐參與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并不斷開發和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其在活動參與中獲得樂趣和美的享受,進而提升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學校社團活動要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其中,享受其中。第二,要加強建設校外美育實踐基地,與當地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文化館等部門開展合作,做好美育課堂的拓展延伸,實現校內校外的有效結合,加強校外美育實踐基地建設,能夠彌補校內美育資源不足的問題,也能夠更好的發揮傳統文化、地方文化和民族民間美育資源的優勢。第三,要充分發揮和利用社會領域資源,中職院校本身突出的職業性,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拓展優勢,能夠與企業有效合作,從而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美育眼界。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有效對接,從而實現“1+1>2”的美育效果[6]。
3.2 促進美育師資、美育場館的“雙向支持”。
3.2.1 做好美育師資隊伍建設。對于中職院校美育教育工作來說,其高效推進,需要配套資源的鼎力支持。與其他普通高中或高職院校相比,中職院校自身在美育師資力量上整體較為薄弱。為進一步應對當前美術教育美育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在推進中職美育“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培育有良好專業素質、較強教學能力的師資隊伍。為匹配中職院校美育教學的實際要求,需要結合中職院校實際的學生規模,開足、開齊、開強美育選修類課程,配備專業的美育教師,使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更好地適應當前美育教育的實際需求,解決中職院校美育教學過程中師資力量薄弱的現實問題。此外,要做好中職美育教師與美育專家、美育行業代表的溝通交流,加強對社會美育資源的有效整合,通過聘請客座美育教師,建設具有中職特色的高質量美育教師隊伍,豐富中職美育教學的師資儲備[7]。
3.2.2 實現對于美育場館的統籌推進。美育場館上也是中職院校開展美育工作的重要陣地,但是美育場館的建設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中職院校本身在美育場館建設上較為滯后。因此,針對當前中職院校美育教學的現實情況,要做好美育場館建設,使美育場館不僅功能強、性價比高,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可拓展性,從而應對后期的美育教學需要。并且,要發揮中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優勢,發揮社會美育資源的延伸價值,通過與藝術工作室、工作坊進行合作,帶領學生前往校外組織參觀,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也能夠更好地拓展中職院校的美育場館資源,有利于豐富美育實踐。
3.3 推進美育機構、美育評價體系、美育校園文化的協同建設。
3.3.1 在學校的美育組織機構中。中職院校在組織美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院校特點和專業基礎,做好美育教育機制建設,形成完善的美育工作管理制度,從而更好地根據本校的美育情況進行展開。要依托本校的辦學基礎,專業特點,凝練校園美育文化,為美育工作提供土壤。做好學校美育組織機構建設,也能為“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提供更加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制度保障。
3.3.2 在關于美育的評價體系上。對于藝術課程為代表的美育教育來說,推進美育評價體系建設,發揮考核評價的激勵引導和質量監督價值,對于學生美育效果和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考核評價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遵循特定的原則進行評價,首先,要結合學生在美育知識學習中具體知識技能性內容進行考核。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參與情況以及合作能力進行觀察、考評,評估美育教育效果。其次,在評價方式上彰顯多樣化,實現過程與結果相統一,定向與定量相統一,結合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鼓勵學生在評價美、欣賞美!表現美的過程中,以個性化的形式進行展現。同時,需要關注評價自身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提倡簡潔有效的評價方式。教師要多多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在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方面的進步做出及時的、積極的評價。
3.3.3 在中職美育校園文化建設環節。美育教育本身與環境氛圍密切相關,中職院校在組織美育教育工作中,要重視對美育校園文化的營造,充分利用走廊,教室宣傳欄等場所設施。通過綠化、文化、美化,進一步營造具有高雅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環境,真正實現以景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在校園內部,通過組織經典誦讀等活動,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要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共同成為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精神內核。做好美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和諧良好的文化氛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魅力,尤其在當前職業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之下,中職美育教學應該與改革發展相契合,秉承創新融合的發展思路,發揮美育教育的育人價值,使美育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有效匹配,共同作用于立德樹人目標的有效實現,共同培育高質量技術技能性專業人才,構建協同機制,補足短板,發揮優勢,創新路徑,提升效果。
4.1 發揮課程的載體價值,做好美育定位。在美育教育中,課程是有效載體,中職院校推進美育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在課程設計上下功夫。首先。要設計開發出適合中職學生的美育通識課程,使中職學生能夠對美學觀念有基礎的認識,并能夠掌握簡單的審美技巧,把握基本的美學常識。其次,要根據不同專業開發設計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美育課程,以專業學習帶動美育學習,實現專業與美育的共同結合,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引導學生深刻認識美育對專業學習的促進價值[8]。第三,要開設符合中職學生知識水平和興趣的選修類課程,例如國學,攝影,音樂欣賞等,通過多樣的選修課程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藝術之美。第四,要發揮非美育課程的隱形美育功能,實現課程與美育的有效結合。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掘文字之美,文化之美;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發掘理性之美,邏輯之美。
4.2 創新美育路徑,實現全面美育教育。在中職院校開展美育教育工作,需要推進全員美育、全程美育,全面美育,一方面,學校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藝社團,使學生在豐富自身校園生活,增長自身技術技能能力的同時,更好的感受到藝術與美的熏陶與感染。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積極組織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文藝活動,通過歌詠比賽,話劇匯演,詩朗誦,征文比賽等活動,實現校園文化的建設,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并在活動參與中提升自身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
4.3 加強美育協同機制的建設與推進。在中職院校推進美育教育工作,需要彰顯協同育人機制的價值,人才培養本身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共同參與,只有實現多方主體,多元共進,才能更好地保障育人效果。學校在進行課程開發和有效實施同時,也要加強與家庭、企業的聯系。家長要自覺提升自身的美育修養,掌握美育知識,從而在家庭內部更好的營造和諧美麗的家庭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接受熏陶的同時對自身的行為進行美化,對生活進行優化。企業是學生實習實踐的重要場所,企業加強美育教育,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職場美,職業美,感悟標準美、勞動美。
美育作為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本身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階段,處于發展的關鍵期。做好中職院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熱愛美,欣賞美,創造美,使其產生積極健康的學習態度,進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