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萍 (甘肅省定西市體育運動學校)
傳統文化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它具有相對穩定性、民族性和繼承性等若干特點。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進頭腦工作。2014 年,教育部頒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7 年1 月25 日,中辦、國辦頒布實施《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把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工作貫穿到國民教育過程的始終。要“遵循教學教育、學生認知的客觀規律,依據有序推進、分學段、一體化的指導原則,把優秀傳統文化無縫融入藝術體育、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思想道德教育的每一個環節……”。[1]
2021 年,國家又頒布了“雙減”政策(《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它有利于廣大中小學校“五育”并舉,扎實開展德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真正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中小學德育實踐的工作,各級各類學校積極貫徹落實相關方針政策,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校德育活動中的滲透,強化廣大師生的文化自信。
1.課程學習活動
積極開設傳統文化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是不少學校德育活動的重頭戲。某市體育運動學校通過向學生教授武術項目、開展武術訓練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運動員之間切磋前,教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習武的道德,堅持“武以德立,武以德先”的培養理念,要求學生尊重其中的禮儀規范和傳統習俗。向學生講述傳統體育思想中的武德意識,既要遵紀守法、團結友愛、謙虛謹慎,又要維護公德、伸張正義、見義勇為。在訓練過程中,它體現為尊重規則、尊重對手,在生活中它體現為不能恃強凌弱、驕傲自大,更不能拉幫結派,危害社會秩序。這些課程學習活動特色鮮明,能夠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又能夠強化他們的德育實踐能力。
2.課程實踐活動
“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有的學校還提供了延時放學服務,間接地拓寬了中小學校德育實踐活動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環境、渠道、場所。有的學校紛紛開設國畫培訓與創作,培養學生學習京劇、豫劇、越劇等傳統戲曲的曲目,培養學生對古箏、琵琶、二胡、笛子、葫蘆絲、嗩吶等傳統樂器的學習興趣。
3.傳統節日熏陶
傳統節日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隨著傳統節日的到來,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感受這些節日深厚的文化內涵。學生可以從清明節得到真切的尊重生命教育,從端午節獲得強烈的愛國情懷教育,從中秋節感受和諧團圓的家庭教育,從重陽節感受尊老敬老的友善教育。組織學生在這些節日來臨之際對相應的歷史文化進行溯源,策劃節目儀式、制作和品鑒相關的節日美食。它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踐行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體驗其獨特而強烈的感召力。學生通過這些節日文化活動,能夠深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和認識,促使學生確認自身的文化身份,強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導青少年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始終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其中德育排在第一位。在實際現實教育活動中,用于學習科學知識的時間和精力極大地超過了德育。德育實踐和德育理論學習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脫節問題,明顯不符合“知行并進,學思并重”的德育內涵。它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
1.實踐課程不夠完善
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德育實踐的過程中,課程建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然而傳統文化課程側重于德育、美育、勞動教育,政治、歷史、語文等學科課程側重于智育。盡管不少學校、不少地區都積極地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建設,然而課程內容的整體性、系統性亟待提升。學校要思考如何形成完備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知識體系、實踐規范,使其緊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核心的家國情懷培養,以立己達人、仁愛共濟為核心的社會關愛培養,以崇德弘毅、正心篤志為核心的人格修養教育等。
2.師資力量較為緊張
中小學校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群眾性的傳承功能。要緊緊抓住師資力量這個“關鍵少數”,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徐州市銅山新區實驗小學創辦了“柳琴小劇團”,但只有一位指導老師。放眼整個銅山區還不到10 個柳琴戲傳人,而且都已經50 多歲了。如何化解師資問題,是傳承柳琴戲面臨的一個難題。
3.考試以及安全因素制約
廣大中小學校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過程中,普遍面臨著多重阻力,學校主要負責人不同意,缺乏師資力量,課程體系不完善;家長阻攔,學生興趣不高等。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承受著較大的中考、高考壓力。泰州市口岸中學史海燕老師指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并滲透德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既面臨著師資、課程等難題,又受制于社會、家長和學校高層管理者的認同難題,這些都制約著優秀傳統文化在廣大中學扎根。
很多學??紤]到學生的人身安全、課程安排等,通常會非常謹慎地組織安排德育實踐活動。實際情況是極少數學校最多以班級為單位,到學校附近的傳統文化公園或者文化遺址中組織學習優秀傳統文化。
4.受到網絡消極思潮的影響
費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認為,在一定文化中生活的人應該對這種文化抱有一種“自知之明”,即準確把握它的形成過程、來歷、發展趨勢和文化特色。然而不少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缺乏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科學的文化素養、信息素養,不能自覺分辨線下線上的一些錯誤思潮。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日益深入,新媒體、網絡技術等加快了信息傳播。廣大中小學生的思想異?;钴S,思想意識越發自主起來,個性更加鮮明,好奇心強,但缺乏完善而成熟的認知體系,“三觀”正在形成之中。他們面對網絡上社會上各種思想文化日益頻繁的交融交鋒,在追求多樣化的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易于受到諸多不良道德行為、思想傾向的嚴重影響,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2]
“文以化人,文以載道。”傳統文化富含深厚的先賢智慧和哲人教誨,不少學校紛紛利用課前十分鐘讓學生誦讀古代散文、經典詩詞等。從實施環節來看,河北師大附小樹立了“德育為先”的指導理念,合理選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安排學生課前誦讀《三字經》《千字文》《漢賦》《元曲》《唐詩》《宋詞》等經典詩作。該校還逐步編寫了校本教材,每年舉行古詩文賞析課、過級測試、古詩文誦讀比賽等。到小學畢業時每個學生能夠掌握400 ~600 首古詩詞。這些古詩浸潤和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他們牢記先賢智慧和哲人教誨,也強化了中華文化根系思想教育,讓他們充分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并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強化德育踐行實效。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德育實踐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源。北京市不少學校開發的德育校本課程中,其中一項是要求制作帶有中國風的風箏。學校通過讓學生觸摸、制作風箏,讓他們逐步達到線條設計、色調雅致、畫面清新、構圖技巧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利于增強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強化他們思考、創造的意識。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他們的人文情懷,增強他們傳承和創新的能力。再如,佛山市禪城區不少學校以非遺為主要載體,形成了飲食課程以禮育德、陶藝以品育德、剪紙以美育德、武術以魂育德的非遺德育實踐課程體系。它凸顯了以非遺弘揚、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催生了立德樹人的豐碩實踐成果。
傳統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無論是北京地區的四合院,還是徽州古村落,都能夠體現出天人合一、和美和親的家庭理念?;罩莨糯迓渲械窨痰母鞣N吉祥紋樣以及磚雕、石雕、木雕等,都充分反映了古人的審美追求和生活理念。而且,有些傳統建筑中還存在不少碑亭、祠堂等。以葉縣縣衙的各種對聯為例,“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些通俗易懂的對聯,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深化學生的廉潔素養。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應該用心挖掘其中的寶貴財富。教師應按照《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深入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地,拜訪相關專家學者、非遺傳承人等,邀請他們參與開發優秀傳統文化實踐課程。熟悉國家德育課程方案相關要求和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充分合作,有效地開發出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活動課程。廣大中小學教師要充分了解本地的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于時代發展和學情,開發特色鮮明的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要對這門課程進行完善和改進,逐步形成完備化、整體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從諸多視角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采用學生喜聞樂見、帶有時代溫度的表達方式和踐行策略,服務于學生全面發展。要結合不同學段的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能力狀況,挖掘契合傳統文化融入德育實踐的可操作性。
福建龍巖市松濤小學實施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茶燈的開發”項目,通過參觀采茶燈的發祥地、拜訪非遺傳承人,并邀請采茶燈傳承人到校和師生進行交流;把茶園、茶廠當作師生深度體驗、學習茶文化的場所。學生可以感受勞動美、知識美、自然美,挖掘傳統茶藝“美、靜、清、精”的禮儀美,對采茶燈歌舞的故事美、語言美、形體美、音樂美有更深刻的體驗。[3]
針對廣大中小學校普遍缺乏優秀傳統文化師資力量的問題,自2016 年起,教育部和相關省份每年都會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培訓活動、研修項目。他們邀請特級教師、知名校長、教研人員等,開展一線觀摩課、理論教學、技能培訓等,傳播名校成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的優秀做法和成功經驗。教師也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和利用所需要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參考其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做法。
為了化解師資缺乏的難題,徐州市銅山新區實驗小學采取陶行知先生創立的“小先生制”,系統地訓練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學生苗子,然后安排他們教授其他師生。長此以往,該校熱愛和學習柳琴戲的學生、教師數量日益增多。學校也可以綜合不同學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安排不同學科的老師從不同方面闡述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例如,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并參照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向學生闡釋,要求學生參照踐行;美術老師講解關于剪紙、雕刻等多種藝術的技能,增強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歷史老師可以趁著節假日帶領學生參觀優秀傳統文化產品服務企業,走訪本地相關人員,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
教育部等多個部門共同頒布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旨在讓學生走進傳統文化遺存、歷史古跡,接觸各種非遺資源,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生德育實踐的目標。學校負責人既要看到所面臨的考試壓力,又要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意志。學校要通過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小學校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學生能夠積極吸收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逐步得到社會、家長和學校管理者的高度認同。而且,廣大青少年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家長、老師的陪同下以班級、年級為單位定期開展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形成更完備的人格,綜合素養更加深厚。
在國家大力實施“雙減”政策、優化研學旅行制度保障和頂層設計的情況下,家長、教師和學校管理者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形成多元互動的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態勢。學校要與歷史遺跡遺址管理單位、科研院所、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的傳承單位和傳承人等合作交流,新聞廣電出版界積極宣傳普及,整合全社會力量,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傳播平臺,使廣大中小學生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充分滋養 。
優秀傳統文化含有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客觀規律、保護自然等豐富的思想理念。針對青少年易于受到拜金主義等錯誤網絡思潮影響的情況,要強化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強他們辨別錯誤信息的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意識,使學生形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堅定意識。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掌握《大學》中的“德者,本也;財者,未也”。向學生闡述德與財的辯證關系,德行是人之根本,財只是生命中的組成部分之一。[4]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既包括教師以身作則,課堂理論知識教學、課程學習,又包括學生比較喜歡的校內外、線下線上教育實踐活動。教師和學校要逐步強化網絡德育實踐,規范學生的網絡言行舉止,強化他們的信息素養。要結合流行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符合新媒體平臺、網絡傳播的優秀傳統文化表達形式。既要逐步創設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品牌,又要構建線下線上、校園內外、課堂內外彼此補充、有機結合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逐步形成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的強大育人合力,增強網絡德育活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