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型課程的價值在于讓學生享受生活之美,接受美的洗禮;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對話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探索與實踐;在于激發學生創作,發揮物質空間的育人價值。物型課程包括精心設計學校的文化景點,營造文化熏陶的氛圍,讓學校成為一本以“美”為主題的相冊;組織學生在藝術活動和微創意課程中進行審美體驗,開展實踐活動。
關鍵詞:物型課程;美育;審美素養
讓學生會審美、會創造是教師不懈的追求,學校應以課程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深入推進美育課程建設,培養有氣度、有風度、有文化、有審美的新時代人才。本文以筆者所在學校的物型課程構建與實踐為案例,具體分析如何進行物型課程構建與實施。
一、物型課程的內涵及價值
根據物理載體的不同,學校教育的課程可分為紙質課程、網絡課程和實物課程。物型課程是以“物”為載體的課程形式,其中,“物”是實現教學目標所必須具備的各種物質條件[1]。
物型課程是環境課程的升華,是新的維度與新的探索。環境課程是學科課程、知識課程的傳統背景,只具備調整與補充的作用。物型課程是基于環境建設的課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其注重對“物”的文化塑造與課程形象的建立,力求從環境、文化、教育、課程等方面,探索適用于塑造學生品格、發展學生能力的內容。
二、物型課程中的美育價值分析
以環境構建物型課程,營造書香情境,可成風景、藝術之美。在自然、生活的有機生發中,開拓環境育人的新方式是開發物型課程的重要方式。開發校園物質空間的教育功能之后,序列化的校園環境、結構化的物型課程體系、系統化的美術教學等,都在發揮以美育人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藝術素養提升、品格提升和精神塑造。對于學生來說,從他們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美的教育就已經開始了。校園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校園美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2]。物型課程蘊含著重要的美育價值,能為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提供支撐。
三、物型課程的構建與實踐探索
(一)美的長廊,美的喚醒
物型課程的美育價值在于讓學生感受生活與生命的美好,感受美的真諦;物型課程的任務在于喚醒和浸潤學生的心靈,培養其審美意識。為此,筆者所在的學校以長廊作為教育空間,助力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
1.小碼頭:一條充滿故事的長廊
學校的一角有一條曲徑通幽的長廊,師生走在長廊里,低頭就能見到咖啡色的木地板,抬頭,就能看到明亮的玻璃天窗和懸掛著的五彩的風鈴,環境十分和諧。這里被喻為“風帆啟航”的地方,因此,被命名為“小碼頭”,有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的痕跡,比如,墻壁的兩側張貼了一張張入學新生的純真的笑臉照。每一年的開學季都會有相應的主題,意為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啟航駛向知識的海洋。在走廊的深處有一個可愛的綠色娃娃,這是校園吉祥物之一,吉祥物的頭上戴有校標的變形設計,而吉祥物的臉是網球造型,這與學校開設的以“紳士運動,優雅江帆”為口號的網球課程相呼應,這門運動課是學校每個班級每個星期都會開展的課程。學校開發網球課程有兩個緣由:一是有效運用附近一所網球學院的資源;二是學校首屆學生大約有80%為務工人員子女,他們的父母基本在學校東邊的青草巷批發市場工作,在孩子放學后難以較早接孩子回家,學校經過思考,便將網球運動發展為學生主要的課余活動。這樣一來,不但學生能接觸網球運動,鍛煉身體,而且解決了家長無暇接孩子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以網球為主題的環境文化建設,漸漸成為學校開展物型課程的資源。2014年,學校進行了校園吉祥物的征集比賽,并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長廊深處的吉祥物造型便是從學生作品海選而出的。從照片墻到網球課和網球主題環境的建設,再到相關活動的開展,學校通過打造故事長廊,有意識地促進了學生審美意識的發展。
長廊的地面上躺著一個個白色的洗衣液外殼改造成的小東西,這是學校的“清潔魚”,所謂“清潔魚”是學生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自己動手,利用一個個廢舊的塑料小桶制作成的可以鏟除垃圾的小簸箕,這是學生創意的體現。學校還主張取消班級值日生制,讓每個學生都自覺帶著清潔刷和“清潔魚”清掃自己座位周圍的區域,讓學生在勞動中玩耍,在玩耍中勞動,體驗勞動的快樂。
故事長廊里還有不少學生的創意作品,師生將校園當作自己的家用心布置,這里不但是展示學生創意的空間,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熏陶的場所。
2.遠航吧:一條朝向未來的連廊
校園的北面還有一條長長的連廊,它有一個意義豐富的名字——遠航吧。從字面上看,“遠航”的意思是揚起希望的風帆,駛向前方。學生從不缺少慧眼,他們通過科學的引導,會懂得如何去發現美、判斷美、欣賞美。教師應該為他們創造發現美的機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快樂行走,“遠航吧”便是這樣的創造美和發現美的空間。
“遠航吧”的設計跟“小碼頭”是相呼應的,“小碼頭”里有學生入學的笑臉照,“遠航吧”里有畢業生的“全家福”。一年級學生初入校園的時候還是一個個個體,但是在經過六年的集體學習以后,學生之間就成了一個個團隊。學校每年的畢業季活動就是畢業課程的一部分。比如,第一屆畢業班的某位教師做了一件大大的T恤,組織班級的學生在上面簽名,作為畢業留念;第二屆畢業班的教師組織學生印手印,每個手印就代表一個學生。第三屆畢業班的教師則制作了一棵梅花樹造型的作品,組織學生用指印壓出梅花的花瓣,并邀請學生的家長來參加畢業活動。這些畢業留念物,最終也成為學校物型課程的一部分,對后續入學的學生具有啟發意義。“遠航吧”連廊的附近有“智慧樹”,學生在畢業時可采摘樹上的“智慧果”;校園內有個“畢業林”,種的都是果樹,而這些果樹是從2013年到2022年間,學校通過向學生征集樹種,一年一棵種植下來的,學生對其賦予了相關的內涵。
(二)美的空間,美的生長
1.棋趣園:一個充滿樂趣的空間
棋趣園是體現學生創意的空間,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空間。棋趣園的設計結合了美育性和實用性,這里環境清幽,棋盤是雙面設計的,正面是象棋棋盤,反面是圍棋棋盤,棋盤的下面就是相應的棋子,方便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活動。除了要遵守既有的規則,學生也可以自己制訂下棋的規則,充分發揮創意。
2.小花房:一處生長果實的玻璃房
學校的課程實踐基地有小花房和小農莊。小花房是一間玻璃房,踏入玻璃房,師生便會看見一棵很大的百香果樹,這是教師帶領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種植、澆灌的果樹,也用于學生的學習研究活動。百香果被學生賦予“智慧果”的稱號,每年豐收的時候,教師以特別定制的外包裝將果實包裝起來,用于獎勵那些為班級、為學校服務的學生。
3.小書巢:一個生長知識的柜子
學校里有六個小書巢,每個年級一個,這些小書巢每個月都有管理員,小書巢里的書是管理員從學校的圖書館里挑選出來的,有的是管理員看過的,有的是管理員感興趣的。小書巢的管理員實行輪崗制,每一任管理員擔任一個月,到期之后,新的管理員就與原管理員進行交接,繼續豐富小書巢的內容,這有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三)美的自然,美的對話
1.小農莊:一處生長蔬菜的農田
小農莊與小花房同為學生的勞動實踐基地。學校打造兩者的目的是讓學生觀察同一種植物在小花房和在小農莊兩種環境中有什么不同,觀察兩者的生長形態。經過二次改造,如今,學校的小農莊變成了“一米菜園”,這讓每個學生都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接觸植物的種植與生長。比如,教師組織學生根據季節種植蘿卜、菜椒、青菜等,在收獲后,把農作物送到學校的食堂,做成蘿卜絲湯、青菜湯,等等,讓學生品嘗到自己的勞動成果。
2.二十四節氣指針:一個充滿科技奧秘的鐘表
學校的二十四節氣鐘表充滿了科技感,學生可以根據節氣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學生可以在課間、午后,來到轉盤前,根據此時的節氣旋轉指針,當他們指到正確的位置時,就會發現蘊藏其中的科學奧秘。
3.山水灣:一條靈動的小河
“山水灣”這個名字是教師、學生和家長一起參與討論,最后確定下來的,這三個字是由一位學生寫的,當時他參與了整個“山水灣”大石頭的奠基活動。“山水灣”有石子路,石子路上的腳印圖案是學生在美術教師的帶領下參與設計的。這里還有個“每日一菜”,即一只小兔子懷抱著一個空籃子,每天,食堂的工作人員會提前將一些菜放入空籃子中,再打出文字招牌,讓學生都知道學校食堂當天的食材。
“山水灣”的湖中有一處小島,學校特意將其設計成江中泛舟的造型,小島宛若一條小船。在課間、午后,學生可以在“山水灣”游玩放松。這里也是項目統整基地,是學生開展科學課研究的場所,比如,湖中的小金魚就是學校專門養殖的,學生可以觀察小金魚的生長等。
“山水灣”附近有金橘樹,其果實也是“智慧果”的一部分;還有“心語亭”,建設“心語亭”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調節心理狀態,為學生提供溝通交流的渠道,里面有卡通電話和信箱,在這里,學生可以跟自己對話,也可以寫信給他人。
(四)美的場域,美的情感
1.怡然亭:一處培養誠信品格的廣場
怡然亭內展示的“推波助航”字樣是教風的體現,展示的“快樂啟航”字樣是學風的體現。這里還有小象套圈玩具,其深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還有幾個投籃器,可以讓學生進行鍛煉。關于投籃器的使用規則,學校每年都會開展規則征集活動,讓學生自行討論、制訂投籃器的使用規則,比如,一個一個學生排好隊,每人每次投三個球。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而這個規則不是學校強制規定的,是學生共同制訂的,這有利于學生主動遵守規則,讓他們從被管理的角色變成主動自我約束的角色。
學校還設立了“誠信傘”,這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創作的作品,“誠信傘”的底色與校標的三種顏色相對應,即藍色、黃色、綠色。“誠信傘”也被學生稱為“愛心傘”,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有的學生可能會忘記帶傘,在雨天,他可以帶一把“誠信傘”回去,第二天再還回來。這是一種愛心幫助的形式,也是一種誠信管理的方式。
2.夢想島:一處展現風采的舞臺
“夢想島”就是學生自娛自樂的舞臺,在這里,學生可以唱歌、跳舞、講故事、舉辦畫展,它是學生、班級進行才藝秀的舞臺。這是一個充滿溫暖的地方,是學生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進行情感教育的場所。
3.餐廳:一層可開展教育的大廳
學校的餐廳名字為“開帆樓”,餐廳內進行了特殊的環境設計,有斑馬線、半米線等,其中,綠色線內是學生取餐的區域,黃色線內是學生取餐后應走的區域。這樣的設計有利于學生自覺遵守排隊的規則,避免造成混亂,也在能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影響,學校因材施教,開發物型課程,是在空間環境中挖掘美的因素。學校將空間環境與教育相結合,創造出奇妙的藝術世界,為每一位學生提供了適合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體會到審美活動的趣味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審美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幸福感。
物型課程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在校園中,一堵墻不僅是起隔斷作用的屏障或外圍,其還可以承載學生的童年夢想;一條長長的走廊,也可以成為承載著教師對學生的希望的媒介。校園里,任何環境塑造的形態都可以成為學生追求美和領悟美的承載物。這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有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學校應該有效開發校園空間環境里的審美元素,構建物型課程,彰顯其審美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愛華.物型課程的三重境界: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物型課程研發實踐[J].江蘇教育,2018(90):72-74.
【2】付勝利.提升高職院校美育立德樹人功效的思考[J].美與時代(下),2017(5):58-60.
作者簡介:陳晨(1983—),女,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