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是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政治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要積極探索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獨特途徑和方法,當前,議題式教學已成為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主要途徑。文章試從議題式教學對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價值、原則以及基于政治認同進行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策略等三個方面進行探索,以期深入引導學生思維,在具體的情境中加強學生價值判斷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
關鍵詞:政治認同;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價值;原則;實施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110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博輝(1978—),男,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博野中學。
議題式教學法是以情境為抓手、以知識為支撐、以議題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在議題式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師在議題的選擇、展示、討論中,促使政治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課程化,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最終實現政治認同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一、議題式教學對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價值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運用議題式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在討論、辯論、爭議中對事物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并且學會運用所學政治知識分析社會現象,從而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構建政治高效教學課堂。
(一)在議題情境中培養政治認同
通過實施議題式教學,教師在鞏固學生必備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與核心素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如創設問題情境,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邏輯與現實生活相互銜接,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現實問題,化抽象為形象,打牢學生的政治認同根基。例如,在進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授課時,筆者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為總議題,然后分別從“開天辟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完成救國大業的?”“翻天覆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推進富國大業的?”“驚天動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實現強國大業的?”三個分議題展開。第一個分議題,通過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新中國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視頻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重大政治意義是什么?”“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做出了哪些努力與探索?”。第二個分議題,通過播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的視頻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思考“結合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談談如何正確認識改革開放的地位、實質及其偉大成就?”。第三個分議題,通過播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十四五”藍圖的視頻設置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是什么?”。通過上述一系列學生活動,使學生明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歷史的、人民的、正確的選擇,從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的政治認同。
(二)在價值選擇中堅定政治信念
議題既是教學活動開展的起點和中心,也是連接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活動的紐帶。議題所展示的價值判斷,要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選擇存在矛盾沖突的案例,引導學生在價值選擇中堅定正確的政治信念。 例如,在進行《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授課時,筆者以抗美援朝70周年和熱映電影《長津湖》設置情境,提出議題:在長津湖戰役中,有三支連隊為了完成任務,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里趴著,除兩人生還外,全員化作晶瑩的冰雕。但網絡“大V”羅某平發表微博,侮辱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冰雕連”英烈,將“冰雕連”說成“沙雕連”。我們應如何評價這一現象?通過分析討論,使學生明確英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最佳載體。英雄烈士不能侮辱!不可污名!不容褻瀆!我們決不能讓那些昧著良心污蔑先烈的人對英雄烈士進行惡意詆毀貶損。羅某平發微博侮辱英雄烈士的行為,不僅是道德的淪喪,更是對法律的蔑視,從而引導學生在正確價值判斷基礎上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增強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以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認同。
(三)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政治體驗
作為活動型課程,高中思想政治課要求學生既要有完備的政治學科理論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政治實踐能力,即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通過議題式教學,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政治體驗,如進行社會調研、參加演講,或者進行情景模擬活動等,能夠讓學生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例如,在教學《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這一課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和人大代表的權利等內容,在課堂上開展“我來當人大代表,學習寫議案建議”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觀看人大開幕式,獲得代表初體驗”“我與代表面對面座談會”“走進人大,模擬代表提建議”“人大代表在身邊,聆聽動人故事”等活動感受人大代表的榜樣力量,深入地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模擬人大”議案(建議)大賽等活動,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精神、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政治認同。
二、議題式教學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原則
政治認同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逐步遞進的三個層次。高中學生往往存在“高認知度”和“低踐行度”的現象,而政治認同素養的落地不僅要求有政治認知,更要求學生既要做到發自內心的情感認同,又要有行為體驗。
(一)優化情境創設,形成強烈的政治認知
政治認知是政治認同的第一層次,是“對各種政治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屬于知識層面的體會和掌握” [1]。通過議題式教學,優化情境創設,以境啟情、由情及理,能夠讓學生在獲得情感認同的同時激發政治認知。教師應將最新的時政熱點材料融入教學中,深入剖析、解讀社會熱點,增強議題式教學的思辨性、有效性,使學生在熱點情境中更好把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如在進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授課時,筆者引入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國產大飛機C919、“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復興號”動車組、殲-20戰斗機、“遼寧號”“山東號”航空母艦、“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和中國天宮空間站等新時代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作為現實的情境,讓學生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而明確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進而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認同。
(二)升華政治情感,讓政治認同內化于心
“積極的政治情感是政治認同的第二層次,是在‘認同什么的基礎上解決‘信不信、如何信的問題,表現為政治意向、政治信念和政治信仰三者逐層遞進的程度”[2]。在議題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用好各種有效資源,讓學生將理性認知內化為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深學透、入腦入心,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例如在進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授課時,筆者以“感受民族制度,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總議題,然后分別從“領悟民族關系,駁斥‘強迫勞動論”“堅持民族原則,粉碎‘種族滅族論”“暢談民族政策,反對‘骨肉分離論”三個分議題展開,讓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通過展示新疆棉事件的來龍去脈的視頻作為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作為高中生,應如何對西方國家的肆意抹黑言行進行反駁?如何宣傳民族政策?”引導學生高舉“四個維護”的旗幟,堅定不移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反對一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讓學生的政治情感得以深化,激發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深刻認同。
(三)細化實踐內容,讓政治認同外化于行
政治認同的第三層次是政治踐行,能否達成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要通過政治踐行來檢驗。能否進行有序的政治踐行,是學生政治認同素養高低的標志。通過議題式課堂教學,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將政治情感內化于心并轉化為外在的政治行為。如在進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授課時,筆者將學生分成不同的活動小組,布置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居委會、村委會積極參加基層民主實踐,體驗基層民主管理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參與社區管理服務工作,協助村委會寫標語、出墻報,參與社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義務照顧社區孤寡老人等各種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獲得社會生活的初步經驗,在社會實踐中增強社會參與能力、公民意識和法治觀念,理解人民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主,把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落到實處,加深對自覺、有序的政治踐行的理解,從而增強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政治認同。
三、基于政治認同的議題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可以對議題的選擇、情境的設置、議題的落實等方面進行優化,以達到對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具體來講可以選擇以下幾種方式。
(一)開放式政治認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打破原有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束縛,讓學生在網絡搜索中了解各種信息,提高思維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在更加廣闊的議題中開放思維,提升自己的政治認同度。如在進行《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的授課時,筆者以“如何從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為總議題,然后讓學生搜集素材,分別從“如何理解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如何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兩個分議題角度展開。在進行第一個分議題時,鼓勵學生展開討論:“自主學習,該村實行了什么樣的個人收入分配方式?各小組分享家庭成員還有哪些收入分配方式。”“根據搜集的資料,從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變遷的角度談談你對這種收入分配方式的看法。”“結合情境,分析小林一家人獲取收入的分配方式和途徑。小林一家人的幸福對于我們致富有哪些啟示?”在進行第二個分議題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解讀新聞和圖表的相關信息,指出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存在哪些短板。”“查閱相關資料,思考這些短板會造成哪些后果?如何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彌補短板?”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既能讓學生拓寬視野,又能讓學生結合自身進行思考,增強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之一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政治認同。
(二)辨析式政治認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時事熱點材料開展辨析式議題教學,讓學生在知識和論點對比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觀念。例如,在進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授課時,筆者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為總議題,然后分別從“特色制度,重民主——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什么?”“權力運行,展功能——如何理解我國國家權力的運行?”“偉大創造,顯優勢——為什么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三個分議題角度展開。在進行議題探討時,讓學生將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制、三權分立制進行對比,理性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色與優勢以及西方政治體制的頑疾,從而更加清晰地認知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所具有的鮮明優勢,引導學生進一步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而堅定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三)論證式政治認同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論證式教學之法,讓學生從科學、辯證角度進行辨析,運用課堂知識從生活中尋求政治認同,用政治分析生活,用生活印證政治,從而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感。例如,在進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復習課時,筆者設置了如下情境:當前,社會上出現了諸多“不仁”現象,如徽州宴老板娘的“人不如狗”,上市集團董事長毆打兩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的“為富不仁”行為;面對摔倒老人出現沒人扶、不敢扶,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嬰兒被丟棄在路邊的垃圾桶中沒人管的“躲避不仁”行為;某些官員不擔當、不作為,瞞報、漏報、遲報、錯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信息,造成嚴重后果的“為官不仁”行為……對此,有人認為,應該大力弘揚儒家的“仁愛”思想,通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養來自覺抵制各種“不仁”行為。也有人提出,各種“不仁”現象的出現,說明傳統道德的作用在減弱,我們要立足實際,根據時代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加強法治建設、強化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用完備的法律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隨后,組織學生展開議題探究并思考:針對各種“不仁”現象,你贊同哪種觀點?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相關知識,任選一個觀點說明理由。這樣,學生在議題討論中充分辯論、交鋒,在交流和分享中內化價值取向,在事實對比中形成正確的政治認同觀念。
結語
綜上所述,“議題式教學”營造了開放、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議題的引導下,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更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政治認知、升華政治感情、落實政治行為,將政治認同的價值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知情行相統一,把政治認同融入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將知識性的判斷評價轉化為人們廣泛的情感認同,進而達到實踐認同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戴濤.基于議題式教學的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5):167-169.
陸國良.教化·內化·外化:政治認同課堂教學三層次:以《政治生活》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8(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