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玲
(蚌埠市淮上區曹老集鎮第二小學 安徽蚌埠 233000)
小學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廣大家長對孩子的數學學習格外重視,甚至不惜財力、人力、物力想方設法去提升孩子的數學成績。學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知名度,也在拼命給學生灌輸知識。其中題海戰術是常用手段,學生疲于學習,無興趣可言。
2021年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這一政策的實施將學生從課外培訓和作業負擔的苦海中解放出來,但卻消除不了廣大家長的焦慮情緒,只有讓他們感受到孩子在校內學得很好,才能讓“雙減”政策有效落實。
智慧課堂是集信息化課堂教學服務的平臺,是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應用的新型信息化課堂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
“雙減”政策的實施,智慧課堂的建立,為有效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雙減”政策與數學教學質量并不矛盾,如何融合智慧課堂,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本文結合筆者教學實際,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究。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作為中心環節,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連續性,事先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首先要做好課前備課這一環節。以前受備課條件的限制,教師備課時僅僅依據教材和教師用書,或是直接引用教學設計書上現有的教案,想要精心備好一節課,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智慧課堂的介入使備課變得簡單快捷。智慧課堂收錄了國內各版本教材及配套資源,有專門的備課系統,其“資源中心”中,針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備課素材。
(1)備課資源豐富
備好課不是僅憑教材與教學用書就可以達到的,備課既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喜好,因材而備,因生而備。否則,無論你是否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不愛聽、聽不進去也是無用功。其實學生的喜好很簡單,就是讓課堂動態化、多樣化。
①備課件。課件的使用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直觀化,更是因其界面美觀,色彩鮮艷而受到學生的喜愛,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制作一個課件,不僅受時間限制,還有很多應用技巧,不是每個老師都會制作課件。智慧課堂系統中存儲了大量的課件,幾乎每個課時都有,使用方便。例如:《年、月、日》一課,智慧課堂的資源中心提供了四份教學課件,每份課件都很完整地呈現了本課時的內容、重難點及相關的拓展知識,非常精美實用。老師只要將其“加入課本”,它就會出現在電子課本上,上課時直接打開使用即可,方便快捷。如果個別地方不符合你的教學設計,還可以直接在上面修改。
有了智慧課堂,課課都用課件成為現實,教學效果也是立竿見影。
②備視頻、動畫。視頻和動畫深受學生們的青睞,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如果將知識設計制作成一個個動畫或視頻在課上播放,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在我們的課上卻很少用到它們,為什么?做不了呀,那得需要專業的技術,不是我們小學老師能輕易學會的。智慧課堂為老師解決了這個難題。例如:《24時計時法》一課,智慧課堂提供了一個動畫----“展示一個時鐘,從凌晨1時到中午12時,接著顯示隱藏的時鐘外圈(從13時到24時)”,通過時針轉動,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一天24小時的經過和對應的晝夜交替,日升月落。這是老師用語言無法言說的過程,學生通過一個動畫就了解了。備課時,我們只要把教學所需要的相關視頻、動畫加入電子課本就可以了,非常便利,畫面清晰,音質優良,非常適合學生觀看。
③備微課。“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教學時間短、內容少,特別適合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備課時,教師可以將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微課雖不需要課課使用,但想要用一次也不容易,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制作,現在在智慧課堂的“資源中心”里可以找到,加入課本即可使用。
④備練習。練習是每節數學課必有的環節,練習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查找存在的問題。傳統的備課對練習環節不是太重視,基本上就是呈現教材上的練習題,讓學生去解答,學生興趣不高。現在,借助智慧課堂系統,我們可以在備課時把練習設置成“全班作答”模式,學生就可以在自己的平板上進行練習答題并提交,學生比較喜歡,并且操作也十分方便。
(2)學生參與備課
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利用智慧課堂備課,我們可以將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用打卡形式進行課前追蹤。學生是否按時完成任務,完成得怎么樣,從教師的平板上一查便知。
(3)備課形式靈活
在智慧課堂中備課比原先的備課就輕松多了,老師只要用一臺平板即可在網絡環境下實現隨時隨地備課,實時保存并可以實現云同步,直接將備好的資源同步上傳到電子課本中備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移動備課。
此外,智慧課堂還支持“本地上傳”和“新建資源”。如果想使用自己的課件或資料進行備課,只要在“我的云盤”中保存分享即可。
課堂是學習的主陣地,提升教學質量,重在課堂。有了前面精細的備課,上好課就水到渠成。課前師生將平板開啟備用,老師進入智慧課堂數學教材界面就可以開啟一節數學智慧課堂之旅。課前備的課件、視頻、動畫等資源均在電子教材上,隨用隨點。
(1)導入形式多樣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想有效上課,首先就要抓好導入環節,通過導入環節,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欲望。
①故事導入。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如果用故事導入新課,學生聽課的興趣會大大增強。例如,在教學《認識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時,我在課件開頭加入了一張西游記插圖并配上改編后的小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豬八戒讓孫悟空去摘桃子吃。當孫悟空摘好桃子回來,豬八戒馬上說:“我要吃1/2”,孫悟空眼珠一動說:“好吧”,于是他拿出一個桃子分成兩半,給了豬八戒半個。豬八戒高興地一口吞下去了,這時孫悟空從懷里又拿出三個桃子分給了師傅和沙僧。豬八戒一看大呼上當。這個故事融合了西游記元素,并將所學知識融入故事里,讓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又能產生“怎么上當”探究學習的欲望,接下來只要引導學生探究即可。
②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數學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而數學思維活動又集中體現在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學習時,如果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又解決不了時,他們就會產生渴望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設置這樣一個情境:李大伯想在兩塊地中選一塊大的種植西瓜(出示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你能幫他選一選嗎?這時,學生拿到問題后,就會立即想辦法選擇,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去。因此,教師設置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有效上課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③視頻、動畫導入。在備課時,我們針對教學內容備的視頻、動畫可以直接用作導入素材。例如,在教學《體積的認識》時,我就播放了“烏鴉喝水”的動畫,讓學生通過觀看動畫發現水面上升,思考:小石子為什么會讓水面上升呢?哦,原來石子占據了水原來的空間,把水擠上去了。學生初步形成“空間”的概念,接下來學習體積的含義就會水到渠成。
此外,導入方式還有游戲導入、圖片導入、微課導入等,智慧課堂資源里都有。只要你能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選擇導入方式,就一定會使課堂充滿色彩,達到有效上課的目的。
(2)探究式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發現知識,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教學《面積的變化》時,設計了以下環節,首先讓學生自由放大一個長方形,以某個學生畫的圖為例,引導學生發現,放大后與放大前長方形長的比、寬的比是3:1,面積比是9:1,問:如果按其他比放大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與面積的比是否還是這樣呢?再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圖驗證一下,發現:不論是按什么樣的比放大長方形,面積比的前項都是長度比前項的平方。然后得出長方形放大前后的面積變化規律。再問:這個規律是個例呢,還是普遍存在于平面圖形中的呢?再給學生提供幾組放大前后的平面圖形,讓他們去探索,最終發現規律是同樣適用的。
(3)練習形式多樣化
練習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智慧課堂提供的多樣化練習方式,對于一眼可看出結果的習題,可以采用搶答模式,老師開啟“搶答”功能,學生用平板進行搶答,瞬間調動學生參與答題的積極性。對于需要筆算的題,可以選用全班作答模式。另外,智慧課堂題庫里為每節課提供了大量習題,適合拓展練習。還有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練習,學生練習猶如在玩電子游戲一般。像這樣多形式的練習,學生不會感到乏味,可以起到很好的鞏固知識和反饋教學的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好的教學體現在課堂的全過程,老師要為學生搭建學習的平臺,讓學生樂學、好學、主動學,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師的引領下完成知識的內化。
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僅體現在備課和上課,還與課后作業有關。落實“雙減”增效減量,要求教師善于設計課后作業。作業設計力求體現基礎性、全面性和靈活性的命題原則,全面考查學生對教材中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簡單基本技能的形成情況和基本能力的培養情況,加強對基本計算能力、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基本概念的應用能力的考查。
(1)以基礎知識為主,關注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作業設計主要分為兩大模塊,其中,第一模塊就是“基礎過關”,是“必做題”。此模塊作業面向班級的全體學生,作業內容主要是考查課時的主要知識點,以書本內容為主設計作業,比較簡單基礎。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檢驗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水平的高低,關系到今后各方面能力水平的發展。例如,在設計《面積的含義》課時作業時,我設置了“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描出平面圖形的周長,涂色表示圖形的面積”三道基礎題,都是為了練習鞏固學生對該課時的基礎知識“面積的含義”的掌握情況。題目淺顯易懂,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很好地完成。
(2)以思維訓練為輔,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在設計作業時,除了設置“基礎過關”模塊作業,我又設置了第二模塊“創新思維”作業,這一模塊為“選做題”,例如,在設計《面積的計算》課時作業時,我設置的“創新思維”題是:小明用一根鐵絲圍成了一個長12厘米,寬8厘米的長方形(鐵絲無剩余)。如果用這根鐵絲圍成一個正方形,那么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這道題不僅考查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更融合了上冊學習的周長計算的知識,學生需綜合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與面積的知識才能解決這道題,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
(3)以質量為導向,減輕作業負擔,關注學生身心健康。“雙減”明確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因此,在設計各課時作業時,始終注意把握將學生完成作業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要量少而精,作業的質量要高,課時作業大約設置3-5道題即可。
(4)評價多元,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在每個課時作業之后都設置了評價欄,有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學生自評三種模式,評價形式與內容以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為主。
總之,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克服機械、無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