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璟艷
(江蘇省相城中等專業學校,江蘇蘇州 215131)
從近幾年的總體發展情況來看,不僅是社會百姓對于計算機教學的關注度提升了,國家、政府等有關部門的關注重點,也逐漸有傾向性地偏向了中職院校中的計算機專業教學。所以說,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計算機專業的前景非常好。隨著計算機專業的教學改革創新發展,省教育廳開始下發通知,要求相關院校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或者教學內容的整體改革,需要中職院校中的教師們不斷改變相關的教學習慣或者教學流程。本文將以“分組協作式學習在中職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為話題,進行簡要討論。
分組協作,這方法固然很好,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我們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往往時間分配把控不好,難以完成自己的教學計劃,如果僅僅只是追求完成教學計劃的話,分組協作的優勢就得不到很好地體現,所以這成為我們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困惑所在,相信不論是普通學校,還是我們職業院校,只要提到分組,就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一個組內,素質能力分布不均。簡單舉個例子,一個組中六名學生,有四名學生擅長加固服務器,有兩名學生擅長網絡通信,這樣,在這個組里面,也許就沒有人能夠做其他工作,也就導致這個小組最后的作業里,只有加固服務器或者網絡通信,這兩個方向特別突出,但是,其他的方向就沒有那么足的研究量。提到分組,還會出現學生劃水的情況,如果這些學生都被分在了一個組里面,最后,這個組交上來的作業定會拉低整體班級的平均水平[1]。所以我們在進行分組的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分組方法和分組技巧,那就是我們首先要去了解和摸底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所擅長的領域,然后再進行一個好中差的有機搭配,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發揮每個同學的優勢和特長。
在進行分組協作的過程中,中職院校中的教師,一定要注意,如果想要開展有效的分組協作的模式,那么就必須要能夠規避掉上面的兩個問題,每個小組中,教師要能夠優化學生的分配。在活動教學或者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摸清班級學生的實際問題,例如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生的協調能力,這些算是學生的全面素質測評。在后面的分組過程中,教師就要綜合考慮這些學生的水平狀況,使得在每個小組中,學生之間都要能夠形成計算機技術知識的互補,同時,還要兼顧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情況,最好能夠形成“組內多向性”的整體素質互補。這樣的分組優化方式,才能夠真正意義上保證每個組都有領導者,每個組內不會出現技術短板,每個組內的組員都不好意思劃水,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能力都能夠得到訓練,學生也可以在這樣的小組中,互相學習,互相進步,更能互相鼓勵,最后,完成項目任務[2],從而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所以說能夠合理地優化我們的學生分配,對于小組協作學習顯得十分重要。
另外,我們在進行優化學生分配的過程中,還要制定好動態調整人員的一些具體方案和措施,因為一旦要進行人員調整,我們要有一個具體的依據,要不然在調整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的調整方案是學生們共同制定出來的,后期再進行調整的時候,他們都比較認同,更不會有什么怨言,所以說我們要事先讓他們自己制定好方案,然后再進行一個商討和確定,只有如此,才能夠讓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根有據,當然我們的調整方案也是一個動態的方案,實施了一個學期,如果發現有新的問題出現,我們再對方案進行新的調整,從而進行不斷地優化。
當學生們形成了小組后,就要開始真正的學習活動。但是,這個時候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了。是什么問題呢?簡單舉個例子,很多學生之間的分組學習都會出現一個狀況,就是小組內的成員分工并不是很準確,換言之,并沒有出現井然有序、一個人只管一部分的情況。從以往的調查情況來看,很多小組分工時,都出現過,組長不僅要管自己的部分,還因為不好溝通,或者時間來不及,又要替補其他成員的部分。還有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小組里有某幾個學生能力特別強,這某幾個同學就會被各個部分的成員要求提供幫助,最后導致一個人干了幾個人的活,沒有時間做別的事情,而有的人沒活干,非常閑[3]。很顯然這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小組成員之間界限很模糊,正是基于這些方面的考慮,所以我們要學會如何來劃清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
分組協作式學習,主要是讓組內的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保證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夠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想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就要明確小組分工,提高計算機學習的時效性。例如,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每個學生所擅長的方法有了充分掌握,這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分組協作模式下分別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有的學生可以負責整理討論的結果,然后安排一些學生負責發言,有的學生負責記錄。通過明確分工,學生對自己的職責會有更好地了解,從而更加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每個學生的責任感與合作精神也會得到很好地培養。在分組協作學習的初期,教師要注重組織學生擔任不同的角色,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鍛煉,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夠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協作式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各個方面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在小組學習中,如果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每個人的效率都很好,那么,最后整個小組的學習效率就一定很高。但是,作為學生,都會有拖延、懶惰的心理,他們往往只是應付于表面上的交流溝通,往往在交流的過程中,談些和學習無關的東西,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學習,還會帶動小組其他成員參與到交流的過程中來,長此以往,在我們進行小組協作的學習過程中,就會有很多學生就會覺得,反正時間那么多,也不急,不差這幾天,我們什么時候做都可以,或者還有的學生會認為,每個人的部分都很少,用不了多長時間,不急著這么早開始,結課前一個星期就夠了。但是,真正到了快交作業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因為技術不足、數據不全、調研片面而天天熬夜、趕時間,甚至從其他地方進行抄襲。這樣,不僅學不到什么像樣的計算機知識,無法在專業技術交流上取長補短,更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發展[4],因此,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監督,從而提高我們小組的學習效率。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教師就必須要能夠注重效率的實時追蹤。教師可以給每個組規定,每個大任務,可以分為幾個小的任務段,有些任務段是可以重疊嵌套,同時進行,并且每個小任務段都要安排合理的截止時間,在截止時間之前,每個組都要完成相應的任務段中的內容。為了更好地保證協作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教師不能只看重任務完成速度,更要關注后進生的表現情況如何,因為,學習效率除了速度,還包括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師還要注重優化教學內容,在開展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結合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優先傳授一些比較基礎的計算機技能和知識,在學生有了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再教授比較難的知識。通過這樣由淺入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會更有效,學生的計算機技能也能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學習“投影儀、計算機、計算機組裝維修工具”的時候,教師應該先讓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有所掌握,然后再開展綜合性的教學。這樣會使學生對相關技能的掌握更加熟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實現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強化對于計算機知識的掌握,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5],從而提高我們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分組協作學習,學習的主體放在學生的身上,但是,教師也不可以什么都不管,只負責最后的成果驗收。如果,教師僅僅只是負責成果的驗收,會導致出現每個學生的成果不同,自學能力強的小組,他們的成果會遠遠好于自學能力相對不能那么強的小組。這就會讓后面的教學工作無法走正常的進度流程,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要努力地去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如果一旦發生了,我們就要及時地進行調整和進行監督。
與此同時,在分組協作的學習模式形成后,教師依舊不可以撒手不管,也不可以只在任務截止時間,詢問每個組的完成情況。教師在整個學習中,依舊要做一個指導者、引領者,要能夠隨時跟蹤監督學生的學習掌握程度。具體來說,教師要夠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及時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保證學生學習方向的正確性,只有方向正確了,我們的努力才能夠收獲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如果方向錯了,肯定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
另外,我們在組織學生進行分組協作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教師還要充當一個穩定劑的角色,需要教師能夠最大可能地保持每個小組內部結構的穩定性,起碼,要保證每個小組在此次學習活動結束之前,內部成員基本保持穩定不動。不然,小組成績剛剛出現點起色,成員就要出現變動的話,小組成績不會出現直線上升。教師要夠把握好成員變動的頻率,教師可以規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點或者時間段,來進行小組成員的正常調動,從而不斷提升小組的凝聚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6],提高我們跟蹤指導的效率。
在中職計算機教學過程中,開展分組協作式學習模式,教師要注重完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到分組協作學習中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的目標,提升學生的計算機綜合能力。那么無論我們開展什么學科的教學,教學評價環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在分組協作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楚地認識。例如,在學習“制作個人簡歷”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的出色表現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參與到學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針對目前中職計算機這門學科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具體操作能力。一般情況下,中職學院的學生的整體質量較差,大部分學生是沒什么學習基礎的畢業生,更多的是跟隨父母到外地讀書,他們接觸計算機的機會不是很多,這給中職學院的計算機教學帶來了很大難度。
我們所教授的這些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學習能力比普通高中的學生差很多,尤其是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大多時候,不能及時有效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而言,能夠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完成老師的教學任務,然而對于學習能力不強的人來說,接受知識的速度比較慢,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很難將兩部分的學生都照顧到,因此,不能保證實際的教學成果。通過分組協作式的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同時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也可以向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學習,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通過幫助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對自己來說,也是對學習內容的一次梳理和復習,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分組協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分組協作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所以說分組協作學習如今已經變成了計算機教育領域中的新形式。對于傳統的教育方式來說,分組協作學習的優勢已經展現在了眾人面前。這種方式,不僅高效率、高質量,還可以從側面來訓練學生們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組織能力,還有學生的團隊意識。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計算機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