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紅妹
(永登縣柳樹鎮中心小學,甘肅蘭州 730306)
德育包含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法治意識、政治素養、心理健康等多個方面的教育,由此可見,德育是學生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路徑,也是學生正確觀念形成的重要教育之一[1]。我們國家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史,鄉土資源的類型也是比較豐富。鄉土資源是對我們生存環境或者久居環境下的資源進行運用。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鄉土資源包含了學生的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層面的風氣和環境。從狹義的角度來看,鄉土資源就是學生當地的可視化資源。筆者認為,在學生的道法課堂開展德育教育,其鄉土資源的融入,應是廣義性的,在這樣的資源融入中會使得學生的道德水平有所提升,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因為學生們還年輕,他們對許多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們渴望新知識,但缺乏耐心。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有的則比較復雜抽象[2]。當地資源是我們周圍存在的資源,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當地特色。從德育的角度來看,利用本土資源進行小學德育法治課教學,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而激發學生對德育法治課程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德治課程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精神觀念和道德修養的重要課程。在德育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之中,將鄉土資源進行融入,就能夠使學生立足于自己的家鄉,立足于自己的生活進行思想品德的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對家鄉產生自豪感,并且學生能夠通過這份對家鄉的熱愛,去熱愛祖國。由此,鄉土資源融入道法德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于家鄉的熱愛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形成正確的情感觀念。
鄉土資源是具有鮮活性和具體性的。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探索一直以來都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在德育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中運用鄉土資源,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詢、問卷調查、參觀走訪等多種形式對于鄉土資源進行了解,從而在實踐中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科目,也在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千篇一律的教學形式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的欲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如果以枯燥乏味的形式來上課,那么不僅不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還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在德育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運用鄉土資源,可以使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將課本的知識生活化,這樣既可以豐富教材的內容、彰顯地方特色,又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使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很多的學校對于數學、語文以及英語的教學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是比較多的。像是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來說,很多學校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效果,對于教學的形式往往是忽略的。無形中給想要開發鄉土資源的教師帶來很大難題。這一問題的形成與鄉土資源的開發缺少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關系。鄉土資源的開發是一個復雜、系統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持[3]。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在對鄉土資源開發和利用階段,很難引起教師的注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之中就會將其忽略,這反而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
鄉土資源包含的內容其實有很多,不僅僅包括我們身邊的現成資源,還包括自然風光、傳統文化等多種資源。但是由于部分老師對于鄉土資源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偏差,使得鄉土資源沒有得到開發和運用,沒有發揮其重大的教學價值。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師缺乏開發地方資源的意識和能力。再加上老師的工作比較繁忙,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對于鄉土資源進行細致地了解。
鄉土資源所涉及的面試非常廣泛,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時,對課程內容掌握得不熟練,在教學時,總是單一地將鄉土資源理解成農村中的土地、基礎設施、周邊環境等,但是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鄉土資源應該是包含我們身邊的方方面面,除了上述的這些內容之外,還包含人間的鄉土人情和文化習俗,這都是鄉土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進行鄉土資源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對鄉土資源有清晰的概念,對其有一定程度了解,這樣教師在教學時,才能更好地向學生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受教學任務的影響,鄉土資源在部分學校的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進行運用。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鄉土資源的運用流于形式,走馬觀花的形式比較嚴重,使得鄉土資源并沒有發揮其巨大的價值。這一原因的形成與學校缺乏應用的監督和評價體系具有重大的關系。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比如采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進行知識講解,這樣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眼、耳、鼻、舌、身等全身器官,讓學生通過看、聽、說、寫、演等多種形式來對鄉土資源進行了解,加強學生對鄉土資源的認知,從而最大化地發揮鄉土資源的教育作用。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逐漸提高。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終點,積極創造有利條件,使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學習的主人。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在小學德治教育中運用本土資源也不例外。例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外對于鄉土資源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解,在課堂內通過小組討論等交換意見,從而增強學生對于鄉土資源的運用。比如在學習“我的家在這里”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就可以讓學生講一講關于自己家鄉的故事。學生可以盡情地表達和向其他的學生講解他們的家鄉有哪些著名的景點、有哪些名人。比如對于陜西的學生來說,他們就可以講一講他的家鄉秦兵馬俑的產生,也可以借助于多媒體等現代的教學設備,讓學生們通過聽、說、看等形式來對秦兵馬俑進行詳細地了解,讓學生們通過鄉土資源的教學對于自己的家鄉有一個細致地了解。一般而言,從德育的角度出發,在小學德育法治教學中運用地方資源時,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有一定了解,并通過利用地方資源來加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使學生不僅能夠得到德育教育,而且能夠加強對家鄉的了解。
老師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老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發揮自己對于學生的引領作用。老師不僅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還要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4]。學生的主動性越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就越好。在德育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老師可以給學生合理地布置要完成的任務。引導學生明確想要了解的信息、了解調查的形式以及手段等。例如對于“我在這里長大”這一單元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自己的家鄉進行了解。比如生活的環境是否有所變化等。通過調查,很多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家鄉在日積月累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很多的物品變得越來越電子化、身邊的高樓大廈在不斷地建造,環境相對來說具有較大的改觀等。總的來說,在德育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開展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自己家鄉的變化,對于家鄉有更加深層地了解。老師要積極地發揮引領作用,讓學生可以以正確的形式進行學習。
氛圍對于一個人有相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沉浸在其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的熏陶。在德育視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學校可以營造一種良好的鄉土文化氛圍,讓學生可以在校園中接受鄉土文化的熏陶。首先,學校可以從加強和提升校園的規劃層面入手,合理地布置和設計校園的總體布局,營造符合鄉土文化的氛圍感;其次,學校要積極地給學生搭建展示個性的平臺,讓學生傳播自己家鄉的鄉土文化,著力于發揮鄉土文化的德育教育功能;最后,學校可以建造鄉土文化的傳播聚集地,通過板報、手抄報等形式對于鄉土資源進行運用,增強學生對于鄉土文化的了解。例如在學習“我家的好鄰居”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手抄報的形式來對自己的鄰居進行描述。例如一位同學寫道:我家的鄰居很淳樸、善良。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在我家的鄰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我們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鄰居們總是會及時地伸出援助之手,互幫互助。通過這種校園文化的形式,不僅使鄉土資源得到充分地運用,還使得學生們加強對于身邊人的了解,明白互幫互助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上課時能夠專心致志聽講。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形成,對于一些復雜的事情還不能理解。在德育視野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鄉土資源,所選擇的資源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減少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距離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來了解我們身邊的鄉土資源。比如在學習“愛心的傳遞者”這一單元的時候,老師就可以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身邊的關于愛心傳遞的事例,讓學生們從身邊的故事中了解到學習這一單元的意義。比如一位學生可以說,愛心的傳遞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看到媽媽在給奶奶的洗腳視頻后很受啟發,于是他就接了一盆水要去給自己的媽媽洗腳,這就是愛心的傳遞。筆者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些知識需要被發現。一般而言,德育視野下的小學德治教育要利用本土資源,可以從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尋找事例,要讓鄉土資源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讓學生可以從鄉土資源中獲得一定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于鄉土資源的運用變得越來越重視,在德育視野下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并將鄉土資源充分地運用其中,是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是教育教學的迫切需要。老師可以通過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學校營造良好的鄉土文化氛圍以及鄉土資源的運用要貼近生活等策略來開展教學,將鄉土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進行充分地運用,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思維模式尚未完全形成,這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以及鄉土資源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加強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學習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加強對于鄉土資源的了解,加強對于鄉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況,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并不斷對自己在課堂上的教學模式進行積極反思,思考將鄉土資源運用到實際教學中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