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占山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衛生職業技術學校 青海西寧 811601)
所謂的“破窗效應”也稱作破窗理論,是指人犯下了錯誤但又不能及時彌補錯誤,便會導致類似的錯誤越來越多,最終導致此人放棄修補錯誤。由于中職學校的特殊性,大多數中職學生都是在中考當中鎩羽、未能取得理想成績的學生,或者在初中就讀時就因為被學校或父母認為不適合繼續讀書而被協調分流的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不佳,但此前在初中時卻普遍對自己抱有期待,當自我期待被現實打破后便有可能呈現出對自己的未來人生失去信心的情況,也就是自我放棄;而這些自我放棄的學生在來到中職院校后遇到了更多與自己一樣或類似的學生,形成群體聚集,本身局限于個體的思想由于人數的增加而開始擴張,他人的類似思想也會對這部分學生的個體思想進行增幅,導致自我放棄的想法愈演愈烈;此外由于這些學生在初中時期便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導致學生一不愛學習、二不會學習、三不認同中職學習,進而產生更加嚴重的放棄學習的想法,而放棄學習勢必會導致學習成績更差,反過來繼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最終形成“破窗效應”,徹底隨波逐流。但如果反過來想,教師在學生剛剛出現問題時便與學生溝通、解決問題,自然也不會出現后續的問題,或后續問題的發生概率也會大大降低。
沒有一個學生是生下來就不會學習的,來到中職不能證明學生笨,往往只能證明中職學生的學習習慣不佳;許多情況下造就中職學生對學習興趣不足或學習習慣不佳的原因是學生的家庭情感環境不佳、缺少關懷。許多中職學生從小經歷過父母離異或父母在外打工,只能跟著老人生活或獨自生活,在缺少關懷的情況下度過了童年,初中及中職時期正是學生心智快速發育、形成強烈自我思想的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急需關懷與理解,但老年人與學生之間的強烈代溝讓學生無法將心事、煩惱與老人分享,無法從老人身上獲取關懷與理解,而自己生活的學生則根本沒有能夠傾訴的渠道,自然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專注度,每天都沉浸在痛苦和煩惱之中無法自拔;除此之外,許多中職學生因為初中時期學習成績不佳或性格不夠討喜,往往會受到其他人排擠或難以交到知心朋友,而來到中職學校后由于新環境造成的陌生感以及深處中職的挫敗感會讓學生更難交到朋友,當學生出現困惑或問題時也沒有人能夠傾聽、幫助學生開導,最終也導致學生缺少關懷、喪失學習興趣甚至是生活興趣。總結而言,中職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十分需要關懷、傾聽與認同的年紀,為了避免學生由于缺乏傾聽而產生心理問題,中職院校的班主任應當及時關注這些學生并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懷,幫助學生釋放情緒、解決困惑。
中職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最后一步,也是學生連接校園與社會的橋梁,因此中職學生會比正常高中生更早接觸社會,許多中職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是半個“社會人”,也認為自己不需要和高中生一樣接受束縛,加之許多中職學生都有著強烈的叛逆傾向,因此中職學生的社會化傾向要比普通高中生更加明顯,穿著特異、佩戴大量首飾、梳特殊發型的情況較為常見,可以理解為將維護個人自尊、盲目與標榜個性、吸引他人注意以及錯誤理解社會文化的典型做法;此外由于中職學生的家長對學生的管教較少,而學生本身正處于自律水平及判斷力不足、盲目接受外來觀念和文化的年齡段,因此經常會出現學生沒有學習到社會上的正向精神和理念,卻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的問題。總結而言,中職學生的社會化、暴力化傾向較為明顯,但其本質并非故意做錯、傷害他人,因此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進行正向引導,在不推翻學生原有觀念架構的基礎上潛移默化、引導學生轉變思想。
中職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自我認知但認知水平并不高,同時也容易鉆牛角尖、產生認知偏差,因此部分中職學生會錯誤地將事情分為黑白兩面,認為學習好的才能進高中、學習不好的才會進中職,并將這種錯誤的思想帶入到自己身上,導致這部分中職學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但任何人都有著自尊心,部分中職學生由于在學習上不夠優秀,也沒有其他方面的亮點,導致長期缺乏其他人認同,因此會極度渴望他人的關注,并希望得到他人認可與尊重。當極端自卑與極端自尊相結合時,就會導致學生在缺乏獲取正向關注能力的情況下盲目需求個性、尊重與關注,且希望通過完成危險行為或嘩眾取寵的行為來在潛意識里掩蓋自己自卑的事實。許多中職班主任并未認識到這些事情的本質,單純認為是學生不聽話,實際上每個問題都有一個最深層次的誘因,每個人的行為問題都是心理問題的具象體現,因此教師想要幫助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幫助學生正確發展,就應當認識到學生的自卑與自尊,剖析其中的矛盾,為學生進行持續的心理輔導,進而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正確認識自尊心獲取方式。
中職學生在犯下錯誤時往往具備無蓄意意識、低控制能力以及目的—行為邏輯較為復雜的特征,簡單來說就是中職學生在做一件錯事時其本身并不是故意想要犯錯,或是自己在那一刻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同時學生的行為往往是深層次問題的最終表面體現,不能用簡單的單層邏輯推理去判斷學生的行為原因。例如一位學生脾氣暴躁、一旦有人提出質疑就會拳腳相向,班主任可能錯誤地判斷該學生就是因為脾氣不好才對其他同學造成了傷害,所以應該管一管脾氣,但其實學生在事發之時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因為學生的暴脾氣也是更深層次原因的外在展現。因此,班主任想要糾正學生錯誤,就應當先去理解學生為什么犯錯;而想要理解為什么犯錯,就應當走進學生內心以及生活,并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當時的行為與學生內心的關聯。
這里依然以剛才的學生為例,班主任在了解到問題后首先對該學生平時是什么樣的人進行回憶,考慮到學生平時并非每時每刻都這么暴躁,因此學生的暴躁行為應當是其他學生觸發了該學生的痛點。而在持續觀察當中班主任也發現該學生在課上一般表現得比較正常,可一旦提問該學生回答問題時學生就會表露出膽怯的態勢,聲音變小、下意識彎腰,站在學生角度來看的話這樣的行為明顯是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懼怕回答錯誤;而學生在回答錯誤后臉頰漲紅、雙拳握緊,這樣的行為明顯也將結果引向了第二種可能,即害怕回答錯誤或討厭自己的錯誤。班主任將之前的行為進行串聯后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而得出假設:學生在此前可能受到家庭或其他學生的影響,自身學習或某些事情經常犯錯,而一旦犯錯就會遭受父母的嚴厲批評或同學的無情嘲笑,導致該學生過于害怕自身犯錯,產生了輕微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因此一旦學生需要在課堂當中回答問題,即使學生清楚自己回答錯誤也沒有關系,但潛意識也依然會高度緊張,展現出恐懼。回答錯誤后這種恐懼則會達到巔峰,轉為對自己或對他人的憤怒,但由于道德倫理對學生的束縛,使得學生不會向教師發火,因此只能將憤怒的目標轉向自己。同理,當其他同學質疑學生時也會觸發學生的恐懼心理,且由于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在初中或小學時其他同學對該學生的態度也讓學生下意識對同學關系形成敵對心理,該心理又加劇了學生的憤怒水平,讓學生放棄道德約束,因此該學生會將憤怒傾瀉到質疑自身的學生身上,甚至動用暴力手段,而其目的并非讓對方認同自己、肯定自己,而是單純地發泄自己的憤怒以及向自己潛意識中的恐懼進行對抗。在完成了推理后教師便單獨約談該同學,直接詢問了小時候的情況、包括該學生與家庭以及同學之間的關系,印證了這一推理,隨后班主任對學生進行了指引,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從該案例能夠看出,教師在發現學生存在問題時必須走進學生內心,轉換問題的審視角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發現學生真正的癥結,為解決問題、做好學生管理工作做好堅實基礎。
在了解了學生的問題后班主任便可以著手解決學生問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不論是大問題還是小問題,其背后都與其情感困惑或誤區有著緊密關聯,因此班主任應當做好學生的情感疏導工作。在對學生進行情感疏導時,班主任應當幫助學生進行行為到根源的推理,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真正深層次原因,從而正視自己的需求以及心理波動,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和自控性。
這里依然通過舉例的方式來進行講解:班主任發現班級內一名女同學曾多次與其他班級的男同學單獨同行,并表現出高度疑似戀愛的行為,例如牽手、擁抱等。在發現這個情況后班主任并未直接對女同學進行批評,而是在教研室沒有其他老師的情況下邀請女同學進行一對一溝通。在詢問中,班主任幫助該女同學梳理了思維邏輯,詢問女同學:“你覺得談戀愛這件事,你在其中獲得最大的快樂是什么?”當得到了女同學“關懷、照顧、陪伴”的回答后,教師再次詢問:“那么頻繁談戀愛是因為你覺得同性同學沒有辦法給你這種感受對嗎?”在得到了女同學確定的回答后教師基本可以確定該同學缺乏異性關懷與陪伴,而造成這種問題的最深層原因很有可能是來源于家庭。于是班主任私下給該同學的父親打了電話,了解到該同學的父親常年忙于工作賺錢養家,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同時此人不善言辭和表達后,班主任才向其父親說明了情況,并告知其父親學生缺乏父愛但無法獲得父愛,因此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取異性關懷、陪伴的需求,隨后再次與該學生洽談,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核心問題,同時讓學生嘗試著與父親接觸,多關注父親平時對自己的付出。最后該學生的父親逐漸增加了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付出更多精力照顧女兒,并試著向女兒吐露心聲,該同學也逐漸在父親身上得到了需求,不再早戀,學習的熱情以及興趣也逐漸提高。
從該案例可以看出,做好學生的情感疏導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規范學生行為,屬于班主任必須掌握的情感藝術。
上文中說到中職學生在犯下錯誤的一刻往往缺乏自控能力,雖然與學生的潛意識有著一定關聯,但也反映出了中職學生的自控能力較低,因此除了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真正問題以外,也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自我管理,讓學生具備掌控自己的“武器”;此外,由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較為繁雜,事項繁重,如果所有學生都缺乏自控能力,依靠班主任的約束,那班級管理工作質量勢必會降低。因此,班主任可以從單體以及集體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管理的習慣。首先是單體,班主任可以告訴學生控制自己的簡單方式,例如深呼吸、轉移注意力、內心復述自我問題根源、進行對比思考等,讓學生在面對突發情況時能夠有效控制自己,也可以和學生達成約定,自己不犯某項錯誤,班主任也不會讓其他人在班主任管轄范圍內觸碰該學生敏感點,進而提高學生的下意識約束能力;然后是群體自我管理,班主任應當完善班規,通過班規來限制學生行為,同時安排具有良好特質的學生來組建班委會,輔助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在減輕班主任管理壓力的同時也能夠建立良好的班級自控文化。
雖然通過情感分析,教師能夠解決學生的問題,但是學生在特殊情況下問題依然可能復發;同時中職學生的自尊心一般較為脆弱,因此班主任也應當維護好學生的自尊人格,避免學生受到自尊心傷害后做出錯誤舉動甚至產生心理障礙。首先,班主任應當嚴格規范班級內學生的言談舉止,對他人尊重,一旦學生做出了不良舉動應當及時進行勸阻并說明問題重要性;其次,班主任也應當從自身做起,避免因為自身的言行讓學生的自尊受到傷害。
綜上所述,班級的管理是一項較為細致的工作,而想要做好班級管理不僅需要做好整體管理,也需要做好學生的個體管理,尤其需要做好學生的情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