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玲
(南昌醫學院,江西南昌 330006)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合唱指揮課程逐步成為各大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程。這門課程將多種藝術形式融為一體,可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在醫學類高校,為了更全面地培養人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學校會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合唱指揮課程。因此,高校教師應積極深入研究該課程,以期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縱使我國大部分普通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已經開設了合唱指揮課程,但由于這門課程開設時間不長,因此部分學生對合唱指揮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許多高校的合唱指揮課程教師缺乏專業性,過于依賴傳統教學觀念,認為音樂專業的學生需要將專業學習作為主要任務,這就導致其忽視了合唱對促進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其實,合唱指揮課程是對多種學習內容的綜合,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但許多高校對合唱指揮課程的安排不夠合理,課時較短,很難保證學生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質量。合唱指揮課程教學內容欠缺,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形式也較為單一,難以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在教學內容方面,也僅僅是圍繞作品演唱練習,這樣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會使得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合唱指揮課程。
除此之外,我國部分普通高校還將合唱指揮課程進行拆分,分為合唱課程與指揮課程,這種分離式教學無法凸顯合唱與指揮之間的互通特征。雖然在教學模式中可以使課程內容清晰、簡潔,但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從普通高校合唱指揮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這門課程可以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大高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為教學目標。合唱指揮課程與音樂專業學生的獨唱教學不同,合唱需要融合不同聲部,達到和諧統一的合唱效果,因此對音樂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唱指揮課程是一門具有群體性特征的課程,這門課程更加注重體現不同聲音之間的共性。這也就意味著在進行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時,每名學生都應當充分考慮其他同學,盡可能地做到與他人的協調統一,保證歌曲合唱的整體性和統一性。若是音樂專業的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教學環境中,便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2]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市場對應聘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學生不斷增強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以適應就業市場日益提高的要求。合唱指揮課程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在普通高校開展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時,合唱團隊中指揮人員的指揮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合唱曲目的最終呈現效果。為了達到完美的合唱效果,指揮人員作為領導者應當通過細節來確保整體合唱人員動作的一致性。
也就是說,合唱指揮課程對于提高音樂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音樂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團隊合作,而這門課程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曲目作品和處理作品細節時,可以充分了解該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曲意圖,以此來對合唱團隊進行準確指揮,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
合唱指揮課程屬于團體性極強的課程,也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開展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下面將從多個角度分析我國普通高校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質量。
在教學領域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各大高校開設了合唱指揮課程。若想從根本上提高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質量,良好的教師隊伍結構必不可少。近年來,各大高校對合唱指揮課程做出了較大的改革與調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指揮專業比較小眾,我國有此專業的高等院校也較少。大部分合唱指揮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首選國內的專業音樂團體,如交響樂團、合唱團和音樂學院等。在綜合性大學里只有極少數指揮專業的教師,醫學院校的專業師資幾乎為零。在醫學院校,合唱指揮課程教師一般是由該校其他相近專業的教師擔任,如聲樂或器樂專業教師兼任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學體驗和學科建設與發展,從而導致無法提高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質量。[3]
合唱指揮課程一般涵蓋了十個章節,從合唱指揮基礎知識到聲音共鳴、情感表達、分析作品等,可謂十分全面,該課程的教材版本比較多,但是適用于醫學院校的教材極少。大部分教師使用的都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合唱指揮教材,教授的對象不一樣,達到的教學效果也會有較大區別。由于沒有接受過基礎樂理、視唱練耳、作品曲式分析等前置課程的教學,大部分學生對這門選修課不夠重視。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過于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在進行指揮姿勢教學時過于籠統,導致對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存在一定的偏差。

圖1 曲線運動式指揮姿勢

圖2 直線運動式指揮姿勢
合唱指揮課程屬于綜合性較強的課程,融合了音樂專業學習的多個方面,但由于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導致教學模式無法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4]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僅僅是對學生的合唱效果進行指導,忽視了教學模式的多樣性。還有部分教師只對學生進行合唱指揮課程理論知識的灌輸,并沒有與學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這就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法被有效激發,只能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
許多學校都以排練相對應的合唱曲目為主,學生僅僅是根據教師劃定的合唱聲部進行練習,教師也只是通過自身教學經驗對學生的音準及音色等內容進行指導,同時存在簡單講授合唱指揮技法的情況,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深入教學。這種較為簡單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得到良好的練習,也就無法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相關理論知識,自然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今高校的合唱指揮課程評價方式以課堂出勤率、平時表現及期末成績的綜合成績作為學生成績合格與否的標準。在進行期末考試時,往往由學生自由組合并選擇合唱曲目,或由教師指定合唱曲目來進行考核。在考試結束之后,教師僅僅是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數評價,這十分不利于學生后續的學習和發展。這種考核方式過于單一,即便是平時課堂沒有認真學習的學生,也可以通過“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完成考核曲目的準備工作,無法真實、徹底、綜合地考量學生的學習情況。
我國各大普通高校的音樂專業教育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專業的音樂院校影響。這也導致許多普通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合唱指揮課程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認為專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大部分學生并不重視集體合作。普通高校的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也導致每名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不同,且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一批過于重視考試成績的學生,這些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部分教師和學生還受到“學好聲樂等于學好了合唱”刻板觀念的影響,導致合唱指揮課程不被重視,這也導致這門課程的實際教學難以推進。[5]
在開展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時,教師應當以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為基礎,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應當明確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例如,在開展合唱基礎理論教學時,應當將重點教學內容放在根據拍號明確指揮手勢及身體協調性上,對于拍號在樂譜中使用的符號等內容則僅僅需要了解。對于指揮手勢的教學,教師應當通過實際練習引導學生將節奏與指揮手勢相結合,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側重點。
大部分合唱指揮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視了指揮技巧的練習,雖然部分教師會與學生互動,但依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考慮到合唱指揮課程的實踐性特征,教師應當改變集體授課的方式,采用小組練習或者個別輔導的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練習,同時可以運用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提升合唱指揮課程的趣味性。
比如,在進行合唱指揮課程第一節課授課時,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內的男女生比例進行分組,每個小組的成員不應超過八人,以確保教學質量的穩定性。在進行理論授課時依然可以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但當涉及曲目合唱時,則應當延續小組練習。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唱曲目會演,這樣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個別學生的學習漏洞,以便于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進行指揮動作教學時,可以采用個別輔導的教學方式,便于每名學生準確掌握相關內容。
在確定好教師團隊成員后,校內有關部門應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集體培訓,既可以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進修學習,也可以邀請校外專業人士來學校開展講座。“走出去,請進來”,通過多種方式讓教師的教學水平處于不斷進步的狀態,同時提倡教師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與時俱進,達到提高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合唱指揮課程作為醫學院校學生的選修課之一,它的存在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為就業市場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合唱指揮課程教學質量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全面發展及音樂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