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中(河南:項城市教體局教研室)
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關系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具有復雜性、長期性的特點,需要教育工作者長時間探索和實踐才能得到有效落實。因此,學校應該高度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小學階段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小學生可塑性較強,學習習慣處在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入學后,學校會對其生活、活動、學習等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的養成具有長期性和緩慢性,這個階段的學生可塑性較大。其二,從學習習慣形成的進程來看,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習慣的形成經歷以下幾個階段:模仿階段、依從階段、遵從階段、服從階段和習慣階段。雖然小學生對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認知程度較低,但是有著較強的模仿能力,能夠依從、順從于情境壓力,也會聽從教師或父母的管教和要求。因此,小學生更容易糾正不良行為習慣。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習習慣養成教育也是貫穿人一生的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提升自身修養的重要時期。在長期從教經歷中,筆者發現小學生存在以下不良學習習慣。
做作業拖拉,一部分是學生本人的原因,一部分是家長的原因。學生貪玩,喜歡邊玩邊做,浪費的時間多,學習效率通常也很低。一方面,家長溺愛,任由其抱著懶散的心態寫作業,同時還不斷在其做作業的過程中倒水、遞零食等等;另一方面,部分家長片刻不離地盯著學生寫作業,當發現學生做錯時便開始指手畫腳、大呼小叫,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因過于謹慎而害怕寫作業。還有一部分家長習慣在學生做完教師布置的作業后,繼續讓其做課外習題,致使這部分學生做作業有意拖拉,久而久之,也養成生活上的拖拉習慣。
按時、獨立完成各科教師布置的作業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表現。作業是教師根據授課情況布置給學生需要其完成的學習任務,可以分成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兩部分。作業的完成與否可以幫助各任課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當天所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便教師查漏補缺。獨立完成和按時完成是小學生作業的基本要求,但事實情況是,由于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尤其是一二年級學生,只有極少數能在課堂上自主、按時完成作業,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教師或小組長的督促下完成的。至于課后作業,由于大部分家長過度溺愛,在學生完成作業后,便替他們檢查作業,使學生沒有養成自行檢查的良好習慣。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一到考場,很有可能忽略檢查,導致成績不理想。
有效及時的提問是小學生自主獲取學科知識的重要途徑,不僅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擴展能力,而且是小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體現,還能促進和各科教師和諧相處。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小學生往往不敢提問、不愛提問,即便有的學生有提問的習慣,往往也不會提問或不善于提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有一類學生通常安靜而乖巧,上課也不開小差,但是因為畏懼教師或擔心出錯而很少提問,部分學生不善于思考問題,也提不出問題,偶爾提出問題也往往幼稚可笑或漫無邊際;還有的學生雖然有問題,但是因為性格原因,或受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的限制,不好意思提出來。如果提問習慣得不到及時培養,會導致學生越學越難,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其智力也會受到影響而得不到充分發展。
學習動力是小學生學習的內部驅動力。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小學生學習動力受年級、家庭和學校因素的影響而不盡相同。在年級因素上,小學生一般來說比較貪玩,導致學習主動性并不高,通常只有在教師和家長的監視下才肯學習。由于年齡的不斷增長和知識的不斷深入,學習動力隨著年級的增加而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家庭因素方面,學習動力受父母外出時間、職業、文化、家庭氛圍、學習環境、親子關系和家長態度等方面的影響較大:父母外出時間長、職業不穩定、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氛圍不和諧、學習環境較差、與學生相處時間短、對學生學習放任的家庭,學生往往學習動力不足,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因素方面,班級紀律、師生關系、同學關系也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動力:班級紀律較差、師生和同學關系的緊張會導致小學生學習動力的缺失,產生厭學情緒。這些學生由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低,導致在臨近考試時,往往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復習功課。“臨時抱佛腳”的學習心態導致學習效果并不顯著,學生的成績也長期處在班級的中下游。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一旦錯過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之后便很難糾正,從而對學生之后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長年累月反復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多元因素共同促進的過程。針對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的特點,我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及行為習慣。
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三種方式提高班主任的理論修養。其一,指定學習內容,定期進行交流。讓班主任將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相關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一系列的交流,以更好地將此項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其二,自主學習。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專家講座,開展交流研討會,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不斷提高其專業素質和教學水平。其三,注重反思,強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識。注重反思能幫助班主任看清自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利于班主任在不斷反思中明確教學方向,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學校可定期展開反思交流會,不斷為班主任提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以更好地為其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反思,不但能夠強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識,而且還能提升班主任的理論素養和教學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將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首先,加強聯系,明確學校和家庭合作的意義。當前,盡管不少家長比較重視學生的教育,但快節奏而又忙碌的生活導致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力不從心,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相比家庭教育,學校能夠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施以系統、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和家庭必須在教育理念上達成共識。可以通過召開家長會的方式,向家長闡釋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的相關政策,并不斷激發家長的教育合作意識,以便將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使二者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上達成一致,創造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教育環境。其次,加強溝通,深化學校和家庭的合作意識。學校可以通過建立家長信箱、教學開放日的模式,為學校和家庭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化的平臺。不斷幫助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針,以引起其對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高度重視。同時,使其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進行監督和糾正,從而使得此項工作有效落實。
實踐活動通常具有豐富多樣、趣味性強的特點,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主動地參加實踐活動。將教育融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有利于落實習慣養成教育政策。學校在制訂校園文化方案時,可以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將習慣教育內容巧妙融入校園文化活動,同時不斷賦予校園活動勃勃生機,使之具備趣味性和新穎性。如此一來,可以使學生在校園文化中進行自我教育,并在自我教育中不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當今小學生在學習等方面都有著許多不良習慣,不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還會阻礙其全面發展。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過程都是漫長的,而小學階段是學生習得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所以在這一階段,教師和父母都有必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予以高度重視。通過不斷對學生施加全方位的積極影響,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