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洲 黎紅 曾丁山 杜俊杰 付玲玲 鄭良科
摘要:文章以廣安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全面分析廣安市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廣安實際,提出廣安市主動融入成渝地區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的重要路徑,為廣安市全面實施“同城融圈”戰略奠定理論研究基礎和決策參考依據。
關鍵詞:成渝地區;生態高顏值;重要路徑;理論研究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在成渝地區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群”。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相繼出臺,鮮明要求建設成渝地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國內外有關學者、省內有關市州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等開展了相關研究。本文全面分析了廣安市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形勢,認真對照當前渝廣生態環境領域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的重要路徑,為廣安市全面實施“同城融圈”戰略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一、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形勢分析
(一)在區域地緣上具備突出優勢
廣安市地勢優越,是重慶三峽庫區發展的腹地和接力帶,全市6個區市縣中,所轄鄰水縣、華鎣市、岳池縣、武勝縣自東向西與重慶市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合川區等接壤。廣安市有大小溪河700余條,所有溪河水資源均入境重慶,匯入長江,共有20條跨省界、市界河流,其中與重慶交界斷面15個。廣安與重慶同處長江上游、華鎣山脈,境內所有河流最終全部流入重慶,同是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廣安也是四川省距離重慶主城區最近、川渝行政邊界接壤最長的地級市,目前,廣安50%的工業為重慶配套,來廣安旅游的人有60%來自重慶,廣安75%的農產品銷往重慶,廣安各縣(市、區)均處在重慶二環、三環高速公路通達范圍內,均具有同重慶主城對接融入、服務貿易、生態環境共保共治的合作潛能。
(二)渝廣合作基礎實、前景廣
早在2008年初,廣安便提出立足四川、融入重慶,全方位、多領域融入“重慶一小時經濟圈”。2009年7月,廣安正式提出了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區的戰略構想,并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強化渝廣交流合作。同年10月,四川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一極一軸一區塊”建設推進成渝經濟區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重點打造包括廣安在內的環渝腹地經濟區塊。2011年3月,國務院通過的《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提出,“在川渝毗鄰的潼南、廣安建設川渝合作示范區”。2012年11月,《川渝合作示范區(廣安片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明確將廣安建成成渝經濟區乃至全國區域合作的典范,“渝廣合作”成為依托省域外中心城市加快發展的“試驗田”。近年來,廣安市積極對接川渝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共謀渝廣生態環境領域深度合作。截至2021年底,渝廣開展成渝地區生態環境交流合作100余次,簽訂合作協議10余個,開展聯合檢查有100余次,跨界應急演練20余次,共享區域流域數據約20000個,涉及川渝兩地黨政及各部門達30余個,渝廣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合作前景巨大。
二、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區域流域法律法規標準不一,聯防聯治效果欠佳
當前渝廣兩地環境標準不一,管控要求寬嚴有異,標準的差異性一定程度上間接助長了污染物跨區域轉移,也阻礙兩地的污染防治和聯動監管。渝廣目前仍然存在川渝兩地環境保護稅標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標準、環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等標準不統一,并且也存在省市層面的政策協同不能同標同法,嚴重阻礙兩地共建共治區域流域污染。
(二)政策分區適用限制不明,破解區域壁壘待明晰
受行政管轄所限制,渝廣區域出現“多龍治水”現象,上下游也存在相互推諉扯皮現象。主要流域治理分割性與排斥性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和完整性欠缺,“山水林田湖草”難以實現統籌,邊界責任界定不清晰。廣安轄區市縣及部門與重慶對接時,由于行政級別差異較大,在爭取政策、資金、項目、規劃上,依然會存在受益力度不夠、協同程度低、支撐力不足等問題,利益博弈問題嚴重。
(三)全面系統研究融入程度不夠,深水深潛合作不夠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方向指引,但目前對于渝廣區域生態文明一體化建設和區域環境保護聯合聯治等問題還缺乏理論研究,在實踐過程中多將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同于生態環境聯合治理和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同時由于渝廣的生態本地、發展規律、發展特點等差異較大,全面系統融入成渝地區生態環境保護還需要體制機制創新,在發展空間的一體化布局、區域規劃一體化設計、生態產業協調發展等領域急需深潛,也需深入。
三、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重點路徑
(一)統籌抓實“跨界污染治理共推”,在跨省域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進程上率先突破
廣安生態環境融入雙城經濟圈建設要實現區域環境共治“1+1大于2”的目標,應嘗試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圍繞跨界區域流域重點難點問題,在“共治水、協控氣、穩固土、防應急、同執法”五個方面謀劃好、落到實。一是共治水,強化水生態環境治理。以嘉陵江、渠江、御臨河等河流湖泊為重點,深化工業領域、農村生活、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嚴格落實水資源“三條紅線”管控,全面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探索建立跨區域雙河(湖)長制,深化川渝跨界水體聯防聯治,打造幸福河湖。二是協控氣,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深化開展工業污染源整治,加大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治理力度,深入推進VOCs和O3污染幫扶和協同治理。加強移動源排放監管。突出整治城市揚塵污染、農村生活及其他面源污染等治理,強化煙花爆竹禁燃放、秸稈禁燒管理。強化渝廣、川東北區域以及市域各區縣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探索共建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適時共享環境空氣質量數據。三是穩固土,深化土壤固、危廢污染處置。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持續開展重點企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非煤礦山礦企等土壤污染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嚴格控制新增重金屬排放,強化涉重園區管理。統籌固危廢處置,強化固危廢源頭減量,補齊固危廢處置能力建設短板,提升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四是防應急,共同應對區域環境突發事件。實施環境風險企業和污染物排放清單管理,扎實做好園區、企業環境風險防控。深化川渝兩地突發環境事件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加強渝廣毗鄰區域流域環境應急能力建設。五是同執法,共推聯合執法。統一聯合執法尺度,推動違法線索互聯、監管標準互通、處理結果互認。建立健全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和統一“兩法銜接”機制。推進基層執法能力現代化建設。
(二)系統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共建”,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樣板區建設中共同發力
廣安市建設生態高顏值城市要以長江上游生態廊道建設為核心,圍繞綠色生態廊道共建主題,在融入路徑中“得天時、享地利”,精準實施區域生態共建環境共保。一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聯合重慶合川、渝北、長壽、墊江等地積極爭取國家規劃、政策支持,共編規劃、共謀項目、共爭資金,建設嘉陵江、渠江生態廊道。要以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城市為契機,依托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等自然山體打造市(縣、鄉)群生態廊道。二是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廣安行動,實施重點流域、重要湖泊濕地保護建設。以植被、物種多樣性為重點,全面開展本地調查和陸地生物多樣性調查。以嘉陵江南部段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為重點,推動重點流域水生物種保護,建設渝廣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三是修復與恢復生態退化區。加強生態脆弱區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修復,強化河湖濕地保護。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和廢棄礦生態修復,重點推進華鎣市、鄰水縣廢棄煤礦礦井涌水整治工程。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城郊生態綠地等建設,實施“園美城綠、公園圍城”工程。四是保障自然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全面推行林長制,鞏固退耕還林成效。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推行河流湖泊休養生息。落實“十年禁漁”和湖庫休漁制度,嘉陵江、渠江等天然水域實行“十年禁漁”。
(三)大力實施“綠色發展方式共構”,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等進程中做好支撐
廣安主動“生態融城”,也要“綠色發展建城”,要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能源等結構調整,真正實現在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中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宏偉目標。一是優化空間布局,突出功能定位。以廣安“東進、西連、南拓、北控、中優”空間布局為背景,主動對接重慶都市圈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借力縣域集成改革試點,建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深度融入重慶都市圈發展。用好華鎣山、明月山等自然景觀資源,與重慶共建環重慶主城都市區經濟協同發展示范區、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等合作示范區,助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二是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提升優化傳統產業和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雙輪驅動”,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支持川渝高竹新區等地,承接重慶主城都市區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華鎣市玄武巖纖維材料產業園、廣安經開區先進化工材料產業園為重點,大力發展玄武巖纖維新材料、新型建材、高分子新材料,建設綠色園區、綠色企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新業態,加快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強資源能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強化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持續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和新建耗煤項目,實施等量或減量替代。探索推動渝廣兩地“城市礦產”基地建設,耦合產業促進工業固廢循環利用。支持服務渝廣兩地科學、有序、共贏開發嘉陵江、渠江等水電資源。加快渝廣能源一體化綜合利用和智慧用能示范建設。
(四)持續深化“生態環保合作機制”,依靠政策機制在生態環保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過程中增益
充分發揮環境、經濟、社會政策對“統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導和服務功能,有助于確保廣安生態環境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合作項目、資金、措施等的“綠色屬性”,為渝廣堅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政策和機制保障。一是協同發揮環境經濟政策的策應功能。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為主導的綠色金融創新和市場體系,積極爭取在廣安開展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努力爭取四川“綠蓉融”、重慶“長江綠融通”等融資平臺向廣安傾斜業務、貸入資金。探索建立川渝毗鄰地區具有示范功能的環境資源權益交易平臺等,強化環境權益交易合作。前瞻開展碳金融創新、氣候投融資等研究,聯合重慶設定“碳惠重慶+廣安”碳排放交易平臺,有序推進碳普惠機制試點。二是構建和完善渝廣兩地生態環保合作機制。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聯席會議制度、生態環境輿情協同處置機制等,共同研判區域生態環境形勢和重大突發生態環境問題。探索建立渝廣合作成效評估機制與結果公開機制,實效推動渝廣生態環境數據共享共用機制,共建區域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和區域流域治理“一張圖”。優化整合廣安生態環境專業技術資源,謀劃建設市級生態環境綜合研究中心,推動區域生態環境“產學研”科研能力現代化。三是完善一體化生態環境政策支撐體系。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兩地,協調推動“三線一單”實施,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負面清單制度。推進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川渝協同立法,完善同標同法交流合作機制,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探索與重慶開展跨區域生態環境事件損害賠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EB/OL].2021-10-21.
[2]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環綜合〔2022〕12號)[R].北京: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2.
[3]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川府發〔2022〕2號)[R].成都: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
[4]毛丹,趙平,康璇,等.樂山在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施展新作為的路徑思考[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20,22(04):91-93.
[5]楊博.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對策建設——以廣元市為例[J].社會經緯,2021(04):85-89.
*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廳2022年科技創新基地(平臺)和人才計劃項目(2022JDR0066)及小平干部學院2021年度社科研究重大項目(2021-XPGYZD-2)。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安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