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鄭嘉梓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21)
201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曾在北京召開“紀念中國舞蹈史研究60年學術研討會”,這是“中國舞蹈史研究”的第一個60年里程,在中國舞蹈史發展的60年間先后出版了《中國舞蹈藝術史》《中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史》《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百年中國藝術史·百年中國舞蹈史》等舞蹈通史、舞蹈專史類研究專著,后有被列為國家“八五”“九五”課題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和《中華舞蹈志》,作為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全國曾有組織、有目標地對各省、自治區流傳于民間的民族民間舞蹈進行全面的普查、挖掘、整理、編纂。這些論著均以歷史斷代為脈絡,以舞蹈研究為本體,對我國的舞蹈從古至今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能夠看出國家對舞蹈史論研究的重視程度,以及舞蹈史論的前輩、學者們做出的大量工作,為進一步研究、學習提供了基礎保障。
本文以寧夏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為例,其創建于2006年,“中外舞蹈史”作為學科基礎課程,一直是本科生培養計劃中的專業必修課程,起到基礎性理論學習和指導實踐、拓寬視野、提升思考能力的作用。2018年進行本科生培養計劃修訂工作,根據授課情況、明確培養目標、革新授課方式、優化授課效果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對原名為“中外舞蹈史”的課程進行了相關設置上的改變,更名為“中國舞蹈史”和“西方舞蹈史”兩門課程,課時設置產生了具體的變化,由原來一學期34學時包括全部中外舞蹈史的教學內容,更改為34學時更細致的、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中國舞蹈史的教學,學時首先給予保證,使得課程內容的拓展和豐富具備了一定教學時間上的基礎條件。
以中國歷史斷代為脈絡,以舞蹈研究為核心,梳理舞蹈的發展。但是并非完全按中國歷史的政權更迭、朝代更替劃分階段,而是參照文化、審美意義進行劃分,所以不同朝代會劃分為一個階段。
首先,充分引導學生建立對中國歷史、中國舞蹈歷史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清晰、正確的認識學習中國歷史的重要性,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學習舞蹈,提升對舞蹈的理性認知;其次,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建立對中國舞蹈發展的知識點的學習和積累;再次,進而嘗試潛移默化地將理論邏輯思維融入學習,引導學生從歷時性、共時性縱橫分析舞蹈問題的能力,明確任何一個時期,中國舞蹈的發展都離不開時代環境,是政治、經濟、社會意識、社會思潮等外部因素和舞蹈自身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高等教育是具有較高層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具有個性化、知識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各專業學科出現越來越多的分化、綜合和交叉,職業對人才的需要知識含量增大,綜合素質增強。”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拓展性,教學方式的多元化、靈活化,教學目標的準確性、綜合性等,都需要在進一步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架構完整、系統的課程。
一是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方式的設計:提升課堂參與度和課堂體驗,充分運用創新教學法,例如:翻轉課堂、對分課堂。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收者向知識積累者和輸出者轉化,教師逐步從知識講授者甚至“知識權威”轉為知識分享者。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運用當堂對分,當堂或隔堂討論的方式,教師講授知識要點、底層邏輯、列出知識框架,針對有價值的問題設置討論。學生4—6人為一組(經過“對分課堂”實際教學研究,多于6人,討論無效的概率較高),討論時長視具體問題定為5—20分鐘不等,實現從師生交流討論向生生交流討論轉變,盡可能保證平等原則且暫時弱化教師的知識權威。因綜合類大學舞蹈專業學生高考分數線較低,學生進入大學前學習儲備、學習興趣普遍匱乏,學習能力不足,采用對分課堂這種教學模式,盡可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參與討論的主動性,由于多為隔堂討論,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相關問題所需的資料進行查閱和準備。即使不主動參與討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通過傾聽也能實現對課程的學習。小組討論體現出團體的建立、組織、協調能力,對個體自信心給予更多激勵。
對分課堂方式的融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機械化備課的負擔,經過時間的磨合和構課,真正打破照本宣科,對教師專業能力、教學能力和綜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學生的反饋往往具有現時性,教師即時對課堂做出反應、統合、引導。教育的目標,終究是要完成對人的塑造和培養,最終的“成人”“為人”建立在5C核心素養(批判性、創造性、溝通、合作、文化素養)的實現上。
二是中國舞蹈史課程成績評定方式:通過改革靈活課程成績評定方式,不以試卷作為唯一評定成績的標準。
最終成績為10%,30%,60%的三項加權平均。需要明確的是,根據學校教學管理統一要求,目前仍然比較注重學位課程的期末考試,寧夏大學教務處實行教考分離的閉卷考試,因此期末試卷成績在成績評定中所占比例仍然較大,在進一步的改革中,教師期望可以實現能夠自主的且被管理方認同的多元考評方式。
三是中國舞蹈史課程教學改革中解決的重點問題:
①縱橫交錯、融會貫通的構課視角和方式:全面細化具體的專題式課程內容構建。建立專題型課程,基于對中國歷史、中國舞蹈歷史發展的整體把握,依托相關文獻資料及主要教材,深入分析教材,重新建立各個專題教學內容。②儲備多元化信息。教師自身應拓寬視野,積累多元知識儲備,不拘泥于中國舞蹈史本身,更注重建立中國音樂、美術史,傳統文化、傳統美學,甚至中國哲學史等方面的知識結構,“以史觀今”的思維能夠準確地在歷史和當下之間建立思考鏈接。③專題性帶動課程內容,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知識分享環節。每一個專題由針對性問題引入,例如:熱點話題、影視片段、舞蹈前沿等,充分體現出史論學習并不僅停留在“歷史”中,注重與當下的結合,引導對未來的思考。
2.3.1 中國古代舞蹈史專題(表1):
表1 中國古代舞蹈史專題設置
2.3.2 中國近代舞蹈史專題(表2):
表2 中國近現代舞蹈史專題設置
2.3.3 中國現當代舞蹈史專題(表3):
表3 中國當代舞蹈史專題設置
課程建設的積累階段:本課程教師一直致力于教學一線,十年積累全面而充分地對中外舞蹈史的相關知識點熟練掌握,不斷完善知識儲備,進行學習研究。
課程建設的設計階段:本次教學改革的契機,一是作為2017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藝術學一般項目《寧夏舞蹈史》的主要研究人員,對地方舞蹈史進行全面深入研究;二是主講本課程參加2020年寧夏大學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準備和參賽過程中,對課程教學大綱、教案、教學設計、反思等進行了結構性的調整,對教案重新編寫,最終完成10萬余字的教案和新的教學設計。
課程建設的實施和改進階段:第一階段:對各個專題進行具體內容的設計,制訂教學大綱、教案;第二階段:按照初步改革后的專題型方式進行授課,一邊授課一邊總結,結合“對分課堂”教學方式;第三階段:第一次教學實踐后的總結,并完成相關教改成果的論文撰寫工作;第四階段:第二次專題型課程內容改革的修改,總結教學經驗,進一步充實教學設計;第五階段:第二次進行教學實踐并總結;最后階段:進行相關結題工作準備。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綜合能力較強、具備舞蹈理論素養,具有一定理論視野、邏輯思維的舞蹈專業學生。舞蹈專業在注重技能水平扎實的基礎上,同時注重教學中體現人文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具有問題意識,從感性向理性提升。
本課程近三年來學習人數逐年遞增,期末考試成績較之教學改革前的2019年和改革開始的2020年、2021年,最高分、最低分均有降低。但是僅以最高、最低分不能說明實質問題,下列成績分布表格和圖示,能夠更清晰地呈現信息(見表4、表5、圖1)。
圖1 2019年—2021年“中國舞蹈史”成績分布比例柱狀圖
表4 2019級—2021級舞蹈表演專業本課程學習人數及最高、最低分對比表
表5 2019級—2021級舞蹈表演專業本課程成績分布及百分比
通過柱狀圖顯示:
①本課程新修訂培養計劃的2019年開始,學生期末成績均基本呈正態分布。
②及格人數中,多集中于60—69.9分數段。
③2021級雖然沒有90分以上,但是80—89.9和70—79.9分數段人數明顯增多,較之2020級不及格人數大幅度下降,從29.7%下降至8.5%。
成績分布的人數占比均在不同程度向著高一層分數段提升。
成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學改革后,本課程學生成績提高,但是我認為需要清醒的認識到,成績只能代表2021級學生,并不意味著對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完全證明,嚴格意義上講改革只進行了兩年,長遠發展還需理性面對。
繼續提煉更為集中的專題課程,按照舞蹈發展的審美特征和文化內涵提煉最準確的關鍵詞作為專題內容。
設計具有區域特色的舞蹈史專家講堂,注重舞蹈專史的研究,也體現出寧夏大學舞蹈專業課程內容所具有的獨特性。如:唐代“胡旋舞”專題,西夏樂舞專題等。
充分注重探索課程改革的創新點。①教師是知識的分享者,在分享知識的過程中,和學生建立協調、平等的交流。②史料史實嚴謹且客觀,內容創新突出專題性,以專題帶動知識成體系建構。③有效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中國舞蹈史教學過程實現人才培養。增強史論類課程參與性、鮮活感,舞蹈專業人才培養不僅具備藝術素養較高的舞蹈技能水平,更應注重藝術修養的內涵積淀。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講話“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越來越多的舞蹈藝術工作者,從理論、創作、表演、教育等學科的不同層面,進行著關于中國古代舞蹈、中國古典舞蹈復現和具有古典審美的中國舞蹈的創造工作。那么,對中國舞蹈史的學習和研究,就成為指導實踐的重要因素。站在舞蹈高等教育層面,我們的視角和立足點,都應體現出對學科學習更高一層級的認識,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舞蹈,應當基于學術和文化的角度,秉持這一文化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