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軍
(湖南省隆回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湖南 邵陽)
柔性管理的核心是以學生為管理中心,通過與學生心理和情感方面的溝通來實施人性化管理。這表明班級內部的柔性管理更加關注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非制度層面的約束。尤其是對中職院校的學生而言,他們在畢業后很多會直接走向工作崗位,所以應該學會基礎的人際交往技能和相關的社會適應能力。柔性管理不僅體現在班級管理層面,更體現在學校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建設層面。
中職院校的教學計劃比較特殊,在這個教學期限之內如何將學生培養為具有實踐技能的優秀人才,既需要學校頂層管理者的綜合設計,又需要班委和教師的積極配合。傳統意義上,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比較密切,他們負責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事務,同時還負責給學生教授知識[1]。對此,學校應該和教師建立常態化合作溝通機制,打造暢通化信息傳遞體系,明確學生的定期反饋要求,讓被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間能夠形成思想默契,使教學管理隊伍始終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具體來看,學校應該根據每一名學生的不同需要制訂對應的管理計劃,在豐富學生知識內涵的同時讓學生具有情感內涵和社會交往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感知到認同感和歸屬感。
班級內部的柔性管理體制是一個班級進行管理的基礎組成部分,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自主而平等的自治機會,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班主任需要正確認識班級目標和班級規劃的重要性,如在學生入校之初,就需要給學生制訂未來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能夠具有崗位適應能力等社會交際能力,讓他們在今后的崗位工作中可以游刃有余。當有了管理目標之后,學生管理的各項工作就能在嚴密部署下進行,同時對管理成果進行考評。一個好的班集體必須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并且班主任要學會用制度約束學生,與此同時要制訂柔性管理計劃,與學生多溝通,減少對學生的批評和懲罰,才能實現剛柔并濟、相互補充,更加有利于班級整體管理目標的實現。
目前,多數獨立院校和高職院校都關注對學生所在班級進行綜合評價,且評價標準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考試成績”或是“實踐技能水平”。對于班主任而言,班級柔性管理動態評價體系所發揮的作用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積極性,這表明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需要全面展開自我測評、他人測評和輔導員共評等,針對柔性管理下的動態評價要求來準確把控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情況,從人際交往能力、活動參與積極性和個人組織紀律性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2]。中職院校的班主任要建立更加柔性的模糊評價體系,加速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程度,讓柔性評價能得到動態評價結果的支撐。對于一些難以量化的具體問題,則可以考慮采用定性評價的方式,從學生性格特點入手,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在心理方面給予學生合理的疏通和引導。教師要避免運用剛性制度去打壓和反駁學生,而是要通過情感交流的方式準確把控問題所在。
班級內部柔性文化指的是校園環境下的一種子文化特征,針對的是某個班級或某個專業的學生個體所打造的共同價值體系。雖然班級規模相比于學校規模相對較小,但卻能夠彰顯出一個集體的文化精神,展現出小團體的精神風貌和個人價值,柔性的班級文化環境是學生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同時也是和諧校園文化形成的關鍵依據。作為中職院校的班主任,需要增強學生在群體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學生對組織的認可程度。
例如,選擇班會或是自習課的時間與每一名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以溝通和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個人所學專業的認知,了解學生對今后崗位工作的要求與計劃,從而讓學生對自我發展前景和發展目標有一個相對清晰和統一的認知,這不僅是教學管理措施的革新,同時也是柔性理念傳播的革新,讓校園文化和班級文化始終保持同一方向。班主任自身也應該更加了解班級學生內部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情感狀況[3],以板報或圖片的方式共同打造班級內部的文化物態環境,始終讓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正向積極引導。值得一提的是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定期溝通,了解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以及班級制度在整個班級的落實情況,這樣也有助于教師做好某些特殊群體的思想工作,促進班級的和諧發展。例如,對于一些家庭較為貧困的學生或是留守學生而言,他們對工作會更加關注工作距離和工作強度,教師也應該意識到這些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做好整體性規劃。
柔性文化建設結束之后,班主任需要注重在班級內部進行感情管理投資,重視管理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采取人性化管理舉措。例如,當學生出現一些問題行為時,班主任不可過多進行懲戒教育,而是要通過適當的感情投入配合柔性管理模式,使學生做到心中有規定,從外部管理過渡到自我管理,由不敢犯錯轉變為不想犯錯。相比于剛性制度管理模式,柔性管理更多依靠班級內部的價值取向和團隊凝聚力,學生在這些隱性文化的影響之下,也會學會如何尊重和團結,營造健康成長的班風環境。班主任既要嚴格要求、嚴格管理,不放松與不遷就,又要對學生真誠寬容,正確體現對學生的嚴與愛,讓中職院校的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多主體協同教育模式能夠切合實際工作要求,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綜合管控和社會支持,合理利用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來輔助學校教育。例如,很多中職院校會利用學生的寒暑假時間布置一些社會實踐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在開學之后完成個人實踐總結,以匯報和演講的方式在班級內部進行交流學習,最后上升到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和理解,了解今后崗位工作的相關要求。在現代技術的幫助下,班主任還可以通過多元化的科技輔助手段增強和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和溝通,建立常態化和長效溝通機制,在班級內部營造出良好的人文關懷氛圍[4]。例如,可以通過線上交談的方式,教師和家長進行雙向溝通,互相交流教育心得與經驗,然后總結在教育階段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一一采取解決措施。
柔性管理要求班主任重視客觀條件下的學生學習與生活規劃,班主任自身也應該重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互動。中職院校的教育過程本身涉及校企合作,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關注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創業意識培養,在日常的工作指導中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基于需要理論確定學生未來的發展計劃,讓柔性管理對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在滿足個人需求的同時擁有更高的價值追求,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優秀人才。
班主任個人培育的核心要素在于強化“最后一公里”隊伍建設,讓班主任的言行對學生的個性品質和素養起到示范作用。這要求班主任從新時期的學生工作動態出發制訂年度或季度的學生培訓計劃,落實學生的在崗實習鍛煉等,同時要學會處理一些學生群體當中的應急突發事件,使廣大班主任隊伍能及時了解學生管理的新動態,進一步提升學生工作開展過程的技能水準,如可以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答疑解惑,了解學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實際需要。
班主任自身也應做好日常自我管理和在崗培訓,將班級實際工作和考核標準進行結合形成綜合考核指標,關注自身人格魅力的培養。班級內部的學習風貌離不開班級領導者的引導,而班級內部的柔性文化與班級凝聚力養成同樣要得到教師的支持和幫助,為創建和諧班集體而不斷努力。對此教師應該重視學風建設、班風建設,做好特殊群體學生工作,加強班級內部的文化激勵,提升班干部的管控意識,讓班級內部的每一個個體都能服務于班級文化建設,有效發揮管理與實踐才華,達到班級發展目標[5]。中職院校的學生需要心理層面的疏導和調節,教師在關注個人品質和個人素養教育的同時,要積極參與并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以柔和和鼓勵的方式將事務性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群體,給學生指引正確的學習方向和生活方向。
柔性管理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否定原有制度管理模式的效果,而是基于基礎性管理對原有的剛性管理模式進行升華和調節。這項工作不僅考驗班主任的個人情商與溝通協調能力,而且也考驗班級內部的文化建設水平。在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班主任應重視班級內部物態環境和觀念環境的建設要求,用柔性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打造良好的班級文化與價值觀念,最終提升班級內部的文化凝聚力,管理好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