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景 浩,孫 婷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是財富之源。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將“就業優先”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要悉心指導大學生就業,幫助其解決在就業方面遇到的各類問題,并出臺多項政策和舉措,助推大學生順利就業。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的跨越,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逐年增加,在2001 年時,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了百萬大關,到了2022 年,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超過了千萬大關,規模的大幅增長必然影響就業形勢。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期,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使得就業壓力日益加劇。
作為育人主陣地的高校,如何充分把握專業課程的價值,發揮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作用,實現大學生順利就業、充分就業成為了不可回避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業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在1909 年由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首先提出,是從雇傭角度出發,為了判別人們是否具有獲得和保持勞動的能力。20 世紀80 年代后期,美國的一些學者對此概念進行了延伸和拓展,認為就業能力體現在從獲得就業、維持就業和重新就業的連續的動態過程中。國際勞工組織對就業能力的理解是個體能夠獲取工作,在工作中獲得成績或取得進步,并能順利應對工作中各種變化的能力。加齊耶(Gazier)提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享有報酬的工作,并能夠在工作中晉升的能力[1]。福蓋特(Fugate)認為就業能力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綜合素質能力,包括外部職業能力和組織內部能力,如社會和人力資本、職業認同感、職業適應情況等[2]。國內學者通常將就業能力理解為崗位勝任力。鄭曉明從個體視角對何為大學生就業能力作出了界定,認為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加強知識學習,進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一系列本領儲備[3]。曾湘泉認為,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結構上分為硬能力和軟能力,即為了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和要求而具備的認知技能和非認知技能,包括專業知識與技能、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持續學習能力等[4]。
從人才培養和個體發展兩個視角綜合考量,由此得出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是大學生通過知識積累、技能學習、素質培養等途徑形成的,能夠動態適應勞動力市場,保證與崗位高度匹配的能力總和,包括兩個層次,分別是外顯性就業能力和內隱性就業能力。其中外顯性就業能力主要表現為基本工作能力、專業技能、溝通表達能力等;內隱性就業能力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學習態度、思維能力等。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就業的基石,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能夠幫助大學生順利實現從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的調整與轉變。
縱觀當前就業現狀,大學畢業生人數每年再刷新高。用人單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自身實際情況,不斷提高用人標準,也意味著對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如果僅從高等教育的角度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考慮用人單位的需求,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勢必會受到影響。
基于需求側,即用人單位的視角來剖析現階段勞動力市場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深入挖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要素,為作為供給側的高校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依據。綜合個人能力的差異性和系統性,由此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核心要素整合為5 個維度,分別是個人品格、一般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發展能力和個人資歷[5-6]。
個人品格:個人品格是大學生就業的基本素養和根本要求,包括道德操守、責任感、開拓精神、工作態度、敬業精神以及進取心等。
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不同專業大學生在就業時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具有普適性,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抗壓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專業知識與技能:這是就業能力的基礎與核心,不同專業的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技能不盡相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立足專業知識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與設計以及制定人力資源規劃能力,使學生能夠組織培訓活動、對人員進行測評、有效開展績效管理活動,可以設計科學合理的薪酬方案,妥善處理好勞動關系問題,提升其危機處理能力。
發展能力:發展能力是大學生不僅能夠良好地適應工作崗位,還能夠推動其自身職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能力與特質,涵蓋管理與領導能力、統籌規劃能力、決策能力、理想遠見、自我展現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職業規劃能力等。
個人資歷:個人資歷是就業能力的顯性表現,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學業成績、取得資格證書、社會實踐經歷、獲獎經歷、學生干部經歷等,能夠體現個人的綜合素質情況。
當前高校聚焦辦學定位、凝練辦學特色,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致力于培養專業水平高、綜合能力強、適應社會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人才,提升教育服務經濟和產業發展的作用。大學課堂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責,發揮著教書育人主渠道的作用。“人力資源管理”是高校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等特點,主要內容包括: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分析、員工招聘、培訓與開發、績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方面,這些內容與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聯系非常緊密。在教學過程中,將就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專業課程內容中,不僅可以夯實大學生理論知識水平,提升大學生專業素養,為成為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復合應用型管理人才奠定理論基礎,也是落實高校培養目標、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表現。
隨著產業優化升級與經濟發展,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掌握理論知識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具備綜合能力,且適應性強的實用型人才。但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普遍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要求是“橫亙”在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難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以“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實現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相匹配”為教學驅動,革新教學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實現就業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統一。課程還應注重與行業保持密切聯系,利用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增加實踐、實習學時,使學生在切身實踐中掌握與實際工作相對應的本領。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能力提升訓練,最終實現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有效對接。
“眼高手低”是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業能力的欠缺嚴重影響了畢業生的順利就業。以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為導向,將就業教育與能力培養貫穿于“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始終,通過內外結合,校企互動,可以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求職態度,充分了解社會需求,并深刻認識自我。也可以促使大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用人單位現實需要,有意識地制定職業規劃,及時彌補自身不足,實現自我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就業能力和職場競爭力。
就業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應在立足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從就業意識的培養強化到就業能力的形成內化,搭建一個系統、連續的教學活動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應用型管理人才為主線,進行“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將就業能力的培養嵌入教學全過程。
為了切實保障“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效果,真正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崗位勝任力,不能只關注課堂教學,還需要將整個教學過程和后續相關實踐看作一項完整的活動,進行整體規劃和系統思考[7]。根據大學生就業能力形成與內化規律,將就業能力培養融入到理論學習、校內實踐、專業實習3 個環節中。從課程開設學期一直延續到學生順利就業,對學生進行持續關注,將就業能力培養貫穿各個環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構建一個完整、不間斷的就業指導體系。
1.豐富教學內容。對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將課程劃分為人力資源戰略管理與規劃、工作分析與設計、員工招聘、員工培訓、績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勞動關系管理7 個教學模塊。根據各個模塊的內容和特點,明確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在講授過程中通過融合日常生活事例,引入企業真實案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也可以促使學生了解企業實際需求,進而調整自己。
2.改進教學方法。“人力資源管理”應用性較強,在講授時要避免采用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方式,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結合課程特點,靈活采用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情景模擬、游戲培訓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實現學生與課堂的深度融合,進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為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奠定基礎。其中一些教學方法在使用過程中,也能夠直接鍛煉和培養學生分析思維、語言表達以及領導管理等實踐能力,為提升就業能力做儲備。此外,利用超星學習通、微信等新媒體方式搭建學習交流互動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推送拓展學習資料、實時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構建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空間局限性,提升教學的實效性[8]。
3.擴充教學資源。針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7 大教學模塊,篩選案例資料、企業相關實例、人力資源管理前沿發展動態等,以電子文檔或視頻材料等形式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形成課程教學資源庫,供上課時使用及學生課余時間自學。此外,為了提升學生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可以進一步擴充教學資源庫,并利用平臺推送相關書籍、資料和課程,以供學生自由學習,拓展知識結構。
4.完善考核方式。課程采用“課堂表現+實踐效果+理論考試”的多階段、全過程的考核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基本素養3 個維度進行綜合考量。其中,課堂表現主要考查學生出勤,回答問題以及網絡學習情況等隨堂作業完成度以及聽課狀態等方面的情況。實踐效果包括案例分析情況、小組討論參與度、報告撰寫、模擬招聘等方面的表現。理論考試是課程的結業考試,題目中減少死記硬背內容,增加能力測試類問題,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的全過程考核。
5.強化就業實踐。打造校內、校外多元化實踐模塊。一是進行模擬招聘,在學習完員工招聘這一模塊內容后組織模擬招聘,按照企業面試流程進行,讓學生了解面試的流程、注意事項和自己存在的不足。提升學生的表達與應變能力。二是鼓勵學生參加社團、學生會、社會實踐等,推動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等就業人格,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三是邀請企業管理者和人力資源管理人員開展專題講座,邀請往屆的優秀畢業生回校與在校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對真實社會環境下的工作有更理性的認識,進而明確就業方向,自覺提升個人能力。四是進行專業實習,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學習和工作之間的聯系,對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通過切身實踐,直接了解企業對員工工作能力的要求,夯實職業技能,提升工作能力,為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9]。
6.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伴隨課程,同步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提供就業指導,同時向學生提供多種就業信息獲取方式和渠道,及時、準確地傳遞就業信息和就業政策,與畢業班輔導員配合,充分利用校友資源聯系往屆畢業生,積極向其推薦實習生和優秀畢業生,保證學生獲得更多職位信息和就業機會。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承載了培養大學生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使命,因此革新課程的出發點、落腳點,加強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融合,從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擴充教學資源、完善考核方式、強化就業實踐等方面多措并舉,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切實強化學生就業能力,助推學生的角色轉變,從而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