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燕 張晨 韋慶昱
[摘要]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必然之舉。基于高校職責視角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發展存在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社會服務功能有待延展、科學研究能力有待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有待拓展等現實困境。因此,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需要深化人才培養改革,進一步豐富社會服務內涵,提升科學研究能力,穩步擴大國際交流合作,從而更好地承擔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責任。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理論內涵;現實挑戰;實踐進路
[作者簡介]蔣小燕(1969- ),女,江蘇宜興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江蘇 ?常州 ?213164)張晨(1974- ),女,江蘇常州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常州衛生分院,研究員。(江蘇 ?常州 ?213000)韋慶昱(1974- ),男,江蘇泰興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研究員。(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度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職業院校專業群集聚效應的形成機理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DJA220479)和2019年度江蘇省教育系統黨建研究會重點立項課題“高職院校黨建工作質量評價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9JSJYDJ01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24-0065-05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建設教育強國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我國教育體系中,高等職業教育承擔著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作用,而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的重要載體,自然成為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也是落實職業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客觀要求,更是推動高職院校實現主動發展的現實之需。鑒于此,本研究擬從高校職責的視角切入,探討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現實挑戰及實踐進路等具體問題,以為豐富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研究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基礎。
一、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自《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以來,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在推動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數字化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客觀而言,現有的研究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什么、高質量發展有何特征、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有哪些,回答好這些問題對于促進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增效都有所助益。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了戰略定位理論。他認為,企業競爭戰略的核心內容是做好自身戰略定位。基于此,朱正茹提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是指高職院校整合各類資源而選擇的錯位發展,最終帶來高質量的人才培養質量、技術服務以及品牌。甘華銀則提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包括全方位和多層次兩個層面。全方位指高職院校應當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推進高質量發展,而多層次則指高職院校要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微觀來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肖冰提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是一場組織變革,旨在提高組織效能,進而實現組織的可持續發展。可見,目前的研究側重學理性,未能運用一個科學有效的分析框架來探討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問題,難以完整涵蓋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特征全貌。因此,本研究認為,應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的實際情況,運用動態、全面的視角來審視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問題。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應是在經濟、教育等領域全面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一種促進高職院校主動作為并持續增強其職責的新型院校發展理念,旨在通過自身高質量發展來擺脫諸如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產教融合等方面的困境,最終促進高職院校更好地承擔社會職責,進而達到提升國家人力資本素質的目的,確保國家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的系列宏觀政策及改革舉措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是一項涉及多維度的復雜的系統工程,高職院校作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載體,其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一系列挑戰,需要認真面對。
(一)“三教”改革緩慢,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升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其關鍵在于推進教師(主體)、教材(客體)、教法(內容)三者的深入改革。但從改革的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三教”改革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一是師資隊伍建設未能較好地滿足育人需求。據2016—2020年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十三五”期間高職院校在校生數量持續增加,高職院校生師比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為17.73∶1,2020年為20.28∶1。這也使得有限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面臨更加繁重的教學任務,難以滿足育人需求。二是課程體系改革未能較好地契合育人需求。高職院校課程目標與職業崗位適配度不高,課程內容開發時企業參與意愿不強,課程內容與企業需求脫節,對企業、教師等主體的課程評價意見關注度不高。三是教學方法改革未能較好地適應育人需求。盡管高職院校進行了以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為代表的多輪教學方法改革,嘗試構建開放性的教學格局,但教法改革的實際成效收效甚微,傳統講授法仍然占據主要地位。
(二)服務意識不強,社會服務功能有待延展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迅速發展,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功能也日漸成熟,但仍面臨嚴峻挑戰。一是社會服務領域不夠全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加強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但實際上,高職院校在服務社區教育方面關注不夠、投入不多,取得的成效遠低于政府預期。因此,未來高職院校要以社區教育為突破,拓展社會服務領域空間。二是社會服務協同機制不健全。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牽涉面較廣,包括政府、行業企業、其他院校及本校相關處室或二級學院等,利益主體多元化。而現有的內部協調機制往往不能滿足不同主體的價值取向,造成跨部門統籌協調能力弱化,導致各種推諉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社會服務資源要素面臨短缺。近年來,高職院校生源數量快速增加,導致師資力量面臨攤薄風險,進而造成社會服務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四是依托互聯網開展社會服務資源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數字化經濟的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必然趨勢,但依托互聯網開展社會服務所需要的諸如課程、信息、平臺等資源要素卻嚴重短缺,影響了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效能的發揮。
(三)科研團隊薄弱,科學研究能力有待加強
高職院校同普通高校一樣,承擔著科學研究的社會職責,肩負著以科研創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但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科研定位不清、知識域狹窄、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尤其是我國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來,高職院校科研短板愈加凸顯。一是高級別研究項目立項數偏少。高級別研究項目是反映一所高職院校科研產出的重要指標,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為例,通過對2021年度和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評審結果公示的數據統計可知,全國高職院校2021年入選項目數量為88個、2022年入選項目數量為96個,立項率均不到4%。可見,立項項目數量雖有提升,但高職院校立項數量占總體立項數的比例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同樣,在自然科學領域高級別研究項目立項情況也不容樂觀。二是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存在薄弱環節。受科研成果排名因素影響,團隊成員更熱衷于“單兵作戰”,團隊科研凝聚力不強,未形成科研合力。同時,團隊成員來源單一,缺少跨學科教師的學術支持,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相對落后,研究成果與團隊研究主題的關聯性不強。此外,科研團隊的經費管理制度、激勵機制等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偏差,團隊文化建設滯后,團隊科研產出效率低。三是高層次科研平臺建設成效緩慢。科研平臺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發中心、技術轉移推廣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是高校科研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科研設備老舊,科研平臺層次偏低、數量少,同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夠深入,資源共享利用率整體不高。
(四)協同融合不夠,國際交流合作有待拓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功推進,高職院校積極順應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趨勢,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促進高職教育與世界職業教育的協同融合,進而推動我國高職教育世界影響力的穩步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世界產業布局的調整,加之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較為緩慢,“十四五”期間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任重道遠。一是優質職教資源輸出能力參差不齊。近年來,高職院校開發并輸出的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數量雖然在持續增加,但總體的開發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據《江蘇省2022質量年度報告》顯示,該省90所高職院校2021年開發被國(境)外采用的專業教學標準數量為269個,平均每校不足3個。二是師生國際化水平提升存在瓶頸。據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CEAIE2021年度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報告》顯示,高職院校大部分專業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師資占比低于20%,教師在國(境)外專業性組織擔任職務情況也不容樂觀。同樣,來華留學生招生數量處于較低水平,高職院校學生赴境外深造意愿減弱和參加國際競賽機會較為缺乏。這與院校地理位置、專業發展水平和學生家庭收入狀況等有較大關系。
三、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實踐進路
面對以上挑戰,高職院校必須探索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進路,重構創新發展的內涵重點,進而增強高職教育的適應性,“加快實現與經濟社會內生嵌入式的創新發展”①,才能真正推進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
(一)深化人才培養改革
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深入應用,產業行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習得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更為復雜的智能化設備操作與維護,還要具備持續的學習能力,通過不斷的知識更新來保持行業產業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能力,這也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需要應對的挑戰。一是以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為主導,緊貼企業崗位需求設計開發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選取結構化和序列化的典型崗位任務重組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方式,形成“崗”與“課”對接聯動機制。二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能競賽要求和人才培養規格相接軌,確保學生具備未來就業崗位所必需的專業能力(技能)、職業素質和知識。同時,將備賽訓練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實現“課”與“賽”在標準、內容等維度的融通互補。三是圍繞1+X證書制度等新要求,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實施等方面進行改革,進而實現“書證融通”,大力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助力學生實現出彩人生。總之,應通過“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打通復合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環節”②,豐富高職學生成才路徑,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就業變化并獲得技能水平提升。
(二)豐富社會服務內涵
誠如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爾斯·范海斯所言:“服務應該是高校唯一的理想。”在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大調整的背景下,高職院校依托人才、設備等資源開展社會服務顯得極為必要。一是以服務人民群眾的知識更新拓展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外延。如前所述,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服務應是高職院校服務對象之一,因此,高職院校要以打造社區教育項目工作室為抓手,培育整合社區項目(課程)資源,開發包含公民素養、誠信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技術、職業技能等在內的在線學習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社區教育的需求,有力支撐學習型社會建設。二是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主線推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縱深發展。“開展科技研發服務,助推中小微企業發展,是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③基于此,高職院校要以深化產教融合為主線,以項目為合作紐帶,積極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開發與服務、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服務項目,從而賦能區域行業企業創新發展。同時,通過開展社會服務帶動產業資源參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進而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三是以構建高效的協作機制促進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構建高效的協作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協調好不同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多主體合作機制,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參與合力,推動社會服務提質增效,從而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履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國民素質提升等重要職責。
(三)提升科學研究能力
開展科學研究是提升高職院校高等性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源泉。高職院校應跳脫出科研錦標賽的局限思維,牢牢堅持應用型科研定位,以生產技術知識和教師實踐性知識為重點,以科研成果來支撐更好地履行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社會職責,“努力將自身打造為‘雙高計劃中所描述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④ 。一是以項目驅動為導向,挖掘不同類型教師的科研潛力。高職院校應梳理不同類型教師的科研需求,在此基礎上分類制定科研激勵政策。例如,針對青年教師可以提供專家指導、參加學術會議等必要的科研支持,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提升項目申報能力與水平;針對博士學歷教師群體,則可以通過搭平臺、壓擔子、定任務等方式激發其參與科研項目申報的熱情,進而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二是以跨校合作為突破,組建高水平科學研究共同體。針對高職院校現有科研團隊戰斗力不強、科研績效不顯著等情況,鼓勵組建跨校、跨學科的科研共同體,以政策、資金、知識等支持方式來鼓勵企業技術人員、普通高校高層次人才等與高職院校教師開展合作研究,實現優勢互補;同時,積極破除科研團隊成果評價“重論文”的傾向,加大對指導學生競賽獲獎、科研成果轉化、咨詢報告等其他形式成果的認可度,以此提升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處理好教師科研需求與價值實現之間的矛盾,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三是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加大對科研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科研基礎設施設備是開展高層次科研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障,在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高職院校要加大對以科研平臺為代表的科研基礎設施設備建設的投入,為教師取得高質量科研成果奠定堅實基礎。
(四)擴大國際交流合作
在國際交流合作過程中,我國高職教育雖然在促進青年技能養成、確保人人享有教育機會等方面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職院校應強化制度設計,“推動形成與新時代國家戰略相適應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新范式”⑤。一是整合資源,多方共建海外人才共育平臺,加快培養愛華友華的國際青年。二是多維探索,拓寬職業教育資源輸出渠道。增進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職業教育標準、制度、需求等方面的了解,教育行政部門統籌高職院校開發專業標準、課程標準等優質職教資源,依托“走出去”行業企業廣泛開展職教資源輸出,穩步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標準在世界上的認可度。三是內外聯動,多措并舉促進師生國際化水平提升。圍繞“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各類線上培訓項目,推動師生融入不同國家文化,提高師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理應完善相關政策,形成多元的經費投入機制,鼓勵教師赴(國)境外高校訪學、深造、參與學術會議等,鼓勵教師在國際組織任職,擴大高職院校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加大來自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海外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帶動高職教師綜合能力的提升,助推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
[注釋]
①王亞鵬,唐柳.高職教育適應性:內涵、目標、邏輯及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8):40.
②楊磊,朱德全.“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課程體系的邏輯框架[J].貴州社會科學,2021(8):107.
③岑家峰.新時代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現狀及能力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廣西高水平高職學校質量報告的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8):48.
④李政.職業本科教育的學科建設:大學職能的視角[J].江蘇高教,2022(3):113.
⑤祝成林,吳立保.新時代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轉向、挑戰與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3):96.
[參考文獻]
[1]朱正茹.錯位發展:新時期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1):5-9.
[2]甘華銀.新時代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困境與突圍[J].教育與職業,2020(7):34-39.
[3]肖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院校組織變革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1(Z1):72-74.
[4]羅堯成,劉桐.教育部人文社科高職研究項目立項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18(Z1):77-80.
[5]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CEAIE 2021年度職業院校國際化發展報告[EB/OL].(2021-10-29)[2022-10-31].http://www.ceaie.edu.cn/article/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