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玥 孫衛芳
[摘要]專創融合既是高職院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更是培育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面對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培養模式有待優化、專創融合實踐平臺支撐不夠、專創融合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不高、專創融合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等困境,建議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從“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核心,構建專創融合教育教學體系”“以創新創業平臺構建為載體,構建‘四層遞進專創融合實踐平臺”“以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打造‘三型融通、四輪驅動專創融合教學團隊”“以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專創深度融合新機制”四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現實困境;實施策略
[作者簡介]鄭玥(1986- ),女,江蘇鹽城人,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工程師,碩士;孫衛芳(1969- ),女,江蘇連云港人,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江蘇 ?鹽城 ?224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省高職院校實施產業教授制度的影響因素、成效評價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A1932,項目主持人:鄭玥)
[中圖分類號]G717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24-0085-06
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離不開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智力支持。如何培養“職業素養高、崗位技能精、創新能力強”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成為社會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新要求。卓越技術技能人才除了應具備全面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備更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并且能夠勝任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革新對崗位所需技術的創新性要求。重視并積極開展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對培養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高職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有效銜接,為“雙高計劃”建設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培育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意義
1.專創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錘煉當代大學生勇挑重擔、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和不怕艱辛、自主創業的拼搏精神,引導大學生傳承工匠精神,塑育愛國愛黨“校園工匠”,并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這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謀而合。專創融合是實現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必然選擇。
2.專創融合是完成“雙高計劃”建設任務的重要抓手。“雙高計劃”的兩項重要任務是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專創融合育人模式可打造學生職業通用技能、專業單項技能、專業綜合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實現學生專業能力和創新創業發展能力雙向提升,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培訓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基于專創融合,將科研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科研與實訓實踐相結合、科研與創新創業相結合,聚焦區域主導產業發展方向,開展技術技能成果的推廣轉化,將師生的創新作品轉化為產品,打造集“產業服務、人才培養、團隊建設、科技創新、雙創培育”于一體的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3.專創融合是策應產業變革與企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與應用,很多企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高職院校專業人才供給側與產業創新發展需求側進一步平衡,滿足企業對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深化專創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以滿足產業變革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二、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培育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現實困境
1.專創融合培養模式有待優化。一是課程體系不完善。部分高職院校僅通過開設“Start Your Business”(SYB)、“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等幾門創新創業培訓課程和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及訓練營等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未能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中缺乏系統的創新創業教育元素。二是實踐教學環節弱化。創新創業教育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教學課時嚴重不夠,學生所獲得的創新創業方法和知識無法應用于實踐,導致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業能力不夠。三是實戰孵化體系缺失。學校沒有構建完備的創新創業實戰訓練與服務體系,學生的創新項目缺乏政策扶持和咨詢服務,使得項目無法落地轉化。
2.專創融合實踐平臺支撐不夠。一是現有實踐平臺功能分割嚴重。服務于實踐教學的實驗實訓平臺、服務于科技創新的科研平臺和服務于創新創業教育的創新創業平臺未針對學生結構差異性進行功能劃分,三者之間相互獨立,未能有機融合在相關課程教學中。二是實踐平臺功能不齊全。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知識技能、模擬體驗、實戰孵化全流程的創新創業平臺支撐,導致具有高水平創新創業能力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受阻。三是實踐平臺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專創融合平臺建設未能有效對接區域主導產業和企業,對學生崗位跨界適應能力和創新創業實戰能力培養成效不明顯。
3.專創融合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不高。一是部分高職院校缺乏專業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創新創業教師主要由經過短期創新創業知識培訓的班主任、輔導員和行政管理人員等兼任,他們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不了解產業前沿,無法展開有效的教學。二是創新創業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具有實戰經驗的創業成功人士和具有豐富企業管理經驗的企業家擔任創新創業導師。此外,雖部分高職院校聘請了上述人員擔任創新創業導師,但是參與度和工作連續性卻不能保證。三是創新創業教師管理機制不完善,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職稱評聘和績效考核等制度沒有對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做出明確要求;同時,還缺乏校企人員互聘互兼的管理辦法,企業創新創業導師來校擔任導師路徑不通暢。
4.專創融合體制機制不夠完善。一是創新創業教育治理體系不完備。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統一的組織架構,沒有一套完備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兩張皮”,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分散,導致創新創業課程與實踐平臺功能單一,未能形成合力。二是創新創業教育產教融合不深入。創新創業活動未下沉到企業一線,未能深度參與企業相關技術創新與研發全過程,對創新創業教學化和成果產業化轉化缺乏引導機制,致使專創融合的運行與保障明顯受限。三是創新創業教育文化模式不健全。一方面,對創新創業典型事跡、成功案例、創新創業成果等顯性文化宣傳不夠;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中對工匠精神、創新思維、兼容并蓄等隱性文化的融入不夠,導致學生對創新創業缺乏認同度與代入感,難以獲得創新創業成功的靈感與自信。
三、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培育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實施策略
1.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核心,構建專創融合教育教學體系。第一,堅持“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不斷線,構建“三層分類遞進”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一是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通識性基礎創新創業課程,建立人文素養類、藝術素養類、科學素養類、創新創業類等模組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平臺,以講授創新創業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為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素質。二是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面向不同專業學生開設融合性創新創業課程。例如,工科類專業推行“工程實踐創新項目”課程,圍繞企業高端技術、裝備和產品等崗位需求,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載體,開展以“課程作品化,作品產品化”為目標、“技能菜單”為形式的課程改革,在技術技能教育中培養創新能力和素質,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試驗設計和實踐能力;商科類專業推行“商業模擬創新項目”課程,全面模擬企業真實場景和工作情境,系統設置企業運作的職能部門、崗位、流程和業務,錘煉學生的溝通表達、團隊協作和綜合實踐能力。三是創新創業教育與產業發展融合,面向個體差異開設拓展性創新創業課程,將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和創新流程等融入專業實踐、頂崗實習以及畢業(論文)設計等過程,通過競賽嵌入和項目孵化發掘有潛力的創客與創業團隊,實施個性化培養,組建“創業經理人班”,將好的項目推向市場,實現“產品精品化,精品市場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綜合素質,以完成創業實戰。
第二,創新“TASO”四維一體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內生動力。一是突出教學(Teaching,T)第一課堂。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堅持教學觀念上以學為主,教學目標上以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為主,教學形式上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評價上以過程考核為主,利用創新創業教學資源庫和實踐平臺,借助超星爾雅、職教云課堂、愛課程等數字平臺,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動課堂革命,訓練學生創業能力。二是激活社團(Association,A)第二課堂。打造發明者協會、大學生科協、創新創業協會等創新創業社團,提升社團成員的創新發展、資源整合、團隊運行、資金籌措和組織策劃能力。社團應定期組織沙龍活動,邀請創新創業導師講授創新創業知識,邀請創業成功的優秀畢業生講授創業經驗,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三是用好導師(Supervisor,S)創新課堂。要有效推進學生走進創新創業導師工作室,積極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引導學生就創新創業項目或問題進行思考與討論,形成有效的創新方案,并開展創業實踐,學生在導師的全程指導下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和創新創業大賽,完成作品設計,撰寫專利發明,產生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成果。四是強化實戰(Operation,O)體驗課堂。高職院校應強化專創融合課程的實踐與實戰訓練,將教學場所延伸至企業一線,校企共建創業指導服務站、企業創新工作站等,將企業真實項目轉變為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實踐和實戰模擬,建設“匠心坊創客工場”,建立注重過程性評價的創新創業實踐選修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學生創新作品可替代某項專業實踐學分。
2.以創新創業平臺構建為載體,構建“四層遞進”專創融合實踐平臺。第一,建設創新創業共享實訓基地,打造認知實踐平臺。一是打造創新創業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做好專業實驗實訓場所與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有機融合,讓專業(群)實驗實訓室不僅僅是學生訓練技能的場所,更要成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和師生科研項目等創新實踐活動的工作室,引導學生開展發明創新活動,提升實踐創新能力。二是打造創新創業入門培訓平臺,常態化開展創業培訓,邀請企業家和風投機構投資人到學校講授創業經歷、創業融資商業計劃等,組織學生到新創企業實地考察,成立“大學生創業俱樂部”,讓學生開展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創業,培養其創業意識。
第二,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打造模擬實踐平臺。一是打造形式多樣的仿真模擬訓練平臺。建設高職學生創業網、ERP企業模擬經營室、創新創業模擬系統等平臺,使學生系統學習創業心理學、創業準備等創業知識,模擬現實創業的步驟及相關流程進行創業實驗,培養學生對創業執行與管理的把控能力。二是打造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賽事平臺。高職院校應依托國家創新創業賽事,以學生專利發明為基礎,結合自身辦學和專業特點,打造“院—校—市—省—國”多層次、立體化、覆蓋面廣的創新創業競賽平臺,將大賽融入教學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大賽模擬實踐,將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創業技能。
第三,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打造體驗實踐平臺。一是打造創新創業項目體驗平臺。引進企業真實項目,建設一批創客工坊或眾創空間,為學生提供創新項目產品制作和產品展示場所,為學生提供創業項目路演、創業經驗交流、創業投融資咨詢等創新創業實踐體驗活動的舞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業實踐能力。二是打造產業實踐型平臺。結合區域主導產業,與產教深度融合型企業聯合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大學生創業工作站或實訓基地,成立企業人員與師生參與的創新創業團隊,調研企業剛性需求,編制技術問題清單,實施產品改造升級、技術攻關,為企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錘煉學生的創業實踐技能并積累創業經驗,為日后進行創業孵化奠定基礎。
第四,建設成果轉化基地,打造實戰孵化平臺。一是打造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平臺。集成高職院校的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中心,向學生提供創業母基金,資助一批優秀創業項目,將師生的科技創新作品或成果孵化成企業的真實產品,助推師生科創成果轉化,打通由產品向商品的轉換渠道。二是打造創新創業孵化實戰平臺。整合各類創新創業資源,成立科技孵化器,重點面向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新媒體平臺等專業領域開展創業項目孵化,同時提供創業空間、創業技能培訓、工商法務咨詢、融資需求對接等“全程一站式”孵化服務。
3.以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為抓手,打造“三型融通、四輪驅動”專創融合教學團隊。第一,以“三型融通”目標理念為引領,打造“專兼跨界結合”創新創業師資團隊。一是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隊伍。根據融入多學科知識的專創融合育人課程體系特點,打造一支由專業技術、市場營銷、財務管理、法律法規、文化創意等不同學科領域專業教師構成的兼具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雙能型”專職教學團隊,注重學生思維策略多樣化的培養,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二是配齊創新創業教育兼職教師。根據創新創業實踐技能和新創企業對市場與資本運營的需要,打造一支由企業家、技術專家、風險投資人和創業成功校友等構成的兼具創業知識與創業實踐能力的“雙創型”兼職教學團隊,聚焦學生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將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落實落地。三是優化專兼職教師管理機制。一方面,要制定專職教師團隊的績效考核與管理辦法,突出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能力與投入的考核和獎勵,并將其作為職稱晉升等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要打通校企互聘互用的渠道,構建不同類別兼職教師選聘的長效工作機制,將優秀的兼職教師選聘為省級產業教授,并為其搭建平臺,探索采用協議工資制、績效提成制等提高其歸屬感和責任感。
第二,以“四輪驅動”運行機制為抓手,培育專創融合教學團隊新動能。一是項目驅動,提升團隊創新水平。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立足點,面向地方經濟主戰場和行業企業一線重大需求,聘請產業教授、企業能工巧匠等兼職教師共同開展項目申報、課題研究、科技攻關、成果轉化,解決技術難題,通過“原理—設計—工藝—制造—樣品—試驗—改進—產品”全過程研發,提升教師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二是平臺促動,推進教學團隊成果落地能力。依托工程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和創新創業成果轉化中心等平臺,打造自身科研特色和優勢,實施科學研究成果化、技術成果實用化、實用成果產品化和創新產品商品化,不斷提升師生科技成果的孵化質量和轉化效率。三是人才拉動,激發團隊創新活力。柔性引進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和國家創新創業導師等,實施“大師名匠”計劃,提升團隊實踐水平;遴選專創融合教學團隊負責人,負責項目建設和團隊成員指導,優化教師成長路徑,提升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邀請校級以上教學名師指導,實施“青藍工程”結對活動,落實“人才提升”工程,提升團隊創新創業技能。四是培訓帶動,促進團隊持續發展。選派科研骨干教師到企業擔任企業科技副總,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學習企業家創業和管理的經驗;支持青年人才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到境外高校訪學研修,為高層次領軍人才儲備后備力量;通過主持開發一個創新產品,學習一條教學理論,指導一項創新創業大賽,參與一門創新創業課程建設,不斷提升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4.以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構建專創深度融合新機制。第一,突出生態系統構建,完善專創融合內部治理體系。一是建立專創融合教育管理委員會,制定專創融合教育發展規劃,樹立各二級學院和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合作的理念,有效整合全校專創融合課程、實踐平臺和師資隊伍等資源,構建較為完善的專創融合生態系統。二是優化專創融合教學管理模式,探索并試行“學分銀行”制度。打通創新創業活動、修選課學分互認通道,鼓勵學生通過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創業項目孵化、企業實踐和社團活動等方式獲得學分。三是建立健全專創融合管理制度。制定專創融合實踐教育平臺運行、管理和考核辦法,進一步優化完善教育評價制度,將教師從事或指導學生從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納入績效與職稱評聘體系。
第二,強化多元機制育人,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合作體系。一是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打造校企協同育人體系。根據產業宏觀需求,校企合作主導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打造與區域主導產業和合作企業現狀相匹配的專創融合課程體系,將產業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思路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二是校企共建大學科技園,營造優良的創新環境,助推創新鏈、產業鏈和人才鏈有機融合。支持學生在大學科技園自主創新創業,將大學科技園打造成為深度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新技術研發基地、具有良好市場科技活力的企業孵化基地和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三是試點混合所有制,構建校企利益分配與共享體系。明晰校企雙方在專創融合協同育人方面的權責,合作企業可以優先從產業學院獲得發展需要的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并利用產業學院資源進行多層次的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科技攻關等,激發企業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
第三,強化工匠精神養成,打造務實開放的創新創業文化體系。一是突出顯性創新創業文化建設。把大學科技園、孵化器、眾創空間和實驗實訓基地等打造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展示場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周、建設創新創業文化長廊、優秀產業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對創新創業典型事跡、成功案例、創新創業成果進行廣泛宣傳,多措并舉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濃厚的文化氛圍。二是注重隱性創新創業文化建設。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企業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等教育方式,將行業企業的產業文化、創新文化、工匠精神、競爭精神等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另一方面,以技術創新和技術創業為落腳點,通過技能大師與學生師徒結對,強化對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激發其勞動熱情,培養其創造性思維,形成更多的創新性成果。三是健全創新創業制度文化建設。一方面,將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對接學校制度文化,讓學生在企業文化陶冶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校本教材編寫中、學生品質塑造中、校園環境建設中、專業文化建設中融入行業文化,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此外,將企業現代化的6S管理制度嵌入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環節,將安全規程和操作規范等置于實驗實訓室的顯眼位置,提升學生的技能訓練效果,塑造學生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
卓越技術技能人才是推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重要力量,專創融合是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應從構建專創融合教學體系、搭建專創融合實踐平臺、打造專創融合教學團隊和創新專創深度融合機制四個維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不斷改革推進內涵建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弛,趙良偉,李蔚佳.高職院校專創融合的多元價值、實施困境與模式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1(5):50-56.
[2]歐漢生,仇志海.專創融合:推動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然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21(15):29-33.
[3]李向紅,周麗琴,康冰心.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生態系統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2(7):97-102.
[4]江穎,潘海生.職業本科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著眼點和關鍵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8):27-33.
[5]姚圣卓,王傳濤,金濤濤.新工科人才培養視域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2(10):70-75.
[6]楊利靜.“專創融合”視角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6):66-68.
[7]陳桂梅,龔方紅.高職院校卓越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8(14):65-69.
[8]蘇克治,宋丹,趙哲.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邏輯構成、現實困阻與長效機制[J].現代教育管理,2022(3):40-47.
[9]賀滕飛,劉文英.創新創業教育高地建設的現實困境與發展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8):43-49.
[10]王永釗,程揚,李麗軍.職業院校專創融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2(8):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