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山東理工職業學院,山東 濟寧 272067)
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好了調子,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高職學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重任,應該提高站位意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努力改變長期以來重技能輕思政的現象,杜絕專業和思政“兩張皮”的現象,實現專業技術和思政教育的真正滲透融合。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必然選擇,但在具體操作上如何將專業課程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仍面臨種種問題,這是當前高校專業課程需要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的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承載著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作用。專業課教師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和身心成長,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踐者和責任人。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在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強化專業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責任,保證課程思政落到實處,獲得實效。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所有課程的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任何知識和技能如果脫離了德的培養,那么人的精神和價值就無法獲得滋養而變成了空洞的說教。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實施載體,應該以立德樹人作為課程基本任務,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貫穿課程始終,與課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醫藥行業十分特殊,關系到千家萬戶健康。因此醫藥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將醫藥行業基本的職業道德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培養具有豐富專業知識技能和規范職業道德的醫藥行業人才,保證公眾用藥安全。職業道德的培養是全過程全方位教育的結果,這也是課程思政所要實現的目標,需要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全員育人和全方面育人的效果。
高校在課程思政的落實上觀念還沒有轉變,對思政課程的相關政策,隊伍建設等方面隨意性較大,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還存在問題。有些專業教師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混為一談,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沒有把課程思政放到重要的位置,仍然把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講授作為課程重點,不注意提煉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須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提高自身德育素質和個人修養,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結合起來,擔負起應有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課程思政體系是一個教育理念,需要將同專業課程相聯系的思政元素有機的融入教育全程。目前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沒有統一的標準,每門課程的涉及的思政內容各有特點,不是在專業課程中加幾章內容,也不是在上課時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不同,因此整個思政體系目前處于雜亂無章的狀態,需要從學校頂層設計、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等層面進行合理布局,學習借鑒優秀課程思政案例,實現學校課程思政的個性化建設。
作為教學的引導者,專業教師是課程思政能否獲得成效的關鍵。思政應該是全面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要教師時時處處育人,秉承大思政理念,樹立大思政的格局。目前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識有偏差,再加上本身的思政意識薄弱,缺少思政教育經驗,對思政元素如何巧妙融入專業課程還有欠缺,不能吸引學生關注,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這既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內在要求。因此,一方面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努力營造思政氛圍,構建大思政格局,以思政課程為基礎,推動課程思政的廣覆蓋;另一方面,醫藥專業課老師要提高思想認識,提升課程思政和專業課程內容融合的廣度、深度和溫度,讓學生的感受力更強。同時還要將高校自身特色和校園文化同思政目標相融合,為思政創設條件,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思政氛圍。
專業課程中有非常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設計時要充分分析學生的實際,將價值觀滲入課程內容全程,使知識和思政內容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課程思政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院和專業教師在課程頂層設計過程中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融入課程的教學全過程。另一方面傳播知識要重視價值引領,重視學生德育的培養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理想信念,促進學生全面成才。
教師作為課程的實施者是教學過程中主導,教師要以課程思政為契機,多方面提升課程思政效果。首先教師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提升自我政治修養,認識到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其次教師要主動學習,不斷提升德育修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培養學生做有道德情操和仁愛之心的醫藥工作者。最后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思考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契合點,努力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結合實際,引導學生思考,讓課程思政走進學生內心深處,真正活起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2]。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我們積極探索了該課程教育過程中的潛在的思政元素,結合專業課程特點和要求,將思政教育貫穿生化制藥技術課程教育教學全程,實現專業知識和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
生化制藥技術是高職藥學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主要講授生化藥物的結構性質功能及典型藥物的制備技術和流程。課程教授內容涉及的思政元素多,可多維度進行課程思政研究。教師要從課程全局進行頂層設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考核全方位結合,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組織,講透其中的思政內涵,使得學生真正入腦入心,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終極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需要將思政內容以自然的方式體現出來。因此,我們經過反復探索,確定了生化制藥技術課程思政目標為樹立制藥治病救人的核心價值觀,藥品綠色生產理念,藥品研發的創新思維,養成科學合理的用藥理念,樹立傳承傳統藥學精粹的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自豪感。
教學內容是學生的學習資源,要充分將其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進行分析和概括,體現課程的思政特色,形成各個專業課程百花齊放又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的課程體系。
一是以點帶面,精準貼合學生實際。將課程知識點和技能點中涉及到的課程思政內容進行提煉升華,以點為中心進行擴展深化,走進學生內心深處,讓思政內容真正入耳入心。在講到蛋白質類藥物時可以我國在1956年就率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取得世界領先的重要科技成果為中心點,并進一步擴展延伸到科技強國發展方略和科學家不畏困難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的決心。講到預防類疫苗制品時可以從和新冠疫苗結合,向同學們介紹新冠疫情爆發后我國政府從防控到疫苗研發作出的巨大努力,研發新冠疫苗的速度和新冠疫苗的接種率都彰顯了我國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和大國擔當,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強國的自信心。
二是案例啟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將具體生化藥物課程的思政內容以案例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的認同感。維生素類生化類藥物講授維生素補充過量的案例,使學生認識藥物的劑量問題。抗生素類生化藥物補充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藥物;講到香菇多糖藥物在授課時可以和學生探討菌類多糖類藥物的生理活性,希望同學們在學習了這部分知識后,能夠在飲食中合理攝入多糖類食物,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身體素質;講到透明質酸時跟同學們科普透明質酸在醫學領域和美容整形領域的應用,同時教育學生愛美的限度要有所控制,不能被欲望所奴役。
三是創新方式,貫穿學生學習全過程。現代教學方式和內容豐富多樣,在互聯網時代,學生周圍充滿大量的學習資源,如何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是課程思政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多維度教育方式,線上線下課程相結合,課堂講授和課下討論相輔助,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和方式,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新途徑。比如在講到血液制品時請學生關注血液制品安全問題,請同學們通過查閱線上線下資料分析血液制品安全隱患和解決方法,并根據所查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仍比較單一,以終結性考核為主,考核方式和效果都不大理想。在課程考核中,對知識技能的考核比例高,而對學生的素質考核比例較低。為了在考核結果中更好的體現課程思政的效果,應該優化課程評價體系,了解學生對課程思政知識的掌握情況。一是將成績分為知識維度、技能維度和素質維度,每個維度進行具體分值的分配和考核,加大對學生素質的考察;二是將客觀評價和主觀效度相結合,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改變在最終成績中體現出來,使得評價呈現多元化效果;三是綜合利用結果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方式和動靜態結合方式多維度反映學生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的成長全程,評價學生經過學習后對知識的認識,價值觀的塑造,使評價結果更具有科學性。
高職教育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和傳授知識技能相比,德育對學生的成長成才無疑更加重要,因此這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樹人既是課程思政的目的同時也是教育的本質。對于醫藥專業教師而言,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愛祖國愛社會,為實現健康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專業教師要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要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中,努力探索,總結經驗。高職教師要肩負起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總體設計,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實現素質的提升,價值觀的塑造,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心,為社會育人才,為國家塑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