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晨煜 劉潤濤



摘 要:通過對檢察實踐中的假釋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目前假釋制度的優勢設計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假釋、減刑內容高度重合,相關規定不夠科學嚴謹,程序設計不合理??梢詮牧⒎ā⑺痉▽用鎸籴尩囊?、禁止性規定、辦案程序等加以完善,在假釋案件實質化辦理中進一步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職能。
關鍵詞:假釋 減刑 刑事執行檢察 法律監督
假釋,是指部分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若能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經過執行一定時段的刑罰之后,達到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程度,附條件地提前釋放的制度。我國假釋制度伴隨著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立法和適用趨向嚴謹,程序不斷規范,起到了激勵罪犯認罪悔罪、參加學習改造,減少罪犯實際服刑時間且降低再次犯罪的可能,幫助其實現早日回歸社會的積極作用。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更進一步降低犯罪率并使改造罪犯達到更理想的效果,需要更加完善的假釋制度作為基礎。本文結合假釋數據的統計分析,提出假釋制度的完善建議,以期發揮假釋之優勢設計。
一、監獄罪犯適用假釋統計分析
因假釋與減刑在適用條件、對象、程序等方面有較多的相似性規定,有一定的可比性。筆者結合工作實務,以G省G市監獄為例(涵蓋輕刑犯監獄、重刑犯監獄、女犯監獄等6個監獄),對2016年至2021年間減刑、假釋的罪犯情況進行調研、分析。
(一)整體適用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假釋適用率長期在低位徘徊,僅2018、2019年的假釋率超過了1%,其他4年都不足0.5%,明顯低于減刑率。2016年,減刑率與假釋率的比例高達127:1,在減刑假釋相比倍率最低的2018年也仍達17.5:1。從統計的6所監獄減刑率與假釋率的數據也明顯反映出這一特點(參見圖2)。2018年時任司法部部長張軍在全國“兩會”指出,目前我國監獄假釋罪犯的比例明顯偏低,只有約 2% 的假釋罪犯。[1]2018年在司法部提出依法擴大假釋率的要求后,2018年、2019年假釋率有了明顯提升。從6所監獄的數據看,各監獄假釋率不盡一致,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監獄組建時間和在押犯罪結構不同,二是在司法理念上對假釋制度的理解有差異。監獄對罪犯的改造過程中較多依賴減刑適用,體現了“減刑為主、假釋為輔”的行刑格局。
(二)假釋罪犯的原判罪名分析
本文著重統計了破壞金融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等5類罪名,將其余的罪名歸為其他類。從圖3可以看出,職務犯罪與破壞金融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占比較低,這也客觀體現了近年來司法機關辦理假釋案件中對中政委規定、“兩高”司法解釋關于職務犯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涉黑犯罪(以下簡稱“三類罪犯”)辦理規定的嚴格執行。筆者所在檢察機關根據最高檢的部署,對“三類罪犯”存在減刑幅度大、間隔時間短、計分考核分數高等情形的重點案件逐一核實,從嚴把握“三類罪犯”“減假暫”的實體、程序條件和要求,監督糾正了一批刑罰變更執行不規范案件。
(三)假釋罪犯原判刑期統計分析
從圖4看出,原判刑期5年以下的罪犯假釋率不斷上升(從2018年始已占比過半),無期徒刑的比例最小,有4年數字均為0,原判死緩的罪犯均無假釋,原判刑期越長的罪犯較難獲得假釋。一般來說,刑期較長的罪犯人身危險性相對短刑犯較高,司法實踐與刑法中不得假釋的罪犯的規定具有一致性。
二、假釋制度適用的現實困境
第一,假釋與減刑內容高度重合,適用條件相似,這樣的制度設計導致假釋制度法律地位虛化。兩個制度在適用刑期上都包括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均含有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條件,均減少了罪犯的實際服刑時間。在適用條件上,減刑與假釋相比,還多了管制、拘役兩個較輕的主刑,適用的刑種多于假釋。雖然多了立功的情形,但又少了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情形。凡是適用假釋條件的罪犯均能適用減刑,且刑法對減刑沒有規定考驗期,對減去的刑罰也不存在再次執行的問題。相較而言,多數罪犯更傾向于獲得減刑。
第二,刑法關于適用假釋條件的要件中“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規定還不夠科學嚴謹。自中政委出臺相關工作意見后,“兩高”相繼頒布了辦理減刑、假釋案件的司法解釋,細化了假釋適用的實質條件,假釋“再犯罪危險性”評價標準科學性和完整性得以改進,但認定難度實質上反而增加。刑罰執行機關一般承擔對“再犯罪危險性”進行評估責任,被假釋的罪犯一旦出現再犯罪的情形,辦案人員就算無違規辦案的情形也要被追究責任,從法理上這明顯不合理。刑罰執行機關難免慎之又慎。
第三,從不得假釋的法律規定角度看。我國刑法規定:對累犯和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暴力性犯罪”還包括武裝叛亂、劫持航空器等。這些不得假釋的罪犯的人身危險性和矯正難度整體上高于其他罪犯,但不具絕對性,一概將其排除假釋有些絕對,有悖刑罰目的。實際上,這類罪犯有可能通過減刑規避不得假釋法律規定的初衷,且無需假釋考驗期。
三、完善假釋制度適用的建議
(一)立法層面的完善
1. 可以考慮將“沒有再犯罪危險”這一規定修改為“再犯罪危險比較低”,作為一種考評因素,非絕對條件。刑罰執行機關只能根據提請假釋時的情況綜合判斷犯罪人以后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如根據其執行刑罰后的表現并結合犯罪相關各類因素,認為假釋后再犯罪的風險較低,即具備假釋適用的實質條件。
2. 完善禁止假釋的規定。我國法律關于不得假釋的規定剝奪了前文中這幾類罪犯假釋的可能,不利于其在刑罰執行中獲得教育改造。此類罪犯雖不能得到假釋,卻有可能通過減刑提前出獄,從而導致不得假釋的規定形同虛設。為更好發揮假釋制度的功能,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可以考慮取消有關假釋禁止性條件的規定。鑒于此類犯罪人的人身危險性較大,應對累犯和暴力性重刑犯的假釋補充設置一些更嚴格的條件,如可規定有期徒刑必須實際執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二以上等條件。
3. 完善檢察監督的保障。目前法律并沒有對檢察機關超過20日期限后發現人民法院作出假釋裁定不當的監督作出明確規定。實踐中,假釋案件的辦理主要以刑罰執行機關提請的證據材料為準,如果涉及違法違規的問題較為隱蔽,檢察機關通常難以在此期限內通過審查證據材料發現疑點或關鍵事實,而事后通過其他線索或者途徑發現時又會超過時限。從媒體曝光的有問題案例來看,大部分存在問題的假釋案件有“假立功”“假悔罪”現象,且往往有司法工作人員充當幫兇或者參與其中。自2019年最高檢全面推開巡回檢察后,集中發現并糾正了一批違規違法假釋案件,達到了良好的整治效果。但修訂法律時應考慮進一步完善關于監督時限的相關規定。同時,檢察機關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對刑罰執行機關發表檢察意見的效力也缺少相應的法律規定,應考慮在今后的立法中予以補充。
(二) 司法層面的完善
1.建立科學的服刑人員人身危險性評估標準。針對罪犯假釋使用的假釋評估量表內容設置以及考核深度上仍可進一步完善,盡量減少評估者主觀因素的影響,體現更加專業、客觀可量化的考評,使之成為罪犯假釋的重要證據材料。
2.完善假釋制度的相關程序。一是完善假釋的提請程序,罪犯應被告知提請假釋需要的條件,監獄對符合條件的罪犯提請假釋,罪犯本人也可以提出申請。二是完善責任倒查機制。當被假釋的罪犯在考驗期內犯罪時,要明確違規倒查的清單,并規定如無實體或程序的違法違規情形的不應追究責任,既防止刑罰執行機關自由裁量權濫用,也保證其適用假釋的積極性。三是構建完善的假釋聽證制度和探索建立假釋代理制度,更進一步保障案件辦理的公開公正。
(三)強化檢察監督
法律法規賦予了檢察機關對假釋適用的全過程監督職責,目的是通過檢察機關的同步監督保證假釋案件的辦理質量,實現刑罰目的。檢察機關要持續更新司法理念,強化檢察監督履職。
1.以假釋案件實質化辦理為指引,將辦案與法律監督有機結合,突出假釋案件辦理程序的訴訟特質,建立更符合刑事執行檢察實際的辦案模式。
2.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全面審查案件事實和證據。嚴格把握假釋的實體要件。
3.堅持依法監督和能動履職。圍繞罪犯的計分考核、表揚、立功、勞動崗位、疾病鑒定等重點環節,推動全程留痕的證據意識,要監督刑罰執行機關提請假釋的適用條件和情形,還要監督是否做到罪犯同時符合減刑和假釋條件時優先適用假釋,對違法假釋的依法提出糾正意見,對可以提請假釋而未提請的依法提出建議提請的意見,充分發揮假釋制度的功能優勢。
*廣東省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510623]
**廣東省廣州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四級高級檢察官[510623]
[1] 參見《司法部部長張軍:監獄管理要實現總體國家安全觀》,新華網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920925164184681&wfr=spider&for=pc,最后訪問日期:2022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