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陜西理工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張燕 陳少波 李坤;陜西理工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袁書卷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方向、劃重點、定規則。在此背景下,各級各類高校的“課程思政示范課”“課程思政專項研究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廣大專家、學者和高校教師對課程思政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研究,形成了大量有參考價值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和典型案例。課程組積極響應課程思政建設的號召,從本校實際教學現狀出發,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研究在大學計算機公共課中進行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的策略,提高我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
我校的計算機公共課是面向全校理工類、文史類及其他非計算機專業一年級學生開設的通識必修課,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一門基礎課。理論知識集計算機文化、計算機硬件及工作原理、計算思維與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數據庫等學科知識點。實踐部分注重學生對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網絡應用的技能訓練。無論是理論知識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包含了豐富的思政育人成分,經過兩輪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后,教學實施過程中的短板也暴露出來,準確把握并克服其中的不足,是課程思政提質增效的前提。
(一)課程思政目標開發不足。現階段,在計算機公共課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已經在專業教學中融入思政育人的成分,但由于習慣了以往教學設計思路,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程度不足,或者教師本身思政能力欠缺,導致課程思政目標開發不足,出現固定僵化態勢,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課程育人效果,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滿意度較低。
(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欠缺。計算機公共課涉及計算機科學的各領域知識點,內容更新快,隱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和案例,在解決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元素和案例相互支撐融合的問題上,不能有效供給和充分表達,不能與時俱進做到應時而化,應專業而變。
(三)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途徑單一。信息技術和網絡科技快速發展助力我校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專業任課教師更注重在線下課堂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而對于實訓課堂和課外輔導等其他“立德樹人”的渠道和途徑則會忽視或弱化。
(四)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方式不完善。計算機公共課程最終匯總成績,通常由比較客觀的期末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按比例組成,對于課程思政育人效果沒有設置科學和有效的評價指標,學生具備的素質目標得不到真實評價和衡量,教師不能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方案,影響了育人效果。
在計算機公共課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融合思政教育,教師首先需要熟練掌握課程的內容,準確把握課程知識點所承載的思政價值,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自覺把“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到教學各環節,使課程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
(一)開發并明確課程思政目標,落實課程育人要求。計算機公共課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政教育素養,明確課程思政目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比如,介紹計算機文化時,引入春秋時期的算籌,東漢末年的徐岳在《數術紀遺》著作中提出的算盤,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和具有短暫歷史的現代計算機工具相比較,彰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計算機教育中普及傳統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在介紹計算思維與程序設計內容時,以“棋盤上的麥粒”為例,學習循環結構程序設計,幫助學生利用計算思維與程序設計的方法來理解指數級增長的爆發性,讓學生體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箴言,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模塊隱含的思政目標和精神內涵如圖1所示。
圖1 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模塊和思政價值
(二)有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優化內容供給,適合課程育人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避免老生常談,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適得其反。比如講計算機硬件設備CPU,常常會提到華為芯片遭斷供,但這已是幾年前的事件,不具有沖擊力和感召力。另外,對于不同的學科和專業,思政元素和案例應有所區別,不能一個案例走天下。比如射電望遠鏡和天眼之父南仁東的事跡,就曾出現在電子專業、計算機專業和數學專業的不同課堂。不同專業的學生認知和思維方式不同,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施策,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在介紹計算機中的二進制時,對于文史類,可引入《易經》中的陰陽及八卦,其中蘊含的二進制思想,體現古人超越時間的智慧和文明。對于理工類,二進制則是電路中電平的高低起伏變化。對于醫學類專業,二進制可與疫情期間核酸檢測結果進行聯系,和專業結合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事半功倍。
(三)多渠道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實現課程育人要求。計算機公共課程的專業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決定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要考慮如何在理論課堂、實訓課堂和課外拓展課堂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實現課程不同層面的育人功能。
理論課堂是開展思政教學的主渠道。首先必須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隱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選擇合適的思政案例和素材,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活動,保證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比如,在介紹計算機文化發展史時,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傳統說教和簡單機械的思政元素強入,可以播放中央科教臺的紀錄片視頻《中國計算機的發展》,讓學生學習理論教學內容的同時,增強對我國計算機領域取得成就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堅定學好專業知識、科技報國的使命感;理論課堂上采用的先進的教學手段是體現計算機課程思政的一種途徑,比如,在網絡平臺進行簽到,課堂搶答和頭腦風暴等活動,展現了現代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輔助教學的強大支撐,讓學生切身體驗信息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學習計算機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本身在課堂上教學生學習專業知識一絲不茍,對學生循循善誘進行思想引領和言傳身教,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
實訓課堂是實踐和勞動過程中立德樹人的絕佳平臺。在確保傳統課程實訓目標達成的前提下,實訓項目的素材可選擇熱點問題、行業動態或學生的實際應用。比如,在演示文稿的實訓項目中,可要求學生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學生在完成本次實訓任務時,需要對個人和所學專業有清醒的認識,并從網絡收集行業背景和就業前景的相關數據和信息,既鍛煉了學生文檔編輯的綜合實踐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也為一年級學生提供了一次自我認識、科學規劃人生的機會,培養創新精神。研討式、協作式實訓組織形式或實踐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如在“網絡”實驗中,通過模擬演示實驗讓學生給三個實驗室IP地址進行子網劃分,理論聯系實際,研討并協作完成實驗,讓學生認識到網絡的發展具有兩面性,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水準,進一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重要意義。
課外拓展課堂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途徑。積極貫徹課程教學創新和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求,鼓勵學生參與各部門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如計算機設計大賽、“互聯網+”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2021年,我校學生完成將農村手工藝進行技藝整合的創新創業項目,發展和弘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農村脫貧致富提供了新思路,獲得省級優秀獎,在實踐中增長了智慧才干,自覺弘揚了中華優秀文化。
(四)多維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成果。計算機公共課課程考核將可衡量的終結性評價(60%)與質化的過程性評價(40%)相結合(見表1)。終結性評價由期末理論成績和實驗成績按比例組成。過程評價包括作業、線上學習、多次測驗和拓展作業等內容,注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評價。在教學中,還將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科學量化指標,獲取豐富的價值信息,做到課堂內外、線上線下、過程結果統籌兼顧,使課程考試考核評價體系更加全面科學,指導教師進行教學方案的持續改進,促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達成。
表1 課程考核評價方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計算機公共課與課程思政融合實踐,對授課教師是不小的挑戰。我校的計算機公共課“課程思政”教學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為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育人效果,授課教師需要轉變觀念,不斷學習以提升自身思政素養。與時俱進,開發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結合歷史性和時代性,有效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優化內容供給,借助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自覺把“課程思政”貫徹落實到理論課堂、實訓課堂和課外拓展課堂,對學生開展與專業相關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家國情懷、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以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檢驗課程思政育人成效,為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進行長期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