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子,胡 姍,樸婷姬
(1,3.玉林師范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2.廣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廣西 桂林 541000)
2020年春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高等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幾乎所有國內高校都加入了完全在線或者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行列,一場史無前例、超大規模的教育實踐給高校帶來了教學模式的轉變,成為深入推動未來教育改革的強大動力。2021年2月,教育部提出“大力推進高校建立和完善適應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有效支撐高校課程建設”[1],并且提出全面清理在線教學出現的新問題,推進線上線下教育教學健康發展。如何更好地提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將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建成“一流課程”、使混合式教學成為“互聯網+”時代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2],仍需學術界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內涵界定、建設策略等方面開展更加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本研究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探討高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價值和存在的問題,嘗試提出共同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國內最早提出混合式教學的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混合式學習(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作用[3]。
傳統教學模式在我國沿用歷史悠久,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延續性創新,為學生提供超越現有教育教學體系的服務,為教師教學研究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空間[4]。
一是優質資源高效整合。在傳統課堂中,由于地域、師資和研發環境等限制,偏遠地區的學生無法接觸到前沿知識、享受優質教學資源,這影響了學生教育公平的權利和學習需求。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教育資源能通過網絡共享和優化重組的方式傳遞給任何區域的學生,滿足不同年齡、特征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者可從網上下載教師的講義、PPT和其他有關參考資料。
二是有助于個性化學習。相較于傳統課堂固定班級、時間和地點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為學生營造出深度參與的個性化學習體驗環境。每一位學習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三是教學效果提升顯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使教學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教學從“教的范式”向“學的范式”轉變。線上教師可以通過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展、網上章節測試、在線討論等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線下翻轉式、混合式、探究式、合作式、交互式學習逐漸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深度地融入教學,使沉默的課堂激發出更多的活力和更高效率,實現了學生學習的高階目標[5]。
單一線上教學過于依賴學生的自覺性,且對網絡要求較高,并不適合所有課堂類型[6],因此有許多教育工作者依舊認為單一線上教學難以取代傳統課堂教學接觸感、現場感的優勢[7]。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很好地彌補單一線上教學管理松散、教學體系不夠完整等缺陷,也使“互聯網+”教育形式更加完善。
一是更能關注學生行為。線上班級授課制和線下班級授課制中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往往都不匹配,且教師精力有限,尤其單一線上教學班級授課制中缺乏線下課堂的管理,在教學實踐中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能依據大數據隨時記錄學生的學習動態,并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優化,線下課堂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因材施教,還能與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面對面交流,引導其逐步養成積極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是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互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混合式教學的線下課堂,師生通過面對面交流,可以彌補單一線上教學師生間的情感缺失,教師對學生的適時表揚和即時評價,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動性,對增強學生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力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這些隱形優勢都是單一線上教學所無法比擬的。
三是能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在單一線上教學模式中教師因空間限制無法給予學生及時指導,這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從而放棄相關線上課程的學習。而以翻轉課堂為代表的混合式教學,將原有的教學結構實現顛倒,即淺層的知識學習發生在課前,知識的內化則是在線下課堂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實現的。這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關注學生“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活動,從而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
玉林師范學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積極響應教育部“雙萬計劃”的戰略部署,將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納入“十四五”學校發展規劃,支持、鼓勵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應用。學校教務處多次聯合教育技術中心開展“一流課程與微課、慕課設計與制作”等相關培訓,向教師傳授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及制作微課的一些技巧,為教師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開發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資源奠定了基礎。2020—2022年玉林師范學院共獲批14門自治區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Hadoop大數據技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軟件質量保證與測試》《數字電子技術》5門課程入選自治區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占本校一流課程的35.7%。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法和文獻研究法為輔。問卷主要有學生的基本情況、線上學習和傳統課堂學習情況、參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情況3個部分,共28題。調查通過問卷星平臺發放128份調查問卷,回收 128份,有效率100%。訪談對象有教師和學生兩方面,教師訪談內容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能力、作業與考核形式、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等;學生訪談從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和遇到的困難展開。
本研究以玉林師范學院大一至大四的128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參加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學生共有101名,占78.91%,未參加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27名,占21.09%。 各專業都有參加過和未參加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學生,均為大四年級的學生。
本研究依據對參加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101名學生的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類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課程類型依次為專業課占86.14%,公共必修課占62.38%,公共選修課占55.45%,其他類型課占14.85%(1)注: 該項研究中除了基本信息外,其余關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現狀調查題目為多項選擇題,因此在本研究的數據結果分析中其數據之和都>100%。。
2.混合式教學所依托的網絡平臺。網絡平臺種類繁多,(表1),選擇最多的3個平臺依次為釘釘(67.19%)、慕課(63.28%)和學習通(62.50%)。

表1 線上教學平臺類型選擇信息
3.線上教學平臺功能的使用情況。平臺依托于網絡為學生提供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查漏補缺等多種功能。如,簽到和隨機點名,能起到保障課堂出勤率和參與率的作用;作業和測試評價能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同學互評則能增強同學間的情感交流和協作能力等。所有功能中,運用最多的依次為簽到(76.44%)、測試與評價(69.53%)和作業(67.19%);而選擇運用直播、語音作答、同學互評等功能的占比相對較少(見表2)。

表2 線上教學平臺的功能
4.線上教學組織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1.25%的任課教師能經常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有64.84%的教師能偶爾關注學生。在線上教學互動和反饋環節中,有62.51%的學生能自覺發言,有35.16%的學生在被老師點名時才發表意見,還有3.91%的學生態度消極,不對課堂做出任何回應。有43.75%的學生認為自己能認真按時學習線上課程,而50.78%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線上學習方面有所懈怠,學習自主性不夠。
5.有關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調查中學生反映的問題主要有:無法集中精力(71.09%)、網絡中斷(64.06%)、無法實現有效互動(51.56%)、教師對平臺操作不熟練(36.72%)、教師答疑或反饋不及時(30.47%)、學習資源不足(18.75%)等。
6.布置作業和完成作業自我評估情況。調查顯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98.02%的情況下都會布置作業,作業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為主,占65.35%。對完成作業情況自我評估為優秀的占20.79%,良好的占53.47%,一般的占24.75%,只有0.99%的同學認為自己作業完成得較差。
7.考核和成績評定情況。有48.44%的教師能結合學生線上和線下學習情況對學生成績進行形成性評價,也有個別教師選擇單一線上課堂或線下課堂對學生進行考核和成績評定。在課程考核指標選項中,認為線下考核占主導的有54.69%,認為線上考核占主導的有17.97%,認為線上線下考核各占1/2的有21.88%。
8.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評價。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的混合式教學仍然處于線下主導型,有28.91%的學生認為是處于過渡型的混合式教學,只有7.81%的學生認為是處于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學。大多數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在提升學習效果方面有一定的幫助,有3.91%的學生認為無幫助,甚至有1.56%的學生認為對學習效果起到了反作用。64.06%的學生認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39.84%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是未來的發展趨勢,54.69%的學生認為不確定,還有5.47%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只是流行一時。由此可知,高校教學在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高校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改革成果和實踐經驗,但由于沒有經過長時間沉淀,在很多方面依舊存在不少問題[8]。通過上面的問卷調查和對師生的訪談發現,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概況如下。
一是線上教學資源不足。目前玉林師范學院絕大部分課程處于線下主導的混合式教學,在對部分教師的訪談中發現,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線上教學資源有限,影響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一方面是學校因為經費問題不能購買所有平臺的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即使購買了的課程資源,除與該門課程相關的微課視頻以外,很少能提供其他得以拓展和深化教學內容的學習資料。
二是學生的學習成效難以保障。目前高校的在校生大多已習慣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很多學生還未能從高中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走出來,而線上教學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要求很高,加之學生學習的投入度和深入度無法準確評價,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教師的備課壓力增大,十分考驗授課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技能。
三是線上線下教學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不夠。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教師工作確實“輕松”了不少,但在教學方法上卻面臨一定困境。學生通過線上學習可以構建較完整的、系統的知識體系,教師線下課堂只需針對存在的問題做出一定答疑和對知識點的補充。如何保障學生百分百投入到線上學習中,如何確保線上教學內容和線下課堂的有效銜接,在對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師訪談中發現,這些教師認為僅僅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線上教學很難做到分層教學,特別是無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還需進一步深度融合。
一是學習氛圍不理想。線上教學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性相對較差,缺乏線下課堂學習的熱烈氛圍和情感交流,教師很難對學生線上學習情況做出及時反饋,也無法做到對學生線上學習行為和學習狀態實施監督。受訪學生談到“在沒有老師監督和同學影響下,我的學習自制力不強,線上教學遇到問題得不到老師的解答。”
二是學習效果不理想。目前線上平臺的課程服務還不夠完善,學生往往因線上資源太多、與線下課堂的知識點脫節而陷入焦慮狀態,難以篩選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其次線上教學具有延時性,學生自制力不足,容易被與教學無關的事物影響,導致學習進度減慢。此外,線上學習也容易出現投機取巧的現象,比如后臺刷學習時間、代刷作業、代考等。
三是學習平臺不理想。部分學生在訪談中談到,學習平臺運行環境有時出現卡頓的現象;也有部分學生認為自己還不能熟練使用和切換學習平臺,對平臺的記錄規則和內容也不夠熟悉;也有部分學生認為線上教學使自己迷失了明確的學習方向,無法認清自己的學習誤區,對線上平臺的評價機制也缺乏認同。
綜合調查結果,目前玉林師范學院還存在著線上教育教學資源有限、線上和線下教學未能實現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得到保障等實際問題。同時,也因為教師對教學平臺操作不夠熟悉,缺乏對學生的有效管理,容易造成學生的態度懶散、班級管理松懈等問題,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從調查結果來看,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混合的過程中勢必會面臨新的挑戰。首先,師生雙方都面臨能否熟練運用線上教學涉及的各種硬件和軟件等技術層面的挑戰;其次,混合式教學對線上課堂教學組織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如何在線上和線下不同教學形式之間合理分配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的問題;最后,對如何正確地評價混合式教學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混合式教學的存在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控制、實現學習目標的機會[10]。它轉變了師生的角色,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途徑,革新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使信息化教學得到了發展。很可能會發展成為未來的領先教學方法,成為21世紀出現的十大教育趨勢之一[11]。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作為“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基于慕課、專屬在線課程(SPOC)或其他在線課程,結合本校實際對校內課程進行改造,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開展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打造在線課程與本校課堂教學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課”[12],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進程,是本次調查研究的重要著力點。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和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的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進一步普及和提高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目前,雖然很多高校已經采用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但大多是非常時期的應對之策,基本處于以線下課堂為主導的探索階段,屬于過渡型混合式教學,要建設成完全融合型混合式教學還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淀。隨著時代的發展,混合式教學系統管理和常規化實施也需要升級換代。要以課程論、教學論為指導,將課程核心要素與混合式教學要素進行有機融合,使兩者產生化學反應[13],進一步放大兩者的優勢。
應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并非簡單的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加,也不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兩種形式的簡單組合,而應該是通過混合促進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充分發揮在線學習和面對面教學優勢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優質成長的目標[14]。
首先,教師應提升現代教育技術使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能力。實踐證明,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能力,能有效提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效果與質量,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只有把握住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這3個基本屬性,才有可能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層次整合的確切內涵,才能真正把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質[15]。
其次,教師應注重挖掘和建設課程資源、選擇適合課程學習的網絡平臺,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方法。根據網絡平臺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適時給予學生正向的反饋,推送經過甄選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向和方法,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最后則要根據專業特點和課程性質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并不是所有課程教學都適合線上教學,比如實踐操作類課程和語言類課程在線下課堂更具優勢。因此,課程負責人要根據專業特點、課程性質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不應一味崇尚線上教學。在使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時,要合理設置線上教學和線下課堂占比,并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調整。線上教學內容要標識好重點難點,有利于學生清晰把握和有效完成學習任務。同時,要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做到線上教學內容與線下課堂知識的無縫對接,對學生的線上作業和單元測驗也要做出及時反饋,考核及評價要做到全面化和多元化,保證對學生學習成績做出公平公正的評價。
首先應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從信息意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學科核心素養出發,培養學生甄別學習資源和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要求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內化的主體,只有在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下,并在相關學習資源的支持下,才有可能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條件,提供優質的網絡設備和網絡平臺。學生平常使用自己的電腦和移動端依靠數據流量參與線上教學,對于網速和手機性能要求都比較高,因此校園網絡建設與設計要更具人性化,高校在網絡建設、教學資源和教師培訓方面要進一步加大投入,積極推進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能力的培訓。任課教師也可請線上學習平臺的專業人員上第一課,對學生進行學習平臺操作的培訓,化解學生的畏難心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認同,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并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增加教學、導學、督學、助學等服務和綜合評價等,實施線上實時監控教學運行系統,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始終能夠保持學習熱情。
總之,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教育教學”將以不可阻擋之勢迅猛發展。高校應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在網絡平臺、課程建設、資源配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有效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在軟件建設方面各部門也要通力協作,建立教師激勵機制,鼓勵高校教師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激發優秀教師教學改革實踐的熱情,進一步消滅“水課”,建設“金課”,實現高校教育教學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