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虎 王麗 李存芳


摘要:如何有效健全和運行縣域征信體系,是保障普惠金融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谙到y工程的思想,采用江蘇省東海縣的調查數據,從公共征信體系的受眾視角探究其運行影響因素的作用規律。研究表明:“信用激勵”“信用懲戒”“信用教育”“個體收入”“受眾學歷”“受眾年齡”對于縣域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的作用強度依次遞減,作用方式和路徑具有一定規律。由此提出強化縣域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提升縣域征信體系運行效能的策略啟示。
關鍵詞:普惠金融;公共征信;受眾響應意愿;影響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50
1機理分析與研究假設
1.1年齡及學歷因素
年齡是一種基于生物學的自然標志。對于成年受眾,年齡越輕,閱歷越淺,好奇心越重,挑戰性越強,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征信的認知途徑也越多,對征信體系使用的意愿越為強烈。學歷是指人們受到教育機構的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培訓的經歷。個體學歷層次與征信知識接受程度密切相關,學歷層次越高,文化水平越高,對征信體系的接觸機會也越多,征信知識普及會越強。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1:成人年齡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負相關;學歷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
1.2收入因素
收入是指人們經過個體勞動、經營、投資等所取得的收益。年收入下降,個體的消費需求可能減少;年收入上升,個體的消費需求可能增加。年收入水平越高,個體在房產購置貸款、大額消費貸款和經營投資貸款等方面需求也越多,而這些需求的滿足離不開良好的信用狀況。同時,生活居住地經濟發展水平與個體年收入水平關聯密切。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就業、經營、投資的機會越多,個體年收入水平可能越高。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2:個體年收入水平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生活居住地經濟發展水平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
1.3信用教育因素
信用教育是指各級相關行政管理機關或團體,面向個體和組織所開展的信用知識普及。它是對個體高尚人格力量的培育,是對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優化。它與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相關的具體因素包括是否知曉人民銀行、經信局、法院等機構運行的征信系統,是否接受過征信宣傳教育等。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3:人民銀行、經信局、法院等運行的征信系統知曉度與征信系統受眾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征信宣傳教育狀況與征信系統受眾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
1.4信用激勵感知因素
信用激勵是指經由多部門協同對個體或組織守信行為施行的政策優惠或行為獎勵。它主要體現在個體或組織的物質、機會的利益增加和情感、價值的高認同,能夠動態地調節社會主體的行為。而信用激勵感知因素則主要指受眾自己或身邊朋友是否有因信用良好而被評為信用示范戶、享受貸款利率優惠和貸款手續從簡等情況。當這些情況出現時,會使受眾明白信用能夠因此而獲得實惠,進而更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更有動力改善自己的信用狀況。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4:自己或身邊朋友因信用良好而被評為信用示范戶、享受貸款利率優惠、貸款手續從簡等情況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
1.5失信懲戒感知因素
失信懲戒是指各授信主體,基于個人和組織征信數據庫記錄,公開信用記錄信息,對于市場經濟活動中失信者的懲罰。它主要體現在失信成本的增加,物質、機會的利益減少和情感、價值的低認同。對于一般的個人或組織,失信懲戒感知因素主要包括自己或身邊朋友是否有因信用卡逾期、貸款逾期、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在申請貸款時被拒的情況,自己或身邊朋友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而被限制高消費的情況等。為此,提出如下假設:
H5:自己或身邊朋友因信用卡逾期、貸款逾期、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在申請貸款時被拒的情況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自己或身邊朋友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而被限制高消費的情況與征信系統使用意愿呈現正相關。
2模型設定與數據采集
2.1模型構建
為了檢驗影響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的具體因素,可將其設計為解釋變量,而將“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設計為被解釋變量,并賦值為0或1,構建如下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
Logit P=β0+∑ki=1βiXi+ε(1)
式(1)為Logistic回歸方程一般形式。其中,Xi(i=1,2,…,k) 為模型的解釋變量,表示影響受眾查詢自己信用狀況意愿的各類因素變量;β0表示常數項,βi(i=1,2,…,k)表示技術系數,即待估計參數,ε表示隨機變量;Logistic回歸值P∈(0,1)是事件發生的概率值,表示受眾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概率值。
進一步計算受眾使用、不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概率值及其事件發生比,然后取自然對數,便得事發概率與解釋變量之間的Logistic回歸模型為:
1nP1-P=β0+∑ki=1βiXi(2)
2.2問卷設計與數據采集
基于江蘇省內征信體系參與主體負責人的深度訪談,初步設計“征信體系的運行狀況和受眾響應意愿的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經過試測和修訂,形成正式調查問卷。同時,考慮到東海縣被確定為“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區”,在征信建設平臺化和規范化方面已有一定基礎,因此對于東??h隨機抽取牛山鎮、石榴鎮、桃林鎮、山左口鎮、石梁河鎮的普通農民、個體經營戶、企業員工、事業單位員工等不同類型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五個鎮各抽發60份),收回292份,其中281份有效,有效回收率為93.7%。
3實證檢驗
3.1實證結果
運用SPSS22.0軟件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揭示各個因素對于“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的影響程度高低。各變量的描述統計中Cronbach α值均在0.6以上,說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信度較好。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1)可知,有8個變量通過顯著性檢驗,模型擬合程度較好,解釋力較強。
3.2結果分析
(1)年齡和學歷因素。受眾年齡因素的?Symbol TigerbA@?值為-0.058,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年齡與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表現出負相關,年齡越輕,好奇心越重,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征信的認知途徑也越多。然而,Exp(?Symbol TigerbA@?)值微小于1,又表明年齡因素并不是導致受眾查詢自己信用狀況意愿改變的必然因素。同時,學歷因素的?Symbol TigerbA@?值為0.538,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學歷與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表現出正相關,學歷層次越高,對征信體系的接觸機會也越多,越容易認識到信用的重要性,越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
(2)收入因素。個體年收入水平因素的?Symbol TigerbA@?值為0.539,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年收入水平對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年收入水平越高,消費或發展需求可能增加,特別是在房產購置、大額消費和經營投資等貸款需求也越多,就越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同時,居住地財政收入水平的?Symbol TigerbA@?值為0.143,表明居住地經濟發展水平與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呈現出正相關。但是p為0.2,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的原因是雖然各鄉鎮財政收入水平有差異,但是受眾居住地同屬一個縣域,差異不大。
(3)信用教育因素。是否知曉人民銀行、經信局、法院等運行的征信系統,在1%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Symbol TigerbA@?值為1.213,表明該因素對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意愿”的正向影響較大。而接受征信宣傳教育狀況與是否知曉人民銀行、經信局、法院等運行的征信系統的表現一致,也通過1%的顯著性檢驗,?Symbol TigerbA@?值達到1.26,發生比Exp(?Symbol TigerbA@?)達到3.525,表明接受信用教育因素在促進受眾查詢自己信用狀況意愿改變中起著重要作用。
(4)信用激勵感知因素。自己或身邊朋友是否有因信用良好而被評為信用示范戶、享受貸款利率優惠、貸款手續從簡等情況在5%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Symbol TigerbA@?值為2.816,發生比Exp(?Symbol TigerbA@?)高達16.715,顯示信用激勵因素與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具有較強正相關性,說明受眾自身或身邊朋友受到的信用激勵因素會使其明白信用能夠因此而獲得實惠,進而更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更有動力改善自己的信用狀況。
(5)信用懲戒感知因素。自己或身邊朋友是否有因信用卡逾期、貸款逾期、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在申請貸款時被拒的情況,以及自己或身邊朋友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而被限制高消費的情況,均在1%的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Symbol TigerbA@?值分別為1.422、2.278,發生比Exp(?Symbol TigerbA@?)分別為4.147、9.753,說明信用懲戒因素與受眾“使用征信系統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具有正相關性,自身或身邊朋友受到的信用懲戒因素能夠有效警示并促使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信用狀況,更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進一步約束自身的信用行為。
4研究結論與策略啟示
4.1主要結論
(1)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影響因素的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向具有一定規律?!靶庞眉睢币蛩赜绊懗潭茸顝?,“信用懲戒”“信用教育”“個體收入”“受眾學歷”“受眾年齡”等因素的影響程度依次遞弱,而且僅有“受眾年齡”因素是負影響。
(2)征信體系受眾響應意愿影響因素的作用方式和路徑具有一定特點。對于“信用激勵”因素,自己或身邊朋友因信用良好而被評為信用示范戶、享受貸款利率優惠、貸款手續從簡等舉措能夠促使受眾更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對于“信用懲戒”因素,自己或身邊朋友因信用卡逾期、貸款逾期、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在申請貸款時被拒,自己或身邊朋友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而被限制高消費等舉措能夠促使受眾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對于“信用教育”因素,知曉人民銀行、經信局、法院等運行的征信系統、接受過征信宣傳的受眾,更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對于“個體收入”因素,年收入水平越高,消費需求越多,越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對于“受眾學歷”因素,學歷層次越高,對征信體系的接觸機會也越多,越容易認識到信用的重要性,越愿意查詢自己的信用狀況。對于“受眾年齡”因素,成人年齡越輕,閱歷越淺,好奇心越重,越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對于征信的認知途徑也越多,但是對于受眾查詢自己信用狀況的意愿改變作用相對較小。
4.2策略啟示
(1)豐富守信行為的激勵內涵。規范開展縣域誠信主體的信用評級和差異化金融服務,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主體給予差別貸款利率優惠。定期表彰各類誠信致富典范,營建守信行為榮耀的社會生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綠色通道”制度,激發普惠金融發展的正能量。
(2)加大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在縣域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的市場準入、資質認定、行政審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實施信用分類監管,針對不同失信類別和程度實施相應的懲戒。健全社會輿論監督機制,嚴厲查處販賣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行為,拓寬群眾舉報渠道。提供公共征信體系運行的法律保障,有效防控普惠金融發展的風險。
(3)加強誠信教育的普及深化。大力開展信用宣傳教育進鄉村、進農戶、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活動。切實開展誠信缺失、不講信用現象的群眾評議。堅持開展“產品質量年” “6·14”信用記錄關愛日、“12·4”法制宣傳日等公益活動,形成普惠金融發展的優良生態。
(4)推進信用體系的建設升級。完善縣域信用信息采集和分類管理標準,加大信息采集與更新力度。加快健全農民、個體經營戶等社會成員信用檔案,打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基礎。建立農民信用聯保制度,完善農村信用擔保體系。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和觀光農業等涉農供應鏈信用建設。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創建活動,為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存芳,李丹萍,王世進.資源枯竭型企業跨區轉移行為及其溢出和脅迫效應[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21.
[2]李丹萍.金融和保險中動態均值-方差問題的均衡策略選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3]羅劍朝,曹瓅,羅博文.西部地區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困境、障礙與建議[J].農業經濟問題,2019,(08):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