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明明
摘要:思政課要以學生為本不斷與時俱進推進教學改革,在思政課中融入新聞播報是進行教學改革的一種有效方式。本文介紹了新聞播報法的實施概況及步驟,闡述了該方法對學生、教師、思政課所具有的積極作用。提出了教師在操作時應注意時效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等原則。為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一種便捷可操作的模式,從而提升課堂效果,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關鍵詞:新聞播報;思政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3.098
做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要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這對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學改革,將講臺交給學生,讓他們進行新聞播報,是一種非常有效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去搜集、制作材料,講解、播報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點評、辨析最新國內外新聞事件等,讓學生由被動向主動學轉變。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親和力、參與度。
1新聞播報法概況與實施步驟
新聞播報法即任課老師在每次上教學內容的課程之前,拿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來播報新聞并給大家進行講解、分析新聞事件及現象等。在學生播報并評論之后教師給予客觀、準確的點評和總結。在結束完一組后安排下一堂課播報的小組。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主動關注時事新聞,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興趣,鍛煉學生搜集資料、演講口才、理論分析等綜合能力,并潤物細無聲般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頭腦。
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內容,進行新聞播報時一般以五到十分鐘為宜,時間雖然較短,但要取得好的預期效果,學生和任課老師必須做足充分準備。在具體操作上,第一,要先搜集資料。老師可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新聞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刊及手機等多種渠道搜集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事件,并將新聞進行整理,寫下自己的看法、見解。第二,要制作播放新聞。在這一階段老師應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完整的課件,播報的學生可通過聲光電、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向同學們直觀而形象地展示播報的內容,并適當地闡述自己的看法。第三,要進行交流、點評、總結。播報結束后,同學們可以自由交流,也可由臺下的同學來進行點評,老師可作適當補充。點評主要從播報的新聞是否具有代表性和現實價值意義、表述是否清晰、語言組織是否合理、新聞分析是否到位、自身收獲體會以及需要補充完善的地方等方面著手。第四,由任課老師對學生的播報進行點評并總結升華,點評應多以鼓勵為主,適當增加建議。通過師生的點評總結,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大學生了解并熟知了許多社會知識、培養大學生關心社會發展變化的意識,進而形成關注社會、分析時政的能力。
2新聞播報的基本特征
2.1信息范圍廣,篩選難度大
新聞是傳播信息、真實記錄社會的一種文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臺、互聯網等媒體進行傳播,包含政治、社會、文化、人物等方方面面。學生選擇新聞播報的內容,既可以是身邊真實經歷的事件,也可以是通過通訊平臺獲得的新聞資訊。信息來源包含各方面的事件,可選擇播報的內容信息量巨大,這就要求學生在前期準備階段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與教學內容有關、貼近學生,同學們都感興趣的新聞事件來進行播報,面對各種信息時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堅定政治方向。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對學生來講具有一定難度。但通過這種篩選,可以拓寬學生視野,增長知識,增強信息搜集、辨別能力。
2.2播報內容時效性強
新聞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時效性,即具有時間限制。同樣,在播報內容的選擇時也應遵循這一特征。播報內容一般應選取近一周時間內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且具有較強話題性的新聞。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學生一般都有所知曉,進行播報點評時能夠引發大家的共鳴,進而參與討論。此外,選取近期發生的新聞事件還能夠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程時,2021年版的教材對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作出的決定、內容、精神等就未收錄。為了配合教學內容,就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去關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相關新聞報道,并且在課堂上進行播報。
2.3操作便捷,學生參與積極性高
將新聞播報引入思政課當中,相對課外實踐教學來講,此種方式操作簡單、便捷,學生在校園內、課堂上就能完成,學生只需提前準備好自己想要播報的新聞內容,將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以新聞播音員的形式向同學們進行播報、解讀。這一方式也體現了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能夠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以筆者在教學過程的操作實踐來看,因播報員的特征、性格各異,在每次上課前,講臺下的學生都非常期待播報員的表現,上臺播報的學生也想通過這難得的機會展示、表現自己的才華。在點評階段學生經常會出現各種不同觀點、看法,有時甚至會因某一觀點進行針鋒相對的辯駁。一學年下來,學生都進行了充分準備,積極性、參與度都較高,通過課后調查、詢問,學生普遍感覺收獲滿滿。
3思政課運用新聞播報的作用
3.1學生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實現育人效果
由于新聞熱點事件貼近生活,關注度高,在課前進行播報能夠起到活躍課堂氛圍,引起大家共鳴,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和探究欲,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時政的關心關注,在播報的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以及語言表述能力。這一方式改變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枯燥、滿堂灌的印象。在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在操作過程中,學生首先要搜集素材,并對素材進行整理分析,最后還要進行思考、展示等,這些都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去發現問題,明辨是非善惡。由“兩耳不聞窗外事”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轉化,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此外,這一教學方式也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思想性與導向性。新聞播報的選材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生活中的是非善惡問題。在這些問題面前,學生首先進行了辨別,老師再以學生播報的內容為例進行引導,使大學生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通過自己的主動學習發現理論對于解釋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巨大能量,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堅定不斷學習的信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3.2提高教師能力,增強教學針對性
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人數不斷擴大,造成師資力量短缺,在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普遍以兩個班以上的合班授課為主。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以老師在課堂上“滿堂灌”的理論講授為主,輔之以視頻播放、提問互動等方式進行。考核方式主要看平時課堂表現和期末考試答卷,這種教學方法雖然也可以比較系統地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但主要還是以老師為主,沒有做到以學生為本。
新聞播報方式的開展是落實以學生為本教學理念的重要途徑。在思政課當中運用新聞播報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選動作,并非教學大綱、教材所必須要求的。由于學生在選擇新聞事件時具有多樣性,教師在點評中要想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自身必須得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這就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關注最新時政熱點事件,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學生經常會把國外的事情同國內的情況聯系起來,這個過程就會產生一些疑惑。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因此,教師采用新聞播報法具有一定的挑戰及壓力,能促使教師在拓寬眼界的同時加深看問題的深度,自身知識水平、能力素質也能得到提高。此外,通過組織學生播報,能夠了解學生的性格特征及優缺點等,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師也鍛煉了自己的課堂組織協調能力。
3.3讓課堂有趣實用,實現教學目標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愛聽愛學、聽懂學會,需要做很多創造性工作。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多樣化探索,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教學目標。新聞播報就是一種有益的探索,能夠很好地厚植學生情感,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最終實現教學目標。通過開展課前新聞播報,提高了高職學生對國家、社會的關注度,在這一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責任意識,這些與思政課要對大學生培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是相吻合的。
新聞播報實踐活動是課內實踐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在素材收集、課件制作、播報展示、相互點評等各個環節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整個過程下來,學生不僅能夠得到鍛煉還能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個性,體現了思政課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原則。通過這種實踐活動,改變了教和學的脫節,讓學生體會到思政課也是“有趣的靈魂”,認識到思政課不是空洞的教條,而是其發展進步的理論武器,從而增強自主學習理論知識的意識。
4新聞播報教學法應遵循的原則
新聞播報法可操作性強,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是一種可推廣的教學方式。但在具體操作中要把握好時效性與實用性、播報內容與教學相銜接、自主播報與教師引導、影響面大與學生關注度高等原則,避免出現一些不良影響,讓這一教學改革方式在運用操作中產生良好的效果。
4.1時效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新聞具有時效性,學生播報新聞事件時,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找最近一周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新聞事件太久遠,以及人人都知道的“舊聞”則失去了新聞播報在課堂上的吸引力及價值。所以,“時效性近”是選擇新聞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但并不是說就不能選擇一些“舊聞”,“舊聞”有時候也能起到引導課堂教學主題的作用。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在講解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時,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機制。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這是黨的領導決策核心。在講解這個知識點時就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搜集黨的代表大會選舉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委員會時的新聞來進行播報。總之,在引導學生播報新聞時,既要有“時效性”也要充分地結合教學內容。避免過于重視播報這一形式,而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4.2播報內容與教學要相銜接
新聞播報教學模式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從搜集材料、制作課件等一系列準備環節皆在課堂之外進行,最后的播報展示、點評探討是在課堂上進行。這一方式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彌補了教材內容的滯后性,能夠結合理論及時回應最新熱點事件。新聞播報是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一種良好方式,能夠很好地完善和發展思政課教學。作為輔助材料能夠充實課堂內容,具有操作簡單,無需費用,學生也樂于參與等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可以隨意發揮,教師在實踐過程中要把控好學生播報的內容及教學方向,引導學生播報的內容適應教學目標。此外,還要注意銜接好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相關環節,不可隨意選擇播報的主題,造成播報的內容與思政課教學內容脫鉤,播報和教學各說各話的“兩張皮”現象。使這一良好的教學方式因運用不當成為占用課堂時間的“雞肋”,甚至給學生造成是一種老師“偷懶”不愿進行講課,而制造的一種“噱頭”,避免讓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播報,從而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之中。
4.3學生自主播報與教師引領相結合
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除了新聞傳播工作者要高度重視輿論外,也要重視對新聞接受者的輿論導向,特別是思想還不夠成熟的大學生,思政課教師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的責任。
課前新聞播報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其主體是學生,但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由于“00后”高職學生活潑、求知欲強、易于接受各種信息,對開放性的新聞播報教學模式樂于嘗試,也想通過這一方式來積極地展示自我。因此,在鼓勵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要積極發揮課堂引導作用,對學生的選題和播報內容事先進行全面了解,引導學生選擇主流新聞平臺,搜集權威媒體信息,以防學生在播報時出現重大政治問題及博眼球過度娛樂化現象,在播報、聆聽、評論階段,及時處理遇到的各種突發問題,涉及重大差錯時,必須及時中斷學生的播報展示,控制好課堂秩序;在播報結束后及時進行點評,指出學生的優缺點及改進的方向。對存在有爭議的問題,要堅持正確的引領方向,態度堅決地亮明正確的價值觀點,并提出中肯的建議,在重大是非問題上,要堅決與黨中央的思想、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切不可模棱兩可。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4.4影響面大與學生關注度高相結合
選取影響面大、學生關注度高的新聞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選材時要把握的一個原則。學生在搜集新聞事件時應從網絡、電視、報紙期刊等多種渠道獲取。一般來說最好是選取學生高度關注,并且對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重要新聞,可以從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出發,搜集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播報,并先讓學生自己進行深入討論和分析,然后老師再進行引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理論知識,并將其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來。例如,筆者在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時,就要求不同專業的學生搜集與自己專業相關的重大有影響力的新聞進行播報,此舉加深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知曉了行業發展的變化及趨勢,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學生講出來的變化,就可以引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實現了學生關注的內容和思政理論知識點的結合。
5總結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隨著國家對思政課建設越來越重視,不斷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也是各地各校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把思政課的教學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知識水平等結合起來,少一些“滿堂灌”的高深理論,多一些互動交流通俗易懂的道理,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學生,新聞播報法是一種可操作的方式,通過這種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在學生播報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張春宇.“新聞播報”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28):51-53.
[2]趙暢.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成果聚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7):31-35.
[3]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4]王培文.高校思政課“新聞播報與點評”實踐活動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4,(20):163-164.
[5]劉玲,劉穎.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方法探析——新聞播報法[J].現代職業教育,2017,(10):60-62.
[6]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2-20(1).
[7]習近平.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