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東
(青島農業大學 園藝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農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園藝植物育種對農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園藝植物新品種的培育可以提高園藝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增強作物的抗性、豐富消費者的種類需求。目前,我國園藝植物育種行業存在發展不健全和品種滯后的問題,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滿足國家及社會的需要,急需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和具備科研創新精神的園藝植物育種人才。園藝植物育種學是青島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一門核心課程,同時也是培養園藝植物育種人才的重要基礎課程。以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為契機,以培養大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方向,研究教學改革舉措,為培養園藝植物育種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園藝植物育種學知識體系龐大,共包含十五章內容,涉及種質資源、引種、選擇育種、常規雜交育種、優勢雜交育種、營養系雜交育種、遠緣雜交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倍性育種、誘變育種和生物技術在園藝植物育種中的應用以及信息技術在育種中的應用等[1]。學生需掌握遺傳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分類學、栽培學和生物統計等基礎知識。同時,園藝植物育種學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一五”規劃教材[2]。園藝植物育種學的學習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引發學生對園藝植物育種學的學習興趣,然而,當前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仍存在些許不足。
一方面,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課時有限,這就使得教師對該課程的十五個章節很難做到一視同仁。例如,常規雜交育種、營養系雜交育種等重要章節花費多個學時,緒論、育種對象和目標等章節花費時間僅為1 個學時甚至更短,有限的教學時間使得老師們倉促完成理論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牢固,教師常常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為其答疑解惑。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當前的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卻呈現出“唯理論”的趨向。具體表現在嚴重忽略實踐的重要性,把理論知識的教學當作唯一重點,忽略了當前園藝育種學的國內外發展現狀,沒有深入了解果樹、蔬菜、園林觀賞植物等園藝植物的育種進程。例如,學生的課程學習局限在教室內,缺少實地參觀育種工廠和基地的機會,對實際的育種流程體系缺少框架,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動手實踐能力弱。
園藝植物育種學的授課方式多為PPT 講解模式,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并講解事先準備好的PPT 課件,學生參與度較低;此外,連續高強度的理論學習很容易導致學生感到倦怠,使其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率低下。例如,當課程進行到第七章常規雜交育種、第八章優勢雜交育種時,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同學們記憶并且調動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思考,因而大多數學生無法做出即時反應,對課堂的參與感較低,造成老師與同學間缺乏一定的互動。
思政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呈現。高校肩負著科教興國的歷史使命,承擔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有關思政方面的教學存在短板。一方面,教師缺乏思政教育的主動性,教學內容中缺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導入,對于課程內容、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思政案例不夠豐富導致思政內容過少且不甚深刻;另一方面,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內容確實存在著思政元素不易梳理等問題。此外,高校把學生的專業課成績考核作為評先和衡量畢業條件的主要標準,從而忽視授課中思政考核的評價,忽視了園藝植物育種課程思政的建設。
綜上所述,傳統課堂教學弊端如圖1 所示。

圖1 傳統課堂教學弊端
由于傳統課堂教學存在一些弊端,結合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深刻認識到改革的迫切性,如圖2 所示。

圖2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的迫切性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全國“三農”系統要全面學習、全面把握、全面落實。要深刻認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的重大判斷,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3]。深刻認識“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任務,大力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新農科建設的目標是為了更加有效保障糧食安全,更加有效地服務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建設,更加有效地保證人民群眾營養健康,更加有效地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著力培養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和美麗中國的建設者,為打造天藍山青水凈、食品安全、生活恬靜的美麗幸福中國作出歷史性的新貢獻,并為世界高等農林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方案”[4]。鄉村振興和新農科建設需要大量的園藝植物育種學人才,為更好地服務國家偉大的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國高等農林院校新農科建設,更好地發揮園藝植物育種學在鄉村振興和新農科建設中的作用,需提高高等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水平,發展一批“高質量、高水平、愛農業”的園藝植物育種學生隊伍,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用地面積遼闊,需要大量的種質資源,但是傳統的種質無法完全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還需要不斷研發新品種及培育新種質。當前高等農業院校的畢業生普遍存在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不足的弊端,畢業生參加工作后,需要進行一定的實踐培訓和學習。因此,為了適應新時代對園藝育種人才的要求,發展我國的園藝育種行業,滿足工作單位的用人標準,園藝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要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指導方向。
園藝學是研究園藝植物的種質資源及其品種選育、生長發育、栽培管理及采后處理或造型造景等理論和技術的科學,園藝植物育種學這門學科是園藝學發展的基礎和保障[5]。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園藝產品的品質,例如,我校王彩虹教授、張玉剛教授研制的蘋果新品種“彩虹一號”“福星”深受廣大農戶的喜愛。園藝植物育種學的發展依靠專業的育種人才,更需要我們培養的育種人才走向基層、扎根農村,聽取種植戶的意見和建議,培育出適合生產的新品種。
原有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傳統教學模式,而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優秀的園藝植物育種人才,為園藝育種行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9 年9 月5 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提到:“希望你們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6]。山東作為文化大省,應義不容辭作為思想建設的排頭兵,在培養學生知農愛農、抱有家國情懷等精神起到模范作用[7]。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產生共鳴,如尋找對農業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個人或集體,認真聆聽他們的先進事跡,深入他們的工作地點參觀學習。教師們傳授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引領學生形成熱愛農業、服務農業的先進精神。
在園藝植物育種學課堂教學中,以視頻的方式向同學們展現農業時事,對比國內外園藝植物育種現狀,培養同學們的憂患意識,激發學生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難的中華名族傳統美德,牢記為中華名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使命。
網絡為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大量優質的學習平臺可提高同學們的學習效率,如超星學習通、中國大學MOOC 及學堂在線等,網絡教學與課堂教學交相呼應,必能產生1+1>2 的效果[8]。園藝植物育種學理論體系龐大,同學們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做到課前高效預習,且網絡教學平臺多以小視頻的方式講解,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頗受同學們的喜愛。在中國大學MOOC 學習平臺上,各種優秀老師參與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的視頻錄制,拓寬同學們關于園藝植物育種學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使之獲得更加開闊的知識視野。學生在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預習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感到困惑時,教師可在線下教學為其排解疑難,面對面的教學方式可以直接感知同學們對知識的理解情況,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更加有利于同學們的理解與掌握。此外,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們自愿學習探討,選擇感興趣的章節制作PPT,并向其他小組展示學習成果,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并加深對學科的理解[9]。
學以致用是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的,培養技術性育種人才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實行理論知識教學與增加課程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是教學改革的正確之舉[10]。我校積極與各大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成立了諸多校外園藝育種學實訓基地,并開展課程教學,不僅幫助了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增強了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熟悉了植物育種的實際生產流程。我校是園藝專業博士點單位,果樹、蔬菜、茶學等不同方向都含有植物育種實驗室,帶領學生們參觀學習并聽取行業育種專家講解先進的育種思路,積極吸收有興趣、有潛力的同學加入到實驗室工作中并申請大創項目,培養和挖掘學生們的創造力。
摒棄期末課程考試結果作為學生成績好壞的唯一標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創造良好的網絡教學氛圍,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階段式章節測試,通過測試鞏固學習成果,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11]。將小組討論、實踐課程表現、PPT 講解和實踐操作等方面均計入最終成績,設置課程加分項,如參與育種大創項目、主動問答、演講等[12]。
綜上所述,教學改革策略如圖3 所示。

圖3 教學改革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的我們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美麗鄉村重要的時間節點,時代要求我們奮發向上、勇往直前。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高校專家學者的回信中,殷切期望高校教育肩負起培養優質人才的使命,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技能型人才,園藝植物育種學教學改革應與時俱進,積極適應國家社會的需求。園藝育種學課程改革借鑒了前輩們的經驗,創新課程教學模式;積極與學生溝通教學效果并加以改進,切實增加實踐教育在改革中的比重,摒棄以往的園藝育種學課程的課堂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強調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注重學生的思政教育,培養先進的愛國愛農育種人才。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教師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改良、優化,為服務國家園藝學科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通理論、善實踐的優質農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