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華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預設的德育目的是引導學生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是多樣的。德育就是要使人在多樣的可能生活中選擇一種“好”的生活,并通過這樣的生活把自己造就成一個有德行的人。本文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和教學,提出以“生活為根本,活動為源泉,故事為榜樣,思辨為動力”,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就學生的“好”生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材;教學;以人為本;可能生活;現實生活
魯潔教授認為:“教育面對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成人(使人成為人)的教育,就其具體目標來說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可見,教育必須回歸到“以人為本”的主要內涵,具體表現為“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為了生活”“學習生活”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預設的德育目的正是引導學生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生活是多樣的。德育就是要使人在多樣的可能生活中選擇一種“好”的生活,并通過這樣的生活把自己造就成一個有德行的人。那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如何才能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把可能生活中的“好”生活變為現實生活呢?筆者認為,以“生活為根本,活動為源泉,故事為榜樣,思辨為動力”,可以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成就學生的“好”生活。
一、以生活為根本,呵護學生心靈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多為生活場景的再現,特別凸顯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教師,要將這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帶入學生的心里,讓學生產生心靈上的認同,繼而再產生真實的情感體驗。當學生有了情感上的體驗時,教師再對其進行一些引導,給予細心的呵護,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這樣的德育會讓學生終生難忘,并不斷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轉化為一種德行。
比如,一年級(上冊)第一課《開開心心上學去》,教材中繪制著一幅幅學生第一天上學的場景,再現了兩個情況不一樣的學生開學第一天的情景。教師在情景再現的過程中可以告訴學生,第一天上學,會害怕,會開心,都是正常的表現。讓學生不再為第一天上學時的哭鬧感到難為情,同時又讓學生有了一次身份認同——“我們都是小學生了,我們要在學校里學習了!”
這樣的生活教育,保護并影響著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向著“好”的生活方向前行。生活是學生的生活,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選擇,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價學生的生活。只要我們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努力去呵護學生的心靈,我們的道德教育一定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二、以活動為源泉,啟發心靈感悟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活潑多樣的。灌輸式、說教式都不適用于小學的道德教育。而且,道德教育本身也是要從行動中展示得失的。因此,活動就成了道德教育的源泉。
將學生的生活、情感體驗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再現,可以讓學生得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心靈感悟。
這跟單純地把道理說出來,效果當然是不一樣的。在活動中,學生有了親身經驗,就有了情感的發生,也就有了心靈的感悟。
有專家認為,心靈培養能成為道德的強大支持,原因是心靈成熟的人行善,不是因為道德教誨的要求,而是完整人性的自然表達。另外,心靈修養更能幫助人突破個人利益和物欲,改變個人的生活方式。
因此,活動作為道德教育的源泉,能不斷地給學生的心靈以滋養。我們要將道德的知識和理念放到活動中去,讓學生對道德價值的意義有親身體驗,再聯系到個人的經歷,最后因為有情意上的共鳴,才能實踐道德的行為,成為有德性的人,走向“好”的生活。
三、以思辨為動力,激起心靈漣漪
如今是一個越來越多元化的時代,各種文化和思想都能影響到學生。人們對對與錯、善與惡、美與丑的判斷也愈發復雜和多元。面對如此復雜的生活背景,培養學生的判斷與選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思辨是道德學習的一種方式和道德生活的方式,同時還是道德教育的一種途徑。我們應該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思辨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辨中得到德性的塑造。
例如,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二課有一個繪本故事:小猴弄不明白“為啥大家不理我”。教師在授課時,不妨讓學生在思考中辨析出如何交朋友,學會與人相處,為他們更好的生活提供經驗。
再如,一位國外的教師在給學生講《灰姑娘》這個故事時,讓學生說說故事中的繼母到底是不是壞人。教師的觀點是,她是一個很愛自己的孩子的母親。學生們聽了這個故事,明白媽媽都是最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位“繼母”愛得很自私。也讓學生明白,人是很復雜的,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應該非黑即白,而應該是多角度的。
可見思辨才能使人得到心靈的觸動,才會有情意上的體驗,才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才會有動力為了“好”的生活而努力。
四、以故事為范本,修養兒童心靈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不太能聽得懂大道理。如果只是單純地說教,他們聽不懂,也不想聽。所以,許多成人的道德教育方式對低年級的學生都是沒有什么作用的。不如將故事當成一個很好的載體,用故事里的角色來演繹學生的生活,再現學生的過去、當下、以及不遠的將來,讓學生在聽故事時反思自己的生活,學習如何生活。
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地將故事情節與自己的生活關聯,也會不時地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在一個又一個故事中得到啟發。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以繪本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生活的智慧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從故事的角色到學生自身,從故事的情節到學生的生活經歷,無一不是以教育為目的。
故事就是范本。有了故事就有了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抓手。我們應該利用好教材中的故事,還可以找一找學生親身經歷的事來講,將故事與經歷共融,更加觸動人的心靈,有了一個好的目標,并不斷向“好”的生活靠近。
《道德與法治》教材就如同一盞明燈,展現著學生可能的“好”生活,照亮著學生的現實生活。我們教育工作者正是那個點燃明燈的人。我們要將《道德與法治》教材落實好,向學生展示各種各樣“好”的生活場景,使他們向往美好的生活,并引導他們反思自己的現實生活,幫助他們成為有好的德行的人,成就他們過上一種“好”的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