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減”背景下,農村教師由之前注重作業數量到現在注重質量,這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心組織實施教學。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本就是難點,在減負減量的要求下,讓農村學生學有所得,樂于用文字表達,需要教師打開思維。文章對“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雙減;農村小學;作文;探究思考
作者簡介:陶艷敏(1981—),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美琪學校。
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作文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學生語文學習好壞的一把尺子??墒?,從筆者觀察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現在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許多小學生的閱讀量不夠,語文學習沒有章法可循,學習動力不強,甚至提筆色變。在“雙減”政策下,怎樣減負不減質,高效組織作文教學,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思考。筆者到鄉下教學交流,在工作中多有思考,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難這一現象進行了分析,并結合“雙減”政策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進行了思考探究,提出了幾點策略。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問題
(一)訓練斷層,素養不高
農村的學生接觸到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一些教師教育理念不夠先進,低年級學生的作文教學訓練不夠系統,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的作文學習銜接不上,處于斷層的狀態。農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缺少技巧訓練,缺少高效的方法引導,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力滯后,得不到提升。沒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沒有扎實的習作基礎,學生在中高年級的作文習作中就會出現詞不達意、語言枯燥無味、層次不清、段落不明的現象,更別說情感表達了。學生寫作態度敷衍,連最基本的語言清晰、文從字順這點都很難做到,作文基礎較薄弱。
(二)提筆色變,東拼西湊
因為沒有接受有效的訓練,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不高,越是不會表達,越是害怕寫作。如此,學生在寫作表達上進入無法突破的惡性循環,習作成了令學生最頭疼的事。所以,“提筆色變”成了農村作文課堂上最常見的場面。只要到作文課,學生們愁眉不展,有的拿著筆不知從何處下手;有的絞盡腦汁,三言兩語,已是表達極限;有的抓耳撓腮,找找現成范例照本宣科。教師規定了寫作的時間和作文的字數,許多學生寫不出就只能瞎寫或亂抄,東拼西湊。如此,學生談不上提高作文水平,更談不上積累方法,提高語文素養。
(三)輕視積累,忽視生活素材
學生缺乏平時寫日記等記錄素材的意識,寫作文是為了應付教師布置的任務,沒有主動記錄、表達的習慣。即使教師偶爾布置作業讓學生記錄觀察所得,學生的態度也較敷衍。農村經濟相對落后,生活相對枯燥,學生的見識面不廣,所見所聞不夠豐富,枯燥乏味的生活讓學生找不到寫作素材,寫出的內容也缺乏真情實感。
(四)閱讀極少,儲備量不足
許多農村家長的學習意識不強,覺得學生只要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就可以了,課外讀物花費大,浪費時間,分散注意力,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部分農村小學的圖書閱覽室書籍較少,難以滿足農村學生的閱讀需求。因此,學生的閱讀量、語言儲備不足,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被大大限制了。此外,一些農村教師的課外拓展意識不足。這些都是農村學生語文作文素養提高的絆腳石。
二、“雙減”背景下,農村作文教學的思考和探究
(一)高效來源于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開展多種活動是調動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策略。教師利用活動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獨特的火花,才能刪繁就簡,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
1.課堂扎實
課堂習作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創造最大的價值,實現教學目標,非??简灲處煹念A設和組織能力。筆者在四年級作文教學中嘗試了幾種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如在“推薦一個你喜愛的地方”的作文教學中,課前,筆者讓學生將曾經去過的印象深刻的地方畫出來,或者將拍攝的照片帶到學校來,采用導游介紹的方式圍繞幾個方面展開介紹。因為親身經歷,加上筆者精心引導,學生能組織語言介紹自己喜愛的地方。在學生侃侃而談的時候,筆者巡視其間,聽到了這樣的介紹詞:“我喜歡美麗的瘦西湖,那里有秀麗的風景,岸邊桃紅柳綠,河中野鴨成群……那里有美味的小吃,色香味俱全的揚州老鵝讓人垂涎欲滴……那里還有熱情的游客,有的駐足觀賞美景,有的擺出各種姿勢拍照,有的在湖邊給黑天鵝投食……”“我喜歡屋前蕩秋千的地方,每次放學都喜歡在那里放松一段時間,那里留下了我美好的回憶……”“我喜歡游樂場,那里驚險刺激……”筆者鼓勵他們把所說的寫下來,讓作文課變得生動,降低了寫作難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在“我的心兒怦怦跳”的作文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先表演心怦怦跳的瞬間,有激動的,有害怕的,有喜悅的,有緊張的,有恐懼的……學生打開思維,盡情用動作、神態等細節展現心怦怦跳的瞬間。筆者及時捕捉這些生動形象的畫面,再把拍攝的精彩照片投影展示。學生根據圖片,回憶剛才的表演,寫出來的作文更真實具體。課本劇表演、漫畫展示、游戲活動等,這些課堂上的活動,開闊了農村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學會了觀察,捕捉到了有趣的畫面,讓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整寫出了一篇文章。
2.拓展激趣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的課余時間比較多。筆者利用課余時間發展學生的愛好,組織活動,指導學生觀察,將作文教學與學生的興趣融合,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天氣溫暖,筆者指導學生栽兩株植物,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記錄下來,悉心指導與鼓勵學生,讓學生寫種植感想。在體育課上,筆者讓學生觀察拔河比賽中隊員和觀眾的神態、動作與表情。如此,學生玩得快樂,看得仔細,加上筆者的引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要用文字記錄下整個游戲的過程。種大蒜,發豆芽,帶妹妹,找錯字,這些有趣的生活點滴,教師只要指導到位,就能讓農村學生寫出真實的收獲和感人的心里話。寫作興趣的激發與調動,能夠有效突破農村學生寫作興趣不高的難點。
3.征文錄用
筆者在訓練學生習作能力一段時間后開展了征文活動。此時,學生的習作興趣已被調動,在筆者的悉心指導下有了比較好的作品。筆者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文稿修改后投稿。為了體現征文活動的正式與莊重,筆者專門請繪畫優秀的學生策劃封面、封底和插畫。稿件一經錄用,筆者認真排版,安排打印,人手一冊。筆者讓學生課后把作品帶回家和家長一起欣賞并評價。學生的好勝心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個學期里,學生積極投稿,發表作品,體會成功的快樂。
4.以一帶一
有了一部分積極性高的學生,其他學生的積極性就比較容易調動了。筆者此時開展學習互助,讓學生互改作文,取長補短。筆者讓學生以小老師一帶一的形式開展習作互幫互學,利用課內外時間,充分發揮學優生的模范帶頭優勢,將學優生的所學所得在班級中輻射開來,讓整個班級沉浸在濃厚的互學互助氛圍中。這樣能讓學生學得更自信,學得更扎實。以一帶一,以一促一,是兼顧整個班級的有效方式。
5.標簽化學習策略
營造濃厚的班級習作氛圍還有其他方法,模范效仿也是很直觀形象的一種。筆者在班級中開辟一處作品展示區,鼓勵進步生將自己獲得肯定的作品抄寫下來或者打印出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卡紙,做好設計,張貼在作品展示區,以供其他同學課后閱讀學習。每次選一兩個學生的作品即可,這樣可以起到模范榜樣作用。獲得作品張貼機會的學生也會因此被貼上“標簽”,他們有了一次成功的體驗,接下來勢必想要獲得更多成功,這就是標簽化學習的魅力。
(二)豐富素材,減負增趣
農村有廣闊的天地,美麗的自然風光,這些美好的事物一經點撥便可成為學生的作文素材,遠比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要生動得多。因此,農村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思考,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注重對生活素材的搜集,引導學生去想象和創造,使得學生的習作具有可讀性,習作邏輯具有縝密性。正如大教育家葉圣陶所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
1.日記題材類
每日記一記,寫作素材源源不斷。若學生苦于無素材,教師可以教會他們記日記,讓學生用心觀察,搜集素材。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從每日記一段話開始,可以記錄與身邊同學的交往情況,可以記錄心情,可以記錄新發現的事物,可以記錄生活中的瞬間,可以記錄一句話……記錄內容沒有限制,旨在讓學生留心身邊事,做個有心人。
2.活動紀實類
一個學期發生的大小事和各類課內外開展的活動眾多,教師都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總結,讓學生玩出樂趣,在玩中思考。在拔河比賽中,教師可以在賽前引導學生觀察隊員的表現,感受觀眾的熱情,賽后學生便能滔滔不絕地表達,有趣的重點就被發掘出來了。在義賣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籌劃、展牌設計、人員安排、貨品擺放中,活動結束后,讓學生對照拍攝的照片和視頻,記錄活動的過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給對口小學的筆友寫回信,彼此交流思想,匯報生活和學習的點滴,介紹家鄉的風景和美食,訴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也是訓練學生習作能力的好機會。
3.生活觀察類
生活即教育。教師可以讓學生平時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如在秋天樹葉變黃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銀杏葉變黃落下的過程。連續兩個月的觀察,能讓學生發現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樹葉由綠變黃,由茂盛變稀疏是個神奇的過程,學生記錄下的點滴就成了作文中最真實有趣的文字。
(三)增加閱讀量,訓練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嚴格來說,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要想突破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難點,教師還應該重視課外閱讀,保證學生的閱讀量。教師要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積累好詞好句,寫讀書心得,讓學生在平時積累寫作素材,為后續的寫作增加底氣。
1.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農村學生購買、閱讀書籍的意識不強,學校能提供的借閱書目也有限,加上學生家長對學生閱讀的重視程度不足,所以教師能有效開展課外閱讀的機會不多。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讀書時間和學生共同賞讀優秀篇章;創建班級圖書角,讓學生相互借閱書籍;利用義賣機會向高年級學生買一些優惠的名著;開展換書活動,鼓勵學生將自己讀過的書分享給同學。教師還要為學生選擇適合的歷史類、文學類、小說類、科技類、軍事類、哲學類讀物。
2.傳授閱讀方法和技巧
教師要教給學生泛讀法和精讀法,讓學生針對不同的書目區別運用精讀和泛讀法;重視練筆實踐,教給學生批注閱讀的技巧,讓學生學會做批注,寫下自己的感想,積累閱讀素材;對學生進行仿寫、縮寫、擴寫等寫作技巧訓練,鼓勵學生多寫讀后感;結合課內教學實施閱讀能力的提高訓練,在閱讀速度和閱讀重點上進行強化訓練。種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便能成功突破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難點。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問題在于調動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不多,寫作訓練斷層,學生忽視生活中的寫作素材,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等。因此,教師要抓住根源,尋求突破點,精心組織并設計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逐步提升農村學生的寫作能力,讓農村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在減負增效的同時,實現農村學生作文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