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馨 金晶
摘要:文章以現有國際化人才培養文獻為基礎,借鑒實踐和理論研究經驗,從國際化人才能力素質、專業技術國際化人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鐵路國際化人才和發達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分析,針對我國發展需求提出當前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不足。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一帶一路”;人才培養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逐步推進,為眾多沿線國家和地區帶來了開放合作、貿易投資,其中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前期發展的關鍵,需培養相關專業型、技能型、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因此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各大企業提供優質人才,增強人才活力,以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已成為眾多專家學者關注的重點。
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以國際化人才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得到相關文獻共計5681條,其主題詞主要圍繞在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等,其中最早文獻于1970年發表,但在2013年開始每年發表數量均在300條以上,在2018年、2019年分別達到了565、648條,其文獻研究熱度和“一帶一路”發展趨勢大體相同。本文以國際化人才研究為主題,全面梳理相關文獻綜述,從國際化人才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國際化、高校國際化人才和鐵路國際化人才四方面展開,分析國際化人才研究理論發展現狀及存在不足。
一、國際化人才能力素質研究
“國際化人才”概念是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經濟全球化的步伐而產生的,國內學術界無統一的定義。最早的“國際化能力”研究始于美國“外語和國際研究委員會”1979年的報告,其認為國際化能力由“外語掌握能力、國際理解力”兩部分構成。關于國際化人才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其中知識主要包括前沿知識、專業知識、專業國際化知識、國際慣例、國際事務知識、所在國家文化歷史知識等;技能包括創新能力、國際競爭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交流能力、國際活動能力、外語能力等;價值觀包括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認知、政治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本國文化認同度、文化包容度等。但不同學者也對國際化人才能力有其個人研究見解。
遲琳琳針對國際化人才的創新素質做了進一步深化研究,提出創新能力、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知識、創新品德五個主要創新能力素質,其中創新能力包括溝通、分析、學習、問題解決、思維五種能力;創新人格包括樂觀、自信、獨立性、抗壓性和適應性五項;創新精神包括進取、堅持、奉獻、合作和探索五項;創新知識包括交叉學科知識、專業知識、知識面、工作經驗和前沿知識;創新品德包括誠實正直、責任感、價值觀、敬業、熱情五項,并根據測算提出創新能力和創新知識是最為重要的素質。婁雅婷基于能力素質模型,從組織人才戰略需求出發,將國際化人才的海外崗位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經營類、管理類與專業類,并認為各類在崗人員需有對應不同的能力素質。丁進認為國際化人才應具有廣泛性,能本性和價值性3點基本屬性,并且需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能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作出積極貢獻。劉揚提出國際能力應具有知識和理解、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共3個維度,其中知識和理解,包括世界知識、全球化理解;技能包括使用工具、跨文化交際;態度和價值觀包括國際化意識、國際化態度和價值觀認同。
二、技術人才國際化研究
目前關于專業技術人才國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財會、工程等專業技術方面,其在人才能力素質上主要集中在工程專業知識和國際化能力一兩個維度上,其中工程技術人才國際化能力更強調包含著專業的國際化知識和專業的國際化技能,以及適應國際化工作環境的綜合素質和價值觀等。在專業技術國際化人才分類中,主要提出分為市場開拓相關人員、工程管理相關人員、技術相關人員三類;在專業技術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上主要提出是以校企合作方式進行,在具體培養方式中,各專業針對其工作性質和特色,有所不同和側重。
石油在我國屬于國際化發展較早的行業,其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在2017~2020年已連續四年位列世界500強第四,其國際化人才已基本從技能技術人才輸出階段,向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階段和自營區塊經營階段過渡,因此其對技術型、復合型以及高級管理型人才相關研究都已較為全面。目前研究中主要認為石油企業國際化人才除需上述主要國際化能力素質以外,還需具備專業扎實的石油知識,熟悉和精通國際工程技術規范要求。石油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中,目前研究主要是提出中石油等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大學等高校,以及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等研究所開展產學研培養模式,以專業知識、涉外交流知識、國際合作法規知識、市場經營管理知識、合作國國情知識為核心,以共建實踐基地、“訂單式”培養、聯合建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
在對復合型注冊會計師培養中,魏馳東強調其國際化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會計、審計技能,還要熟悉金融、法律和計算機等理論知識,需加強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在服裝專業技術中,萬艷敏提出其國際化人才培養要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服務中國文化宣傳;在制造類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中,倪娜提出要緊密結合所學專業發展戰略,預判好對接國家,并學習相關語言、文化等。
三、高校國際化人才研究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對國際化人才培養起主體作用。目前在對高校國際化人才研究中,主要是圍繞校企合作模式、國際化教學體系、國際化課程設置以及人才能力培養等方面展開。
在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中,主要是提出了訂單式培養、項目聯合培養、定向委培等方式,其中顧哲基于國際合作、校企聯合、動態機制和積極反饋四個原則設計出校際學生交流模式、校際合作模式、校企聯合模式三種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并對三種模式進行優缺點分析,總結出校際學生交流、校際合作和校企聯合可用以培養輸入人才;校際學生交流和校際合作可用以培養輸出人才。
在國際化教學體系中,主要針對戰略定位、人員要素、運作要素、財務要素、組織要素等進行設計,其中戰略定位主要政策舉措、教育觀念;人員要素,主要指學生的國際交流、師資力量;運作要素主要指課程、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產出國際化等;財務要素主要指教育國際化經費來源、國際化專項經費支出等;組織要素主要指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和涉外管理機構的設立。
在國際化課程設計中,對課程設計主要認為應包括功能、應用和文化三個方面,其中課程設置要注重學科的交叉融合,要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加強研究方法的訓練,融入學科前沿知識、國際化知識和創業相關內容。
其他研究中,還有提出關于高校在培養“一帶一路”國際化人才時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多元環境分析能力、問題分析能力、溝通能力、思想政治意識、工程實踐核心勝任力、管理勝任力等;提出國際化人才培養應該設立貫穿人才培養的全流程模式,強調專業教育的國際認證,設立科學的教學監管體系。
四、鐵路國際人才培養研究
近年來,我國鐵路行業已逐步邁向國際領先水平,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要求鐵路企業以拓展國外高速鐵路建設市場為重點,也為我國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目前我國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主要是以西南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等高校為主,所涉及的人才培養不僅有對標國外高新技術的科研領軍人才,也有滿足海外工程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
針對國外高新技術的科研領軍人才培養上,西南交通大學開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并設置了四種模式,即本科生和研究生貫通的“4+2”模式為、針對特定小語種培養的“3+1”模式、擇優選拔的本碩博貫通“4+2+3”模式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大連交通大學也根據國內外高速鐵路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了五種模式,即“3+2”本科生聯合培養、“3+1+1”本科生交流培養、“3+2”本碩連讀聯合培養、“1+2+1”本科雙學位中美人才培養和國際試點班人才培養。
針對海外工程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上,目前主要采用校企聯合訂單培養模式,西南交通大學與北京鐵路局聯合啟動“高速鐵路卓越工程師國際培訓班”,該培訓班學生在北京鐵路局高速鐵路相關建設和運營崗位進行為期兩個月左右的頂崗實習,并結合實習崗位工程實踐項目完成畢業設計,其中大多數學員被直接派往沙特高速鐵路建設的相關崗位,以快速響應我國高速鐵路建設和運營管理方面國際化人才的戰略需求。
關于我國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其他研究,目前主要是從國家需求角度,對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培訓設計、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展開分析。針對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培訓設計方面,鄭淳強調了復合型人才對于鐵路國際化的需求,建議鐵路在對國際化人才培養中需要加強經貿、外語、法律實務等復合技能;針對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王嬌嬌提出對于輸出型人才的培養,可采用校校互派學生模式、校校合辦院校模式和校企雙主體模式;對于本地化人才的培養,可采用校校互派學生模式和校校合辦院校模式,并按照鐵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過程構建鐵路國際化人才的質量保障體系。
五、發達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研究
全球化推動了各國培養發展國際化人才,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逐步開始新一輪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浪潮,不斷適應和調整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在理論研究和高校實踐中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
劉正良梳理德國《高等教育總法》和學分制改革等經驗,分析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學歷、文憑的互認,打通了國際人才流動的通道,指定了符合需求的改革人才培養制度,加快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速度。王玉峰等通過分析哈佛大學推出包括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藝術、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學和社會分析七大部分的“核心課程”、斯坦福大學利用案例教學手段,以互聯網為工具,培養不同國家、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合作完成課程任務的AEC Global Team Work(CE222)課程,總結發達國家著名大學的課程設置主要體現在綜合化和國際化兩個方面,以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熟悉國際管理,掌握跨文化溝通技巧,拓寬國際視野,適應國際化環境。季波以麻省理工學院設立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項目(MIT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itiatives,MISTI)為例,說明其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南洋理工(Nanyang Technologies University)成立麻省理工—新加坡創新聯盟(The MIT-Singapore Alliance),在生物醫學工程、生命科學的計算生物、微納新材料、高性能電腦與工程、化學與制藥、制造技術等領域建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教育和科研合作;與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建立劍橋—麻省理工研究院(The Cambridge-MIT Institute)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納米技術、材料科學等領域建立科研合作及教師、學生交流機制,成立協調、組織和支持學生全球學習計劃的專門機構——全球教育與職業發展中心(The Global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GECDC),建起系統的學生國際化學習體系,支撐本科生的全球學習,分析國際化的合作已經成為美國推進教育領域進步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探尋其他一切可能領域的合作。付艷玲以美國大學為例,逐一梳理辛辛那提大學“工學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模式、百森商學院“創業實踐”模式、加州大學“個人專業”模式、哈佛大學“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學“產學研培養”模式、仁斯里爾理工學院“創業孵化器”模式、西北理工大學“辦學特色”模式等,美國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從傳統的海外留學項目允許學生學習他國文化,到未滿足高等教育需求的國家提供大學教育的途徑;同時這些模式強調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技能,增強學生的外語能力,并為他們提供跨文化理解的機會。劉穎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法國UT-INSA集團以及泛法語地區開展的一系列合作為例,梳理其已經開展的聯合培養計劃,如HIT-Lillel雙文憑項目、HIT-UTT雙文憑項目和HIT-INSA雙文憑項目,研究中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分析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以及特點,介紹具體的實踐方法、已實現的目標以及已解決的關鍵問題,為促進高校學生國際交流和聯合培養項目的實踐提供了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通過分析發達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已在人才培養制度、培養課程設置、培養模式等方面相對成熟,特別是發達國家高校在合作項目上已展開體系化的形式,我國應根據自身國情與發展階段,結合我國開展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狀對國外經驗進行取舍和創新。
六、研究結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國際化人才重要性日益凸顯,逐步成為新經濟時代第一資源。通過相關文獻研究梳理,從國際化人才能力素質、專業技術國際化人才、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和鐵路國際化人才四個方面中,可以看出目前國際化人才培養有了全面擴展和研究,但在研究深度上有待提升,目前還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第一,國際化人才研究理論體系針對性不強。國內外學者已經對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展開了許多研究,但關于國際化人才能力素質及其培養理論體系多處于中觀或宏觀層次,目前僅有部分企業,如石油公司等已對其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類型體系開展細化研究,但大部分具有鮮明專業性、區域性的人才特征仍缺少相關能力分析。
第二,鐵路國際化人才企業研究較少。目前鐵路國際化人才培絕大部分研究僅限于高校自身的培養理念、培養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全面地研究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方面的文獻偏少。在培養目標研究方面,僅對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構建了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沒有對不同層次、類型、地域的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清晰論述。在培養模式研究方面,大多數是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研究,認為校企合作是鐵路院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有效途徑。
第三,缺少結合中國國情及人才培養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國目標應是中國,應針對我國國情和教育發展現狀,對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及培養手段進行設計,并具有一定時代性、專業性。
參考文獻:
[1]遲琳琳,游浚,王澤.國際化創新型人才能力素質模型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9(23):48.
[2]婁雅婷,孟雯,梁丹妮.基于人才庫的企業國際化人才管理體系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07):47-48.
[3]丁進.淺析國際化人才的定義[J].人才資源開發,2010(03):29-30.
[4]劉揚,孫佳樂,劉倍麗,等.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生國際能力測評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03):77-83.
[5]湯穎華.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思考[J].人才資源開發,2016(16):162.
[6]寧正福,楊久香,馮曉麗,等.石油高校產學研合作模式典型案例研究——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01):103-106.
[7]魏馳東.國際化復合型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基于高校注冊會計師專業方向教育的視角[J].中國西部科技,2010(16):85-86+48.
[8]萬艷敏,崔志英,馮利.國際化服裝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東華-文化”中日合作辦學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3(02):94-97.
[9]倪娜,何永艷.“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以高職制造類專業為例[J].文存閱刊,2020(37):153-154.
[10]顧哲.基于“走出去”戰略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21(05):106-107.
[11]劉菲. 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下的多模態高校英語教學體系構建[J].外語研究,2014(06):63-66.
[12]江允英.“一帶一路”倡議下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1):32-35.
[13]蔣葛夫,閻開印,韓旭東,楊韜.以探索引領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人才培養為契機改革行業院校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10(08):6-8.
[14]劉新顏,趙聞蕾,高明.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4,31(03):51-53.
[15]鄭淳.“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鐵路行業特色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基于西南交通大學的案例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04):177-182.
[16]王嬌嬌.中國鐵路“走出去”背景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17]劉正良.發達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9(01):18-22.
[18]王玉峰,樊蓉.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西方名校的經驗與啟示[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04):22-30.
[19]季波,劉毓聞,陳龍,郭晶.美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特征與啟示——以美國五所知名研究型高校為例[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73-80.
[20]付艷玲.美國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演變及其啟示[J].才智,2013(12):209-210.
[21]劉穎.中法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02):1-2.
*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鐵路國際化人才培養實施方案研究(2020YJ008)。
(作者單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運輸及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