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茹 趙劍鋒 馬艷云(.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與特殊教育研究所,北京,00088;.山東省龍口市教育和體育局,煙臺,65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學困生和超常兒童作為教育對象連續體的兩端,由于常規班級教學難以避免“優秀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致使他們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因此,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亟須抓兩端促中間,切實重視學困與超常兒童心理與教育。
學習困難(learning difficulty)又稱“學習障礙”“學習失能”“學習無能”“學業不良”,學習困難學生(簡稱“學困生”)是指在正規教育環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種原因(除各種殘疾以外)致使學業成就明顯低于同齡正常水平的兒童。我國在校學生中有13%~17%的兒童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1],按照這個比例來看,學困生群體是非常龐大的,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幫助與特別支持,會嚴重拖基礎教育質量和公平的后腿。
超常兒童又稱天才兒童,是指智力發展明顯超過同齡一般發展水平或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兒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來源。智力超常兒童篩查的比率為1%~3%,參照此比率估計,我國0~14 歲的25338 萬人中,智力超常兒童就有700 多萬,是世界上超常兒童絕對數量最大的國家[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超常兒童潛藏著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更多可能性,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有力保障。超常兒童有著超乎常人的智力、高度發展的認知能力,但正因如此,他們對常規教學可能會出現適應不良情況[3]。超常兒童如果得不到適合的教育,不僅對國家來說是巨大損失,還會引發兒童的一些負面情緒和心理、精神問題。
由上可見,學困生和超常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與普通學生存在很大差異,常規的教育教學方式難以滿足他們的教育需求,容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已成為制約教育高質量和公平發展的瓶頸。因此,抓好學困生和超常兒童教育這兩端,對深化教育公平、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學困生存在認知功能缺陷。學困生在感知覺、注意、記憶、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語言認知等方面都比普通兒童差。例如,有研究發現,發展性閱讀障礙學生在視覺注意廣度任務上的表現顯著低于普通學生[4]。閱讀困難是導致學困生學習失敗或學習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學困生存在心理和行為問題。大量研究表明,學困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學生,很多學困生存在自卑、焦慮、叛逆、厭學、恐懼、不善人際交流、偏執與敵意等心理問題。在社會性方面,學困生自我概念水平較低,自我認知不良、自我評價低,有更多的焦慮、不合群現象,同伴關系不良,感受到更強烈的孤獨體驗,自我歸屬感弱,學校適應情況及幸福與滿足感較差。在學習心理方面,學困生通常表現為基礎不扎實、自覺性不高、意志力薄弱、自卑、易受干擾[5]。一些學困生還存在注意力差、沖動急躁等行為問題。
根據學困生的心理特點,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第一,對學困生做好差異化教育和教學。可以借鑒學生主導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的做法[6],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困難程度來制定教育策略。教學上,要改變“一刀切”的教學方式,實施差異教學策略[7],即調整學困生的教學內容、方法或方式,對其進行“特別設計的教學”。例如,研究表明,圖片信息能夠改善數學困難學生的問題解決表現[8],因此,教師應注重可視化學習方法的教學,并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教導學困生進行結構化的學習[9]。對學困生進行分層教學,并設計適合學困生的分層作業[10]。要嘗試創新學困生評價方式,例如,可嘗試為學習困難程度較重的學困生提供學業評估適應性調整服務[11]、替代性評估[12]、表現性評價[13]、動態評估[14]等。更重要的是,要發現學困生的優勢才能,“揚優補缺”,開發其潛能,提高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第二,對各類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訓練。一要對各類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對于存在中樞神經系統缺陷的學習障礙學生,要重點進行認知訓練和腦功能開發;對于存在情緒障礙的學困生,要注意培養他們積極樂觀、不卑不亢的心理品質,緩解焦慮對學業成績的影響[15]。二要針對學困生的共性開展干預。閱讀能力與學業成就密切相關,不僅僅是閱讀困難學生的閱讀能力差[16],數學困難也與閱讀能力差有關[17],應注重對學困生進行閱讀干預。三要嘗試以多種干預形式相結合取代單一的干預形式[18]。例如,可在認知干預或學科技能干預的過程中結合人工智能和信息技術開展“互聯網+”式的干預[19]。人工智能根據學困生的特征提供多場景的沉浸式體驗,有很好的干預效果[20]。
第三,提高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技能。學困生對教育有特殊需要[21-22],需要有專業人員為其提供特殊教育服務[23-24]。這就需要普通教師轉變對學困生的消極態度[25],將學困生視為具有獨特認知加工特點、對教育有特殊需求的差異化個體,真正以一種差異化身份的視角來理解學困生與普通學生,并為學困生尋求更多的教育支持來彌合其多元化需求[26]。同時,教師應重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使自身具備相關理論基礎和干預技能,以更有效地幫助學困生[27]。
超常兒童具有高度發展的認知能力。從基本的信息加工能力到復雜的思維活動,如加工速度、記憶、抑制控制、推理、問題解決等,超常兒童的表現均優于普通兒童。研究發現,智力超常兒童的工作記憶廣度顯著優于一般智力兒童;工作記憶精確度和抑制無關刺激干擾的能力顯著優于智力良好兒童和一般智力兒童[28]。超常兒童的大腦活動模式也有別于普通兒童。研究發現,數學超常兒童具有優于普通兒童的顯著右半球優勢、功能增強的左右腦交互連接、優秀的前額皮質控制功能、增強的頂-額網絡以及高效的多腦區聯動工作模式[29]。
超常兒童更易感心理障礙。超常兒童的智力水平很高,但情緒智力不高[30],情緒發展相對滯后,具體表現為情緒過度敏感、過度焦慮、過度完美主義等。超常兒童的道德情緒體驗更早,容易引起過度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在道德情緒調節方面可能存在“高智低德”的特征[31]。超常兒童更易感心理障礙,精神疾病的發生率更高,更易怒,更容易抑郁、焦慮并表現出較高的自殺傾向[32]。
根據超常兒童的心理特點,提出以下教育建議。
第一,對超常兒童進行適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特殊教育。超常兒童的認知與心理發展特點要求教育者根據其身心發展的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使超常兒童的潛力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33-34]。應為超常兒童提供一套適合其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的課程體系[35]。教師可采用指向超常兒童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36];可通過一題多解的方式開展教學,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對問題的多方位探討,鼓勵他們主動探索、敢于鉆研[37]。教學手段上,可引入“互聯網+教育”模式,借助新興的虛擬課堂、線上直播等教學手段,激發超常兒童的創造力、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38]。
第二,注重超常兒童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對超常兒童的培養與教育絕不應僅僅只關注其智力發展[39],還應提供與其超常智能相匹配的人格素質教育,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40]。應加強對超常兒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41],引導超常兒童體驗自我肯定帶來的愉快感,提高其自我概念[42],給并予更多的社會情感關懷,增強其歸屬感。教師還要關注超常兒童同伴關系的維持與發展,最大限度地激發其發散性思維潛能,提高創造力[43]。
第三,提升超常兒童教育教師素養。超常教育教師分為兩類,一是專門為超常學生提供教育服務的專職教師,二是班級中存在超常學生的普通教師[44]。目前,我國承擔超常兒童教育任務的大多是僅具備普通兒童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師,難免在超常兒童教育教學及問題處理等方面存在困難[45],超常兒童教育教師素養亟須提升。普通教師應通過職前教育、職后學習培訓等途徑提升超常兒童教育專業素養[46-47],提高對超常兒童的鑒別能力和教育教學與科研能力[48],以最大程度地滿足超常兒童的特殊需求,促進其潛能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