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點
摘 要: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的標志。民間傳統技藝與城市雕塑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字化時代到來,民間傳統技藝也隨著時代發展逐漸適應社會需要與科技融合,城市雕塑也呈現出數字化發展新趨向。本文闡述了城市數字化雕塑及發展特征,并從藝術形式更新、作品與公眾互動性提升、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的碰撞、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交融四個維度對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下的城市數字雕塑發展趨向進行探索。
關鍵詞:城市雕塑;數字化;民間傳統技藝;傳統文化;融合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化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字化已深深融入人們生活之中,顯示出時代發展的新變化。城市雕塑是城市文明的標志,在城市發展中與居民生活場所相生相伴,也深得城市居民的認可,成為城市的象征。在數字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數字化技術逐漸融入傳統城市雕塑藝術,形成了符合城市居民審美和時代主題的城市數字雕塑藝術。使用數字技術可以展示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拓展雕塑的創作途徑,城市雕塑邁入新的發展時代。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創作的城市數字雕塑已悄然興起,研究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下的城市數字雕塑發展趨向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
一、關于城市數字化雕塑
關于城市雕塑,《中國城市雕塑蓬勃發展的50年》中吳良鏞先生論述道:“所謂城市雕塑,并不是一個很準確的概念,它是相對于室內雕塑而言的,可稱之為室外雕塑。為了創造城市景觀,也可以稱之為景觀雕塑、城市環境雕塑等。”[1]從吳良鏞先生對城市雕塑的論述中可以了解到城市雕塑的擺放位置、特性、功能等要素。也就是說,城市雕塑是擺放在室外的雕塑,可以放置在城市任何地方,對城市有著美化景觀、傳遞文化、提高審美的作用。城市雕塑所擺放的位置是城市居民的公共空間,因此,城市雕塑能夠與公共環境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與城市居民產生多角度的交流,凸顯城市雕塑的公共性。城市雕塑位于城市中,形成了城市環境、城市居民、訴求形式三維的空間實體。一方面,城市環境需要城市雕塑進行美化和裝飾,有城市雕塑參與美化與裝飾的城市更具美感,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所蘊含的城市文化內涵是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城市雕塑是向城市居民傳遞文化的載體,也承載著公眾對審美的訴求。從以上兩個方面可以看出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間協調和公眾藝術交流中所體現的重要功能。
二、城市數字化雕塑發展特征
從人類文明產生以來,藝術便隨之而生。藝術史的發展是人類繁衍生息文明史的記載,是對時代發展的記述。[2]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而言,藝術創作的手段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藝術的發展依賴于技術條件的發展。綜觀藝術史發展歷程,在新技術產生的時代前提下,藝術創作新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藝術作品的表現形態、創作理念、創作主題等的轉變,藝術也凸現出不同的特征。當前,社會逐漸進入數字化時代,城市雕塑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呈現出城市數字化雕塑的發展新變化,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
(一)具有數字化特征
數字化雕塑因數字化而生,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民間傳統技藝與數字化城市雕塑相比,藝術創作流程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民間傳統雕塑在真材實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而融入數字化科技的雕塑是在虛擬空間進行藝術創作。數字化創作將ZBrush等三維設計軟件作為創作手段,對藝術作品模型進行制作、掃描等數字化科技處理,實現調整藝術作品尺寸、藝術表現力等,然后再通過數字化將模型實體化。在城市數字化雕塑作品創作過程中,數字化軟件技術運用痕跡明顯,只需要運用計算機技術,利用三維設計軟件進行創作,并通過設計軟件在計算機內進行保存。[3]數字城市雕塑運用設計軟件構建的虛擬空間,能夠模擬城市雕塑在城市空間的放置位置、狀態、與居民公眾的環境融合度,確認雕塑作品的公共空間的協調性、公眾審美性。當然,城市雕塑數字化特征還體現在能夠將設計作品模型通過互聯網及時收集公眾反饋意見。城市數字化雕塑具有的數字化特征增強了城市雕塑的藝術表現力。
(二)具有動態化特征
城市雕塑藝術品的發展體現在雕塑作品上。雕塑作品從室內逐步走向室外,使城市雕塑處于開放的公共空間之中,這是雕塑作品由靜態向動態轉變的重要標志。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吸引公眾眼球,為公眾帶來了視覺、觸覺的沉浸式體驗。在觀賞城市雕塑的過程中,公眾對城市雕塑的評價體現在城市雕塑動態化的特征上。城市數字化雕塑作品的動態特征體現在作品通過機械動力、自然動力等作用力,利用電機控制作品運動狀態的表現上。將這種運動模式的雕塑置于城市空間,增強了城市數字化雕塑與城市環境之間的交融程度。
(三)具有現實性特征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升級,公眾更相信數字化技術的虛擬性。城市數字化雕塑是將民間傳統雕塑技術與虛擬技術相結合,是現實與虛擬的融合,在公眾體驗到真實作品的同時,也在虛擬世界拓展城市雕塑的創作與展示空間。城市數字化雕塑不同于一般數字雕塑,它是對城市雕塑進行更新,這種更新主要是利用三維方式在虛擬空間進行重新設計,達到與城市空間和諧共生的目的。因此,城市數字化雕塑可在虛擬空間進行瀏覽、交流。通過互聯網的交流,公眾進一步發揮對城市數字化雕塑的審美互動過程,體現出城市數字化雕塑的現實性。[4]
三、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下的城市數字雕塑
發展趨向
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上,民間傳統雕塑技藝正在創作形式、主題選擇、互動性等方面得到強化與創新。數字雕塑打破了民間傳統技藝城市雕塑與公眾的關系,不僅強化了公眾的參與度,更在藝術作品審美上表現出時代張力,實現城市環境、公眾、藝術作品之間的三維互動關系,使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下的城市數字雕塑呈現新的發展趨向。
(一)藝術表現形式更新
藝術始于人類文明的起點。民間傳統雕塑技藝是以線性的方式為主,民間傳統技術的線性創制方式源于農耕時代。隨著藝術的發展,民間傳統的雕塑方式與時代發展呈現出不相適應的情況。民間傳統雕塑技藝由于傳承人技術、創新力、數量等因素而面臨失傳,很多優秀的民間傳統技術埋沒在時間的長河中。[5]在數字化軟件技術的支持下,民間傳統雕塑通過線性創制方式得到轉換,傳統的雕塑引入高校教育、互聯網進行傳承學習和保存,逐漸更新民間傳統雕塑的技藝表現形式。
民間傳統技藝的發展主要依托數字化技術,在雕塑作品的藝術表現力上數字化技術使民間傳統技藝更有說服力。這一融合過程就是民間傳統技藝與數字化技術在現代發展中疊加共生的過程。數字技術不斷發展,為城市雕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語言,數字化技術不只應用于城市雕塑的表現形式方面,還通過光、電、顯像等媒介對城市數字化雕塑進行創作,為民間傳統技藝帶來更多感官的突破,成為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趨向。河北曲陽縣享有“中國雕刻之鄉”的美譽,木、玉、銅等雕刻發展較為完善,雕刻技術也因圓雕、透雕、浮雕而不同,可見技藝之精湛。在雕塑內容上,有宗教造像、現代人物、園林小景、現代裝飾等,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在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背景下,曲陽雕刻產業的加工方式也由傳統的手工生產逐步轉變到機器加工。[6]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城市雕塑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運用ZBrush可以使雕塑作品呈現出超高精細度,其比例、尺寸可以做到絲毫不差,在對作品進行調整的過程中不會破壞作品整體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民間傳統技藝靈活性的不足,向公眾展示更為精確、精細的雕刻藝術作品。城市數字化雕塑為雕塑作品創新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讓創作者的創作思路更加清晰,進一步彰顯數字化技術在城市雕塑中的核心競爭力。
(二)作品與公眾互動性提升
作為20世紀最杰出的前衛藝術家之一的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aszlo Moholy Nagy)在1992年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提出:“公眾不是被動地看,而應該成為作品中的一部分,主動參與到作品中,作品將根據公眾的參與性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是藝術家對公眾與藝術作品之間關系的觀點。這一觀點的提出為藝術作品的功能以及作品創作提供了新的導向思維。20世紀是數字化技術發展的時代,拉茲洛·莫霍利·納吉此觀點的提出為數字化城市雕塑發展提供了發展方向的理論指導。
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所處位置是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是否符合城市文化和公眾文明程度,是當前城市公眾與雕塑互動的熱點話題。在城市雕塑發展的過程中,城市雕塑如何更好地融入城市文明發展、融入公眾生活之中、融入當地城市文化與經濟發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藝術創作者在很長的時間內嘗試去解決城市雕塑與公眾融合、互動的問題。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相融合使藝術作品能夠有技術條件去實現作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交融性,也使藝術作品實現了與公眾的互動參與性。在數字化技術下,城市雕塑作品創作者能夠在互聯網的信息反饋中得到公眾的意見或建議,在交流、互動之中實現公眾與藝術作品之間審美和藝術表現力的統一與平衡,提升藝術作品與公眾的互動。[7]城市數字化雕塑充分證明了科技與城市雕塑藝術的共生關系,突破了城市雕塑的靜態現狀,為城市增添了動態之美。
(三)現代科技與傳統技藝的碰撞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雕塑藝術需要人工參與制作的部分逐漸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手工制造的缺失,這也為民間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民間傳統雕塑技藝在創作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藝術作品有時不合創作者的意愿。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或制作者不得不用手工的方式進行作品調整,將藝術作品的尺寸及藝術表現力控制在人工可控的范圍內。科學技術融入民間傳統雕塑技藝,這會使城市雕塑實現工藝流程的精確性,并且提升作品的表現力,節省了人力、物力。藝術作品的人為可控性大大提高。民間傳統技藝下,城市雕塑作品在材料、工藝、場所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受諸多物理因素的影響,如材料的成本問題、藝術作品的溫度適應問題,而數字化技術的融入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民間傳統技藝所創作的作品在新的消費理念下可能會逐漸失去文化承載力,藝術家必須使城市雕塑蘊含更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因此,可以嘗試將科技融入民間傳統技藝,運用互聯網數字技術引導城市雕塑的非消費性,創作出更多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藝術精品。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北京設計周以“民生之維”為主題,意在展現創意設計下產業升級、美好生活等表現力。其中,由3D打印技術制作的數字雕塑中國桌幾《池》受到公眾的關注。作品《池》通過3D打印法將黃銅、琉璃等具有金屬材料屬性的材料運用于古法琉璃、黃銅件等工藝制作,利用自然環境中光、風等元素,融合成為“大裝飾”效果,展現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與融合。[8]在公眾盡情欣賞科技福利時,人們雖然可以從手工勞動中解脫出來,但是,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性逐漸弱化,城市數字化雕塑的手工溫度欠缺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四)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我國的城市雕塑文化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藝術創作者和理論家逐漸構建并完善了城市雕塑的藝術體系。不同城市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文化,衍生出具有獨特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的城市雕塑,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不斷完善與發展的城市雕塑藝術體系指導下,我國城市雕塑藝術作品的藝術流程相對穩固。在數字化技術時代背景下,城市雕塑呈現出科技與民間傳統融合的發展需求,城市雕塑在服務民眾、美化城市的功能基礎之上,更加關注雕塑藝術的發展,在體現傳統文化的同時,城市雕塑也體現出更為豐富的城市精神面貌和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城市數字化雕塑體現出中國文化多元化的特征,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與國際城市雕塑接軌的發展趨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和文化脈絡,是城市數字化雕塑作品創作素材的最佳來源。在城市數字化雕塑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和創作者充分考慮城市發展進程中特有的歷史典故、獨有的風俗習慣、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形成的時代精神等,將它們融入城市雕塑作品創作之中,成為城市數字化雕塑的文化內涵。城市雕塑形象可以反映出我國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表現出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新趨勢。具有民族文化的藝術作品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文化的載體。中國城市數字化雕塑的發展也必然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創作根基,體現出歷久彌新的民族文化特性。城市數字化雕塑在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也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城市雕塑作品的創作技藝,在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傳統技藝與科技融合的城市數字化雕塑的前提下,藝術作品逐漸趨于國際化發展。因此,必須不斷探索中國城市數字化雕塑的藝術性和國際性。
四、結 語
伴隨著數字技術與城市雕塑的融合發展,城市數字化雕塑體現出由靜向動、由具象向抽象、由實體向虛擬的發展趨向。城市數字化雕塑在作品材質、作品色彩、作品表現形式等因素上不斷創新發展,為城市居民帶來了一場藝術視覺盛宴,藝術家的創作手段因城市數字化雕塑中公眾對藝術審美的訴求而富于科技性與創新性。民間傳統技藝在數字化技術的創新下,為城市數字雕塑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民間傳統技藝與數字化技術的融合使其更具時代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民間傳統技藝利用與數字化技術融合的有利契機,開拓了更為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體現出藝術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藝術工作者在數字化時代到來之際,運用數字化技術不斷創新,判斷藝術創作發展新趨勢,對城市數字化雕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中國城市雕塑蓬勃發展的50年[J].雕塑,1999(4):36.
[2] 李星宜.城市雕塑的文化內涵研究[J].天工,2022(18):24-26.
[3] 張甜甜.城市雕塑藝術對美育的促進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2(9):54-55.
[4] 韓旭.論數字化城市裝飾雕塑的發展趨向[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2,2(8):145-147.
[5] 李星宜.分析當代城市雕塑中的公共性[J].藝術品鑒,2022(11):34-36.
[6] 袁玉明.數字雕塑在城市環境設計中的運用[J].環境工程,2021,39(10):274.
[7] 劉洋.“必然”:雕塑未來的發展趨勢[J].江蘇陶瓷,2021,54(4):54,57.
[8] 羅偉安.基于三維掃描與3D打印技術的城市雕塑[J].藝術大觀,202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