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臨淄區晏嬰小學 賈 霞 □淄博市臨淄區朱臺鎮西單小學 王 濤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可能性。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主要負責人,如何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實現有效德育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同時,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復雜與多變,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也面臨挑戰和障礙,亟需廣大班主任基于現實情況做出必要的改變與創新,以此引導其茁壯成長。因此,本文將結合實際教育環境,分別從德育重要性、管理問題、有效舉措三個方面入手,就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創新實施展開具體探討。
小學生正處在思想啟蒙階段,其心智發育還不完善,他們的行為和思想往往受到外部環境和自身認知水平的影響,因此,加強學校德育管理尤為關鍵。此外,加強德育管理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引導,如誠信、友愛、勤奮、自律等品德教育,這些品德是小學生發展成為健康人格和有用之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對于小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德育管理同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德育管理可以引導小學生了解社會公德、個人行為規范等方面的內容,并加強其理解和遵守程度。這將對小學生在道德意識上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讓他們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此外,以班級活動作為德育載體還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跡、提升管理品質,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行為、認識規則、尊重彼此。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因此,習慣養成教育也是德育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通過德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可讓小學生在集體學習、相互合作中建立友誼、形成默契、關心他人,為其良好習慣的養成與發展提供必要支持。同時,將德育與班級管理相融合,通過班級場域進行規范與影響,如班規約束、制訂規則、小組合作等,既可以為其指引正確方向,辨別是非對錯,又可以在集體環境中實現共同成長。
德育涉及多個領域,如思想、政治、心理、道德等,并與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相互聯系,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及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同時,德育更加傾向于人的意識及人際間關系的處理,如待人接物、禮貌用語、誠實守信等行為,而這些隱性屬性的發揮對小學生基礎品質及健全人格的發展意義深遠。此外,德育始終以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中心,緊密聯系其個體需求和身心變化,并能在日常教育過程中予以糾正和培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和促進其全面發展。
其一,核心認知不足。一些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德育實施過程中仍以自我為中心,并慣用“念規矩”“緊箍咒”“叫家長”等伎倆,導致小學生常常屈服于“權威”,難以得到身心上的改變與轉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核心認知不足造成的。一方面受傳統思想影響,大多數班主任對德育功能及其屬性的認識不太充分和全面,難以將其有效融入;另一方面不少班主任過于重視教育指標、教學任務等量性考核的完成情況,疏忽德育管理,導致其體系建設相對落后。其二,培養方法陳舊。從德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進行分析,發現部分班主任在其培養方法上較為單一且形式枯燥,未能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特征,導致其對德育活動缺乏參與興趣和學習體驗。另外,還有一些班主任僅只重視思想立場教育,忽視其與生活、實踐等方面的聯系,進而影響學生的理解與遷移效果。其三,雙方缺乏交互。交流和溝通是促進彼此了解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班主任在互動過程中存在主導化現象,忽視對小學生主觀能動的激發與調動,導致雙方在交互方面呈現“你說我聽”“你教我學”的問題,既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整體效果,又對其個性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其四,主觀評價嚴重。學生作為評價活動的主體,應圍繞其主體進行綜合性、多元化的評價,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其德育評價的“權力”全部由班主任及其他教師行使,既難以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又存在主觀隨意、片面強調的問題和現象,導致評價結果脫離主體實際。
1.加強崗位管理,實現集體共建。
崗位設置是班級建設中較為重要的一項管理活動,也是實現德育管理主體化發展的關鍵要素。一方面班主任要學會“放權”,將班級管理中的部分“權力”進行下放和交接,讓小學生參與到班級建設當中,以此才能激發其興趣、調動其熱情,另一方面還需秉承“人人有崗”“一人一崗”的管理理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為班級做出貢獻、創造價值。同時,在崗位設置方面,班主任還需根據學生的獨特屬性進行個性化設計,這樣,不僅能發揮其才干,提升其自信,還能在不同崗位中得到鍛煉與發展。另外,在崗位種類的選擇上,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劃分學習類、紀律類、服務類等不同模塊與功能,既要重視“大”權力,又要做好“小”工作,使學生在不同類型的崗位及協同管理中獲得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這將對其主人翁意識和集體觀念的培育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2.聚焦班級事務,推行群策共議。
班級事務的處理及溝通,還需師生的共同參與。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還需對有爭議的事情進行多形式共同探討,如主題班會、專題討論、班組辯論等,這樣,不僅能培養其民主意識,凝聚集體信念,還可以在相互討論中深化思維、學會表達,落實素質發展。其一,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班級管理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德育形式,不僅對小學生主題目標的把控和理解起到一定幫助,還可通過多樣化的班會內容滿足其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如“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將時間‘變’長”“我愛我家”“禮儀之邦的由來”“班級公共設施的保護與維護”等。在主題班會的組織過程中,班主任還需做好三個要點:第一,主題點要突出;第二,活動點要新穎;第三,教育點要有針對,以此才能促進其參與和轉化。其二,專題討論。專題討論是加強師生深度合作的一種交互方式,也是班級主體及共建理念有效體現的標志之一。如“你對班規有何建議”“衛生標準及區域劃分”“值班員是監督員還是服務員”等主題討論,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促進合作團結,又可以在集思廣益中解決具體問題,構建和諧班級。
1.以學生的愿景為出發點。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德育制度的制訂,可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并對其良好習慣的養成給予指引和幫助。但從當前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大多數班主任在德育制度的制訂和落實方面主觀傾向較為嚴重,且規定和內容缺少創新與變通,難以與學生達成共識。優化制度、傾注人文是德育工作創新開發的重要關鍵點。因此,在小學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以學生的真實愿景作為出發點,切實關注學生的動態變化,給予其更多的人文關懷和情感疏導,既要保證制度建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又要衡量其適配度和人性化,進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有效性。其一,基本制度。如班規、課堂紀律、環境要求、班干職責等都屬于班級管理中的基本制度,班主任在其制度的制訂和完善上還需征求學生集體的意見和建議,如“愛護公共環境和財物,不亂寫亂畫”“不給同學起外號”“做好個人衛生,保持座位四周潔凈”等,以此了解學生的內在訴求和管理思路。其二,獎勵制度。簡單的獎勵往往會使學生迸發出無限動力,對此,班主任可堅持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的原則,通過積分兌換、發放獎券、即時獎勵等方式,促使學生完成行為及心理上的內化與轉變。
2.以學生的發展為落腳點。
班級管理是一個動態化的發展過程,班主任在班級制度及德育工作落實方面還需以學發展為落腳點,這樣才能提升其核心素養,推進其全面發展。其一,分析行為。在德育管理中,班主任需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及行為特征,對其具體形態進行分析和比較,以此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性,進而在規則細化、制度建設方面更有針對性和方向感,如選舉規則、班級公約等。其二,明確責任。設立和完善崗位問責及追責制度,清晰職責權限、明確分工范圍,既要讓學生各司其職,又要使其發光發熱,提升綜合能力。另外,為保證管理的公平公正,班主任還需拋開以往“好成績好學生”的選拔機制,從綜合的角度考量和評選,這將對學生個人素質及全面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臺與機會。其三,自我管理。倡導學生自我管理,讓學生在大方向不變的情況下發揮想象、大膽嘗試,這樣,既可以激發其興趣,增添其活力,又可以在自我思考中形成自我意識,促進個性成長。
1.班級情境。
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情境化的德育活動更易于小學生對其內容的理解及寓意的感悟。因此,在小學班級德育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數字媒體、生活道具、寓言故事等資源,將其以情境化的形式進行呈現,以便發揮德育的滲透效果。其一,情境班會。相對傳統意義上的語言類班會活動,教師可借助媒體功能,以“飯桌上的禮儀”為主題,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正確的就餐行為進行情境化演示,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加深記憶印象,又可以通過情境學習用餐禮儀,傳承優良美德。其二,情境游戲。游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項娛樂活動,將德育活動以情境游戲的方式展開和推進,不僅能為其營造積極活潑的班級氛圍,還能在趣味互動中內化思想、塑造品德。以“開飯啦”的情境游戲為例,班主任可加入一些禮儀“關卡”,如“碗筷擺放”“座位排序”“就餐聲音”等,使小學生在不斷闖過中鞏固禮儀、文明用餐。
2.家庭情境。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對此,班主任要重視和加強家校之間的德育聯系,除了做好必要的宣傳和指導工作外,還要倡導家長用心陪伴、共同成長,為孩子提供和諧、陽光的家庭情境,以此促進其快樂成長。其一,生活情境。從家庭生活的角度創設德育情境,如穿衣服、碗筷收拾、家務勞動、逛街等,不僅能使孩子更易于接受和參與,還能在具體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家庭觀念。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需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并以此為情境切入點,開展不同主題的共創活動,如“養機計劃:將手機存放到固定場所,與孩子共同做一些有趣的家庭活動”“閱讀計劃:與孩子一起共同閱讀”等,這對良好家風的形成與傳承產生積極影響。其二,自然情境。親近自然對孩子身心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此,家長可結合工作安排或學校計劃,適當組織孩子進行野外郊游、自然拓展等活動,不僅能促進其身體發展,還使孩子在與動植物的“交流”中感受生命活力,培育廣闊心胸。另外,家長還可以通過自然筆記本、野餐、制作標本、講述自然故事等方式,激發其思考、豐富其視野,這將進一步推動其五育發展。
1.關注發展,真實反饋。
在傳統德育評價中,大多數班主任傾向用分數、名次評定其高低,這既不利于學生整體的認知發展,又會對個別學生造成一定的困擾和影響。因此,在小學班級德育評價中,班主任應優化評價模式,關注發展過程,并從多個角度分析和評價學生,如在校表現、表達自我、小組合作、學習習慣、文明禮儀等,以此達到真實反饋的效果與結果。此外,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還需納入學生、家長及其他教師,使評價內容更加多樣、細化,以便更好把握學生的發展狀態。數子十過,不如將子一長。班主任在評價方式上要以鼓勵、引導為主,積極肯定和夸贊學生的閃光點,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以此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和生活向往。另外,在具體評價中,班主任還需把控兩個要素:一是客觀。客觀評價每一位學生是德育的重點,也是實現德育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目標。對此,班主任應拋開主觀情緒,通過量化與質性融合評價的方式,對學生做出客觀、真實的評價。二是觀念。正面教育、獎懲結合是保證班級管理有序推進及師生間有效交互的核心思想。
2.尊重差異,動態評測。
在德育評價中,班主任還需考慮到個體間的差異情況,尊重個別差異,把握個性特點,并采取動態評測的方式進行評估與反饋,促使學生認識不足、改進提升。其一,評價標準。在新時期的德育評價體系中,班主任要杜絕“一刀切”評價,并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進行個性化設定,如日目標、周目標、月目標、季度目標等,結合其學段特征進行階梯性監測,這樣,既可以提高兩者之間的適配性與容錯率,又可以客觀反映出個體發展中的不足與優勢,進而在后續教育中展開針對性指導。其二,動態檔案。建立和完善動態成長檔案,不僅可以了解到學生在某一時段或時期的發展狀態,又可以結合檔案信息對德育方案進行調整和改進,保證育人效果。在動態檔案的內容方面,應以月度總結、階段規劃、思想動態、社會參與等方面為主,并對檔案進行數字化分享,使家長、學生及其他教師實現共研共討,同向共進。
總而言之,加強小學班級德育管理工作,既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筑牢思想根基,又可以拉近彼此距離,使其獲得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和價值指引,這將對其未來發展意義深遠。同時,班級管理又是一個動態化的組織過程,其德育工作的開展與實施,還需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和轉化,關注主體、重視情境、科學評價,以便實現五育并舉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