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璇 羅小惠
摘要:葛洲壩工程被譽為 “萬里長江第一壩”,是20世紀中國水電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目前,學界關于葛洲壩工程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葛洲壩工程研究的再出發,需要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和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重視對葛洲壩工程檔案資料的發掘及口述記憶資料的搶救,這也是新中國水電工程研究中應普遍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葛洲壩;葛洲壩工程研究;研究綜述
葛洲壩工程規模巨大,它的成功建設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學術界對葛洲壩工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以關鍵詞 “葛洲壩”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2023年4月,相關研究成果多達3 517篇,其中刊登在CSSCI期刊上的文章為21篇。眾多學者對葛洲壩工程的相關問題展開研究,研究成果日益豐富。但是,已有研究尚存在研究領域單一、研究維度偏宏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視角的研究不夠等問題。本文擬對目前葛洲壩工程研究進行回顧和總結,并對研究趨勢進行展望,以期推進葛洲壩工程研究向縱深發展。
一、葛洲壩工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學界對葛洲壩工程自然科學領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在知網關于葛洲壩的610篇核心論文中,就有575篇論文屬于自然科學領域,其中涉及生態、水運工程、水利水電、科學技術、工程地質等多個方面。
學界對葛洲壩工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 葛洲壩水生生物及資源環境的研究。相關核心論文有50余篇,內容主要涉及魚類特別是中華鱘的保護與開發、葛洲壩水利樞紐漁業資源、救魚措施等。(二) 葛洲壩水運工程的研究。相關核心論文有130余篇,內容主要涉及葛洲壩船閘水工建筑物運行維護管理實踐、葛洲壩航運、通航技術等。(三) 葛洲壩水利水電工程的研究。相關核心論文有160余篇,內容主要涉及葛洲壩水電站建設、水利工程、水文水動力等。葛洲壩水利工程的建設成功使華中、華東兩大地區電網連成一體,實現了地區之間的電力輸送。(四) 葛洲壩科學技術的研究。相關核心論文有70余篇,內容主要涉及技術創新、技術應用、技術改造等方面。葛洲壩工程的建設過程也是水利水電工程技術創新的過程。(五) 葛洲壩工程地質的研究。相關核心論文有160余篇。葛洲壩集團承擔了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不同結構型式的地下工程,造就了一批國內一流的工程施工專家,掌握了先進的地下工程施工技術,是國內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力量。[1]
二、葛洲壩工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學界關于葛洲壩工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尚顯不足,根據筆者在知網的檢索,截至2023年4月,有關葛洲壩工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核心論文只有30余篇,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葛洲壩工程精神文化方面的研究
有關葛洲壩工程精神文化方面的論文有15篇,其中有3篇是關于人物事跡的研究,分別講述張文發在河流汛期不畏艱難困苦裝載的事跡、[2]竇國仁為了葛洲壩與三峽工程建設事業傾注了大半生心血的光榮事跡[3]以及榮剛寫的 《鄧小平與三峽工程》。[4]楊曉玲、杜欣對葛洲壩女性形象進行了報道,通過對三位優秀女性的采訪,反映了毛澤東時代婦女解放運動的成效,同時與現代女性的獨立相聯系,研究思路較為創新,對于現在的人文研究具有啟發意義。[5]林善祥 《發揚葛洲壩精神 建好隔河巖工程》一文,對艱苦創業、團結拼搏、自我加壓和改革創新的葛洲壩精神進行了具體生動的實例描述。[6]葛洲壩工程局研究會的 《創建獨具特色的治水文化》一文通過弘揚傳統再鑄局魂、建壩育人提煉精神、塑造形象開拓創新三個板塊對葛洲壩的治水文化和精神進行了闡述。
在葛洲壩工程建設時期,民兵表現出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葛洲壩鐵軍精神。艱苦奮斗的主人翁精神、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勇于進取的工作作風、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以及胸懷全局、團結協作的高尚風格等,正是葛洲壩人在20世紀70年代逐步形成、80年代初期得到發揚光大的光榮傳統,也是葛洲壩人的靈魂所在。[7]葛洲壩精神內涵非常豐富,但目前已有的研究仍存在研究深度不足和視野單一的問題。
(二)教育方面的研究
有關葛洲壩工程教育方面的論文有6篇,分別介紹了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三江小學、湖北省葛洲壩中學等學校的發展情況。林紅從挖掘葛洲壩水電文化教育元素、自主開發構建校本課程彰顯葛洲壩水電文化顯性特征、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打造水電文化教育品牌三個方面介紹了葛洲壩實驗小學教育與葛洲壩水電文化相結合的情況。[8]
據筆者了解,考慮全國水利電力人才培養的戰略需求,尤其是為滿足中部地區在水利電力領域的人才培養需求,當時的水利電力部在湖北省宜昌市興建了一所水電高校,這就是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也是如今三峽大學的前身之一,它是基地辦學的一種新模式,值得廣大學者研究。
(三)企業管理方面的研究
有關葛洲壩工程企業管理方面的論文有10余篇,主要涉及企業人才培養和使用研究、葛洲壩集團管理創新和企業文化建設研究、葛洲壩集團施工科學研究所深化體制改革研究、葛洲壩集團財務公司扭虧為盈研究等。
周施恩認為葛洲壩集團歷經50年的改革發展,已經成長為一家集建筑、環保、房地產、水務、裝備制造等業務于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集團,公司業務呈現工程承包與投資雙輪驅動,國際國內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9]易萍對葛洲壩集團解決下崗職工計生管理難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其從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角度出發,不斷加強對下崗職工的管理,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0]陳邦峰在 《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養》一文中提到要從觀念、體制、活動、機制四個方面進行人才培養。[11]
三、葛洲壩工程交叉學科領域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學界關于葛洲壩工程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尚顯不足,根據筆者在知網的檢索,截至2023年4月,有關葛洲壩工程交叉學科領域的核心論文只有10余篇,主要涉及葛洲壩工程醫療與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幾乎看不到在交叉學科領域有創新性的研究文獻。關于葛洲壩工程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醫療方面的研究
有關葛洲壩工程醫療方面的論文只有1篇,是葛洲壩第三醫院李書喜等合寫的 《葛洲壩工程10年來惡性腫瘤住院病歷分析》,文章對葛洲壩工區1983—1993年惡性腫瘤發病情況進行了系統性分析,并且對惡性腫瘤的防治進行了探討。[12]
(二)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
有關葛洲壩工程環境保護方面的論文有7篇,內容主要有葛洲壩工程建設對附近生態造成的影響、中華鱘的保護和利用等。
虞功亮、許蘊玕等學者談到,葛洲壩工程建設使長江宜昌江段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發生某些變化,對長江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產生了一定影響。多年來,人們通過科學預測以及生物學研究提出了相應的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措施。[13]鄭守仁談到,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保護實踐已成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項目魚類資源保護的典范。在建壩后的前10年,回到繁殖區的中華鱘仍然是在上游金沙江出生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中華鱘開始在葛洲壩下的產孵場孵化出生。這一現象表明中華鱘的保護和水生態恢復需要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取得效果。[14]
需要從不同的視角認識葛洲壩工程的不同側面,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交叉,更好地鏈接關于葛洲壩工程的科學探索成果。這是新中國水電工程研究中應普遍重視的問題。
四、評述與前瞻
目前,學界在葛洲壩工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還有許多尚未涉足的地方。在研究內容上,應進一步拓展對葛洲壩工程與新中國建設史、大國工業史、水利史、移民史、城市史和教育史的研究;在研究視角上,應重視交叉學科視域、工程與人的互動視域、“上層—中層—基層”的人物與群體互動視域等;在研究方法上,應加大對多學科綜合 (如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口述訪談等) 的研究。
(一)研究內容的創新
1.葛洲壩工程與新中國建設史的研究
葛洲壩工程是中央領導十分關注的一項工程。葉劍英、王任重、鄧小平等領導同志先后到葛洲壩視察。但目前學界對葛洲壩工程與新中國建設史這一方面展開的研究較少,并且對葛洲壩工程建設的主體—普通建設者的關注不夠。今后的研究可以聚焦普通的葛洲壩工程建設者,并深入各地進行口述采訪,對葛洲壩工程中的職工、移民、家屬等群體進行專題研究,獲取鮮活的歷史資料。
2.葛洲壩工程與宜昌市發展之間的研究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有力促進了宜昌的經濟社會發展,使宜昌市由小城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據筆者了解,在葛洲壩工程興建的過程中,宜昌人與建設者患難與共。但是目前有關葛洲壩工程與宜昌市發展之間的研究較少,只有兩篇自然科學領域的相關文章:王海云的 《葛洲壩工程對宜昌地區地下水的影響》以及李帆等人的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對宜昌河段水文水力特性的影響》。今后可以從葛洲壩工程對宜昌市經濟、交通、旅游、城建、市民生活品質等的影響方面進行研究。
3.葛洲壩工程與移民史的研究
移民安置問題是葛洲壩工程建設的關鍵問題之一,葛洲壩工程與移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知網的核心論文中只有一篇有關葛洲壩工程與移民史的研究文章:黃永貴的 《葛洲壩工程的移民動遷和安置》。文章對葛洲壩工程中的移民動遷和安置進行了初步的研究,除此之外的研究甚少。學界可以對葛洲壩工程移民的動員、去留抉擇、遷入、安置、回城、二代地域身份認同的分化、影響因素以及表現等問題進行研究,還可以深入剖析葛洲壩工程移民的文化適應及變遷。
(二)研究視角與方法的創新
近幾年,隨著三線建設研究的深化,在社會史 “眼光向下”、關注民眾等思潮的影響下,對于葛洲壩工程的研究更需要從微觀層面著手,對工程中的生活文化、葛洲壩精神及葛洲壩人群進行研究。在 “眼光向下”的同時還要拓寬視野,利用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研究葛洲壩工程,從多個學科視角進行綜合分析。
要想進一步深化對葛洲壩工程的研究,不僅需要在研究內容和視角上有所創新,在研究資料和方法上也要有所創新。要加強對葛洲壩檔案資料的開發,搜集與葛洲壩工程研究相關的文獻,如報紙、專著、論文、回憶錄、檔案等,豐富已有的資料。在葛洲壩工程建設和發展中,除尚未公開的 《簡報》外,公開發行的報紙有 《三三〇戰報》 《長江葛洲壩報》 《葛洲壩集團報》等,這些報紙幾乎未被學術界發掘和利用。同時,通過找尋曾參與葛洲壩工程建設的職工進行口述訪談,可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將他們的個人記憶轉化為社會記憶,豐富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呈現方式,對于社會記憶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五、結束語
目前,學界有關葛洲壩水電工程的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葛洲壩工程研究的深化要求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和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同時要有追溯歷史基底的縱深眼光與面向社會發展的宏闊視野。在研究內容、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進一步拓展與創新,重視對葛洲壩工程檔案資料的發掘及口述記憶資料的搶救,以深化和豐富葛洲壩工程研究,為新時代水利水電建設提供啟示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丁焰章.葛洲壩集團地下工程施工綜述[J].水力發電,2008(09): 1-2+18.
[2] 張文發.扎根葛洲壩[J].中國工人,2019(09):37.
[3] 金雯,竇國仁.葛洲壩·三峽工程[J].群眾,1995(08):45-46.
[4] 榮剛.鄧小平與三峽工程[J].百年潮,2004(08):24-29.
[5] 楊曉玲,杜欣.壯心托起一片天:葛洲壩女經理訪談錄[J].中國婦運,1995(12):33-34.
[6] 林善祥.發揚葛洲壩精神 建好隔河巖工程[J].水力發電, 1993(10):48-51.
[7] 創建獨具特色的治水文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3(07): 34-35.
[8] 林紅.彰顯水電文化特色 提升學校教育品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06):46-47.
[9] 周施恩.“走出去”企業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葛洲壩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的經驗及啟示[J].中外企業文化,2019(08):48-52.
[10] 易萍.加強下崗職工計生管理[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05):37.
[11] 陳邦峰.葛洲壩集團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養[J].職業技術教育,2002,23(27):52-53.
[12] 任紅,謝澤.三峽工程:百年夢想今朝圓[J].中國三峽,2018(03): 10-69+2.
[13] 虞功亮,許蘊玕,譚細暢,等.葛洲壩水利樞紐下游宜昌江段漁業資源現狀[J].水生生物學報,1999(06):662-669.
[14] 鄭守仁.葛洲壩水利工程為建設三峽工程提供了哪些借鑒[J].中國三峽,2011(11):30-37.
作者簡介: 董璇,女,漢族,湖南湘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羅小惠,女,漢族,廣西賀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