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芳
摘要:區域活動是指幼兒在一定的游戲環境中,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以愉快和滿足為目的,自主選擇、開展、交流的積極的活動過程。它讓幼兒教育過程建立于多方面的主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讓幼兒充分體驗、探索,發揮了幼兒的主體性和自主性,以促進幼兒全面素質形成、發展與提高。通過挖掘本地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兒的區域活動,讓幼兒置身于濃厚的鄉土文化氛圍中,有效促進幼兒自主發展。
關鍵詞:鄉土資源 ? 區域活動 ?幼兒 自主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則明確提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我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地處物產豐富,毗鄰白塔湖濕地公園。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在實踐中,依據我園的環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幼兒提供必備的基礎材料,與幼兒收集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游戲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活動,把不利條件變有利條件,開展豐富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區域活動。
一、鄉土資源結合主題內容,創設豐富的區域環境
(一)充分利用區域墻,讓墻飾成為幼兒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記錄。
以往區域角的墻飾大多是老師的事情,主要作用還是為了裝飾,孩子們很少參與墻面裝飾,與墻飾極少產生互動。隨著鄉土資源融入區域環境,教師在布置區域角的墻面時,更多考慮以幼兒參與為主,充分地調動幼兒積極性,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例如:在“美麗的家鄉”主題活動中,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協商布置教室墻飾,鼓勵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家長的物資、美食、人文景觀等資料,孩子們借助墻飾樂此不疲地向同伴介紹家鄉的知識,“五金之鄉”、“斗門菜市場”“白塔湖濕地公園”等名詞一次次從孩子們口中出現。在“亮眼看世界”的主題活動中,老師帶領小朋友們到野外觀光、春游等活。回園后,在來說提供的簡單背景圖上由幼兒自主選擇材料表現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豐富了幼兒知識經驗。
(二)根據幼兒的認知、情感、語言、動作、社會性發展的需要,為孩子們創設具有斗門農村特色角色區、探索區、音樂區、閱讀區和美工區等不同形式的區域活動。比如在“家鄉的春天”主題活動中,創設自然角,嫩綠的豆苗、蒜苗、奇形怪狀的石子,為幼兒營造出豐富且鮮活的微型自然界。
二、教師、幼兒、家長共同收集有教育意義的鄉土材料
“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1】材料對于區域角開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的各種農作物、野草、野果、野花,各個季節都不相同,它們都是農村孩子的天然玩具。【2】它們既是引導幼兒探索活動的刺激物,還是幼兒主動建構、認識周圍事物的中介。那如何收集具有教育意義的鄉土資源呢?
(一)教師積極收集,教師間相互交流、研討,拓展思路。把鄉土材料分類成:沙石類,民間勞動工具類、植物類、日用品類和昆蟲動物類等,為開展農村幼兒園的特色區域活動奠定物質基礎。
(二)發動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收集活動。利用多種方式向家長宣傳收集各種材料對幼兒區域活動的價值,讓他們了解到各種物品的再造性功能及作用。同時要家長欣賞一些利用收集的材料制成的成品,半成品和教玩具,激發家長積極性。利用家長和自己孩子收集來的物品開展親子創作活動,也可以大大激發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興趣。
三、鄉土材料的利用
區域活動中的材料是不會說話的老師,[3]是孩子和知識間的橋梁,是孩子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兒區域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的有效載體。[4]所以,教師應十分重視材料的提供與利用。
(一)植物資源的利用。
我園專門開辟了種植區,種些易長的蔬菜和農作物,讓幼兒了解蔬菜和農作物的生長特性、生長環境及生長過程,并引導幼兒做觀察記錄。我們還把采來的勞動成果陳列在自然角,讓幼兒觀察、識別、比較、分類。對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的種子、野果、樹葉、稻草、松果等進行巧妙的利用,如:美工區用這些材料裝飾蛋糕盤、果殼貼畫、進行蔬菜瓜果創意制作,體育區利用竹木玩具開展豐富的體育活動,如跳竹竿、走木樁等。
(二)動物資源的利用。
對幼兒來說自然界“神秘”的小動物特別有探究性。春天我們把小蝌蚪帶進了自然角,教師與幼兒一同探索了蝌蚪生長變化過程。孩子們一來幼兒園就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們會在每天的觀察中發現小蝌蚪是先長出后腿,再長出前腿,再蛻去尾巴的,并在自然角的記錄紙上記下這一變化。
(三)是自然物質的利用。
自然資源的利用已突破以往的觀賞價值,教師更多的是將教育目標融入其中。農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們把沙子搬進了“玩沙區”;高低不同的小樹墩成為幼兒百玩不厭的“平衡木”;幼兒還可以用木材搭橋、搭桌子、構建房子等。山區山澗、小溪里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卵石比比皆是,在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卵石上畫畫、拼搭和建構游戲,利用卵石玩走石墩、跳房子、比比誰的小石頭多等游戲,促進孩子的運動能力及數數能力的發展。
(四)地方特色產業、文化資源的利用。
獨特的本土文化使得農村幼兒園的孩子擁有與眾不同的區域活動內容。毗鄰“白塔湖濕地公園”的斗門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特色產業、旅游景觀。因此,我們創設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活動——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活動,參與角色區露營的活動,挖掘了幼兒潛在的創造力、表現力,[5]同時激發幼兒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發展幼兒交往能力。
四、將活動區擴展到家庭之中。
我們還把活動區擴展到幼兒家中。首先請家長為孩子開拓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并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自由畫、捏、剪、折。還可讓家長為孩子提供勞動機會,比如幫家長揀蔬菜,幫家長做餃子或餃子皮。只要家長肯放手,孩子就會很樂意地做。同時還增強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環境是幼兒成長的搖籃,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和鄉土材料為農村幼兒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6]教師在挖掘鄉土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區域活動時,還應該注意讓孩子真正體現各自的個性特點,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多元智能理論與幼兒園課程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4
[2]楊靜.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幼兒教育,2003
[3]吳荔紅.論提高幼兒園區域活動有效性的策略.學前教育,2007
[4]張曉琳等.淺論幼兒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有效互動.學前教育研究,2007
[5] 肖莎.談鄉土資源的利用.早期教育,2004
[6] 師云鳳.鄉土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的運用.學前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