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下,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多學科知識既是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是現階段多元文化發展的內在需求。音樂,表面上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實際上,它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貫穿著整個教學過程。將音樂與各學科的知識技能相互滲透,不僅能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促進其智力的發展,還能為小學音樂教學體系做出一定的貢獻。在課堂上為學生解析歌詞的含義,并且不斷將音樂貫穿于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文章闡釋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融合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不足之處,并且提出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策略。
關鍵詞:音樂課堂;學科融合;對策建議;組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51-0014-04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課程,其具有獨特的規律以及育人意義。教師需要發現學生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以及獨特之處,為學生制訂更加適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案,將音樂教學與多學科知識相融合,帶領學生在當前的環境下充分學習和感受。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展現自身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學習興趣,展現個人的獨特魅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 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之處
從學習的本質來說,音樂這門學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以及審美價值,能夠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學科融合已成為科學發展的重要時代特征。
全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教育體系適應了社會發展的現狀,也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為培養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做出一定的努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地面向未來,實現更高更強的理論目標,不斷將教育作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另外,通過整合多學科的相關知識,可以使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建立起一種緊密的聯系,進而幫助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以及不同的教學角度來看待學習和問題的研究。從具體方面來看,將音樂學科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充分整合,能夠了解學生對當前學科的掌握程度,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科學知識的思維,也能夠對音樂教學有著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學生個人的思維能力以及邏輯能力都會得到有效提高。在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背景下,音樂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音樂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學科,其教學作用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將音樂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使課堂教學具有更高的美育價值、德育價值以及智育價值。
二、 小學音樂教學中多學科融合教學的不足之處
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教師以及學校都非常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在貫徹學科融合的大致方案下,藝術類教師逐漸嘗試了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將學科知識以及音樂教學聯系起來,實現各學科之間的有效連接。由于受到各方面社會因素以及學生個人因素的影響,小學音樂學科融合教學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很多教師并未對自身的學習觀念以及教學觀念進行整改和提升,僅僅是根據學校所提出的目標來進行任務的整合,然而在促進學科融合的各個方面,都需要不斷推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不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會導致當前學習的停滯不前,也不利于課堂進度的推進。
例如,在學習《春天的故事》時,教師要根據春季的不同,給學生選擇相應的歌曲,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理解,描繪出一幅關于春天的圖像。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既結合了語文學科知識,也結合了美術學科知識,從而實現三個學科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但是在具體的操作方面,還未達到三個學科的貫通,顧此失彼,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了管理學生方面,學生在對樂曲的把控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然而在貫徹小學音樂教學多學科融合的觀念上,需要以音樂作為教學的重點,不斷引進其他教學內容,加以輔助。教師在進行教學融合時,應先討論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以及融合特點,根據學科的具體內容來保證音樂學科的合理性和主體作用,這樣可以不斷發展學科融合之間存在的各項意義和作用,潛移默化地煥發出音樂學科教學的獨特價值。
三、 小學音樂中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策略
(一)音樂學科與勞動學科的融合發展
勞動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很大的意義,因此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教學目標,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案。將音樂教學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將學科內容拓展開,也能夠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例如,勞動號子作為民歌的一種類型,其就是勞動人民的精神文明產物,這對很多城市中的學生有著一定的新奇性,因為學生并不參與農作活動,所以勞動號子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距離。但是,當教師在教學江蘇少兒出版社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中的《打麥號子》時,學生可以從音樂中感受到勞動場景的熱鬧與現實意義: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樂曲,從而感受歌曲的整體氛圍,并且結合一定的視頻能夠對打麥所用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夠在領會場景之后了解農作的相關特點,體會農作號子與現實節奏的關系。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讓學生能夠分組演唱歌曲,加深對農作場景的體驗,讓學生身臨其境,體現出精神品質。最后,教師應該不斷深入探究相關地方的特色文化,將地方的文化特點與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習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演奏,為當地的文化宣傳做出杰出貢獻。針對浙江省而言,學生可以學習歌唱《車水號子》,不僅振奮人心,也能夠感受到車水號子的獨特魅力。在用當地的方言進行演唱時,學生可以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培養一定的鄉土認同感,并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熱愛音樂的精神,不斷探索音樂的價值。
(二)音樂學科與英語學科的融合發展
小學音樂課堂活動與英語學科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從樂譜中的內容來看,Mezzopiano、Mezzoforte等就是英語標注,另外很多著名的樂曲中還包含著英文的解釋。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外國文化,將不同文化融入音樂學習中。英語與音樂的交融對學生的教育以及時代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需要,將英語學習的各個方面融入樂曲中,另外還可以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例如,在學習英文字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字母歌的演唱,不僅幫助學生記憶字母順序,還能夠在音樂的幫助下,激發學生對英文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做出一定的努力,不斷完善當前的教育體系。
(三)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的融合發展
我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古人所留下來的詩詞歌賦都有著很強的藝術價值,適合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究其本質,文學內涵和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音樂可以展現出文學所具備的獨特價值。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學科融合時應該不斷提高語文學科在音樂教學中的比重,通過文學與藝術之間的融合發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主動性,為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奠定基礎。
例如,教師在進行《七子之歌》教學時,可以引入語文學科所提供的背景資料以及相關課文分析為學生解讀歌詞,并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交流和表達來抒發對歌曲所產生的情感共鳴以及情感觀念,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把創作這首歌的一系列歷史知識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科知識和歷史學科知識的融合交流,從而實現對歌曲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更深層次的挖掘。
小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古詩詞知識,教師可以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引入相關的古詩詞,通過古詩詞的韻律、詞牌以及節奏等激發學生個人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有關月亮方面的歌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做出一定的課堂鋪墊,讓學生舉手回答與月亮相關的詩句,如李白的《靜夜思》、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這些都表現了詩人在望月時所生發的思鄉懷人之情,還可以通過引入相關月亮的別稱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答完相對問題,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通過課前的材料引入以及提問,使得學生對歌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學生也能夠在知識挖掘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對歌曲的概念分析,從當前所營造的意象中體會到歌曲背后所傳達的感情,逐漸將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聯系起來,既可以增強學生個人的情感理解能力,也可以為學生的學習做出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四)音樂學科與信息教學的融合發展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清楚新課程標準下必須創新教育方式,不斷將新時代所研發出的信息科學技術應用到當前小學課堂的方方面面,這樣既可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也能夠以最便捷的方式擴充音樂教學的容量,對當前教學的順利發展有著一定的引導意義。當前,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小學生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到各類音樂知識,可以通過音樂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也能夠促進教師在完成課堂規定的教學內容時,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拓展更多的課外知識,既豐富了課堂的內容,也可以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將授課方式逐步拓展,學生所接觸到的歌曲類型也從傳統的兒歌逐漸過渡到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音色、音域的歌曲。
例如,在高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涉及一定專業題材的章節如《魅力新疆》等,教師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從互聯網上尋找一系列與新疆有關的文字介紹、圖片或者視頻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一定的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課堂環境,將音樂引入學習的方方面面。學生的視覺、聽覺以及觸覺等都可以激發出自身的學習興趣,然而在充分調動起各個感官以及各個學科的互動時,也能夠讓學生逐步從學習壓力中解放出來,從趣味學習的層面來實現對知識的進一步了解。另外,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評估。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有著相應了解時,還可以進行小組學習,通過信息技術為當前學習提供便利,豐富課堂內容。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各個小組來進行課堂展示,如教師可以提問:“現在請每個小組都派選代表來為當前課堂的背景知識做介紹。”學生就可以上臺進行展示,通過幻燈片以及各項背景設計圖都可以表現出學生課下學習的方方面面。在學生進行背景知識講解時,教師可以拋出一系列的引導性問題,讓學生在探索的環節中加深對歌曲的了解和認識,最后在當前所學習的課堂內容和歌曲導入的過程中結合一定的信息技術,讓學生逐步對音樂課堂有所了解。通過豐富的視頻以及優美的音樂實現其更加適配的概念,增強音樂課堂的趣味性。
(五)音樂學科與美術學科的融合發展
在我國當前的審美體系以及教育體系中,音樂與美術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并且這兩門學科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以及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二者結合,相輔相成,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也能夠不斷為學生個人的情緒和人格的塑造提供更好的條件。美術教育要以學生的興趣作為立足點,將美術作為培養樂感的基礎,結合美術來為音樂教學增光添彩,是當前音樂與美術學科有機融合的結果,不斷促進二者的互相溝通和交流。小學音樂教師在融合各個學科進行發展時,首先應該尊重音樂和美術相關學科的獨立性,并且保證音樂學科在課堂中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根據所聽到的音樂來對當前的畫面進行理解,同時將畫面中的各個細節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實現音樂和美術的充分互動。例如,在學習戲曲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傾聽相關的音樂作品或者觀看相關的音樂視頻,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戲曲的大致概念,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戲曲的內涵與價值,不斷促進學生對戲曲的進一步認識,這有利于戲曲的全面發展,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師在播放相關的音樂作品時,學生可以將腦海中所產生的畫面描繪出來,或者看到視頻中所給出的影像資料聯想一定的人物形象,這些都可以鍛煉學生把心中的感受轉變成各項實際的影像和圖畫資料,鍛煉學生邊聽邊思考的能力,既可以體會到戲曲的獨特韻味,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的心靈會受到一定的洗滌和凈化,在臨摹戲曲有關的作品時,能夠形成更加強烈的沖擊,在繪畫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音樂學科與繪畫學科相結合所產生的獨特魅力,自身的審美情趣以及情感價值會得到充分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進一步的跨越和提升。相關影像資料中,人物對舞蹈動作的演繹,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繪畫積極性,將強烈的動感轉化為學生繪畫的良好動力,引導學生通過繪畫工具與節奏的融合,自然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轉化為自身的內在價值和動力,既可以激勵學生主動進行創作,又能幫助學生體會其背后的價值,增強學生的整體合作意識。
四、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音樂與多學科知識有機結合,不僅促進了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提升和音樂創新能力的發展,還符合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內在需求,將枯燥的知識轉變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經驗和需求,實現音樂與各個學科的結合,也是當前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曹澤男,王瓊.探微基于多學科融合下小學低年級音樂學科校本課程開發——以河北省張家口市某鄉村小學為例[J].藝術評鑒,2021(4):94-96.
[2]張麗冰.小學音樂多學科融合教學新方法解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8(8):115-116.
[3]鄢倩倩.小學藝術課堂中音樂與多學科融合教學研究初探[J].文淵(小學版),2021(1):268-269.
作者簡介:王文娟(1985~),女,漢族,福建南平人,泉州市泉港區涂嶺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