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菊萍
據史料記載,清初以來,在民歌與小調繁盛的基礎上,江淮流域鎮揚一帶逐漸形成了多種被人們習稱為“小曲”“小唱”的民間曲藝。其中有一種被稱為“維揚清曲”,又稱“揚州清曲”“廣陵清曲”。此“清曲”系坐唱形式,演唱者一二人至七八人不等,以琵琶、三弦、月琴、四胡、揚琴和檀板等伴奏,有時還輔以敲擊碟子、酒杯。演唱曲調大多是明清俗曲及地方民歌小調。其曲目結構,除一部分單曲外,常用聯曲方式演唱較為完整的故事。這種素衣演唱的“清曲”,極少道白,不施化妝,也無表演動作,但其音樂唱腔卻是得天獨厚的豐富,清中葉即在揚州、鎮江、南京一帶盛行不衰。
民國初期,在鎮揚一帶流行的花鼓戲大量吸收清曲的曲目、曲調和伴奏,由此而充實、豐富,面貌一新。因演唱者多用清曲的“窄口”(即小嗓門)唱法,唱腔婉轉細膩,并以絲竹伴奏,故被俗稱為“小開口”。在花鼓戲吸收融合清曲形成“小開口”的基礎上,又與揚州地區香火戲(俗稱“大開口”)合流,吸取了京劇等藝術的元素,逐步形成了以“小開口”為主體的揚劇。
清曲是揚劇的源頭之一,是揚劇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揚劇的形成與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正因為揚劇的演唱是以“小開口”為主體,揚劇的演唱才一直傳承著清曲演唱的優秀傳統,講究吐字用腔,非常注重字腔關系,素有“依字行腔”“字領腔行”之說。已故清曲名家王萬青所總結的“字正腔圓”“字重腔輕”“字清腔純”的要求與方法,在揚劇界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例如,著名揚劇表演藝術家筱榮貴的唱腔就十分講求“四聲”(平、上、去、入)、“四呼”(開、齊、撮、合),因而吐字清晰,傳音遠、韻味濃。揚劇唱腔所用的主體清曲曲調,曾受昆曲影響,因而在演唱上很是注重“聲、字、腔、情”的處理。例如,揚劇金派創始人金運貴的唱腔中就飽含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將聲與情、字與情、腔與情融為一體,感人至深。
舞臺上演員的演唱,自從小開口、大開口合流以后,揚劇樂隊實際上都是使用小開口的伴奏,并追求一種“絲竹美”。揚劇的伴奏一直繼承發揚著清曲伴奏的一些優良傳統,要求伴奏之于唱腔應如“水隨山轉”“烘云托月”,而不可喧賓奪主。于是,一些優秀的伴奏團隊潛心掌握清曲伴奏“迎、讓、包、送”的”“四字訣”,并創造性地運用到揚劇中。原鎮江市揚劇團樂隊曾在《中國戲曲音樂》上發表文章介紹他們運用“四字訣”的經驗:“迎”,就是伴奏迎合演員的唱腔,不碰、不撞?!白尅保褪前樽嗖话蜒輪T的唱腔蓋掉,當讓則讓?!鞍?,就是樂隊伴奏要和演員演唱融合起來,但又不束縛唱腔?!八汀保褪菢逢牥樽噙€要盡量彌補演員唱腔的不足之處??傊?,要使伴奏與唱腔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如今,經過長期的演出實踐,揚劇伴奏所繼承的清曲伴奏“四字訣”,又有了新發展,這就是當代二胡演奏大師盧小杰所總結推出的“七字訣”:“迎、讓、包、送、托、帶、跟”,從而使揚劇的伴奏藝術更趨完美。
清曲在揚劇中的運用,除了在演唱和伴奏方面,更多地體現在唱腔曲調上。揚劇的基本曲調主要由“清曲”“花鼓戲”“香火戲”三部分組成。還有一些從姊妹藝術中汲取、改造的曲調、板式以及后來創作的新曲牌、新板式。
由于清曲曲調豐富多樣、唱腔細膩、優美動聽,而且比花鼓戲和大開口曲調更具有戲劇性,因而清曲曲牌自然而然成為揚劇的主要唱腔曲調。在演出中經常使用的有十多種:[梳妝臺][補缸][數板][滾板][剪剪花][侉侉調][鮮花調][漢調][銀紐絲][滿江紅][蘆江怨][哭小郎][跌斷橋](又名[穿心]或[川心])等,其中[剪剪花](又名[剪靛花])在清曲曲牌中有一個“大家族”,如[鮮花調][侉侉調][哭小郎][半鮮花][鳳陽調]等,它們在調式、定弦、音區等方面都很接近,因此[剪剪花]同它們相互連接,自然轉折,構成一個獨特的曲調群。
在一些劇目的特定場合中經常使用的清曲曲調還有[道情][虞美人][浪淘沙][湘江浪]等。另外,還有一些清曲曲牌在揚劇中不常用,例如[倒花籃][小上墳][梨膏糖][蓮花落]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瀕臨失傳的[軟平][疊落][驪調][南調][波揚]五大宮曲(又稱“淮安清曲”)被引進揚劇。上述宮曲結構龐大、節奏緩慢、字少腔多、不易駕馭,一般只在劇目特定情景中部分加以使用。演出實踐中,它因無論是在古裝戲(如《二度梅》等)還是在現代戲(如《楊開慧》等)中都能產生一種獨到的藝術效果而獲得肯定。時隔半個多世紀的今天,揚劇網上盛傳由姚瑤傾情演唱的上述部分宮曲選段,似乎已入佳境,頗受歡迎與贊賞。
在揚劇所用的清曲曲牌中,[梳妝臺]是使用率最高的,被稱為揚劇的“大鍋菜”。[梳妝臺]自被揚劇吸收運用至今已逾百年,它“起承轉合”的結構和以“2、5、6、5”為落板音的調式特征一直保持著,但已衍變成多種多樣的形態。唱詞也由七字句、十字句發展成為每句可穿入十幾個字乃至三十多個字的多字句,這種形式被稱為[穿字梳妝臺],也叫[堆字梳妝臺]。若根據需要,將主胡改用小筒高胡并用如京劇西皮定弦(即6-3)來伴奏,則又被稱為[西皮梳妝臺]。
[梳妝臺]常常單獨反復使用,有時受唱詞句數限制,可以抽去第二、第三樂句,由第一樂句和第四樂句連接而成一段,稱為[半妝臺]。把[梳妝臺]和[半妝臺]連接使用,就稱為[雪擁藍關]。在大段成套的唱腔中,[梳妝臺]也常常分別與[銀紐絲][補缸][跌斷橋]等曲調連接使用,更多的是同[數板][滾板]等連接,易于形成情緒上的對比。
[梳妝臺]唱腔每段為16板(即4/4拍16小節),被吸收運用到揚劇中去以后,揚州地區的揚劇工作者對它的板式突破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且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受到好評。
[梳妝臺]旋律變化多,感情容量大,輕重疾徐,喜怒哀樂均能表現。舒緩時字少腔多,如泣如訴;激越時多字堆疊、高亢振奮,故而成為揚劇最常用的代表性曲調。許多著名揚劇演員和流派也都對[梳妝臺]情有獨鐘,不僅運用得多,下的功夫也多,逐漸形成了各流派多姿多彩的[梳妝臺],其中最為突出的當數那腔平、字多、節奏奇巧的[金派梳妝臺]。其實,除了[梳妝臺],金運貴先生所唱的許多清曲,如[補缸][漢調][數板][滾板][鮮花][哭小郎]等,在經過她的精心再創造后,旋律上均有明顯的變化,風格上各具鮮明的個性,從而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揚劇金派唱腔(也稱“金調”“自由調”)。
揚劇音樂結構為曲牌聯套體。[梳妝臺]和一系列清曲曲牌在揚劇中創造性地運用,正體現了我國傳統曲牌體戲曲音樂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就是“一曲多用”“一曲多變”。因此,百年來,清曲在揚劇中一直保持著生命力。一輩又一輩揚劇人為此付出了多少聰明才智、汗水心血。作為當今的揚劇傳承人,我們要進一步探究清曲在揚劇中的運用,增強認識,掌握規律,以便更好地傳承和光大心愛的揚劇藝術。